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产业产业关联度分析

第三产业产业关联度分析

我国第三产业的中间服务投入率:演变趋势及需求机理张卿(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经济学部副教授)[摘要]根据对我国1981—2002年第三产业中间服务投入率的演变趋势及其需求机理进行的分析表明,演变趋势呈现各年间第三产业的中间服务投入率均高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且上升更稳定,增长波动更弱小,投入结构中金融、公用、商务、技术等现代中间服务投入占比不断提高,运输邮电、商业饮食等传统中间服务投入占比趋于下降。

从需求机理来看,第三产业发展规模壮大和城市化水平提升是第三产业中间服务投入率上升的名义需求基础,而市场化水平增进和外置化水平提高是促进名义需求转化为实际需求的基本条件。

[关键词]第三产业;中间服务投入率;演变趋势;需求机理[中图分类号]F71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462(2009)02-0023-04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三次产业的中间服务投入研究主要“集聚”在制造业上,这与生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效率提升的互动关系更为“显性”有关。

[1]关于第三产业的中间服务投入问题,研究成果相对较少。

Gruble 和Walker 从概念视角解析了中间服务(又称生产性服务)既可被投入实物产品生产过程,也可被投入其他服务产品生产过程,他们认为生产性服务“不是直接用来消费,直接可以产生效用的,它是一种经济中的中间投入,用来生产其他的产品或服务。

”[2]215,①Lee 在研究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区域分工与服务业增长关系时发现,不同地区各服务部门发展水平指数与工业发展水平指数的相关性并不显著,部分地区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等服务业的集中与发展是服务业对中间服务需求增加的结果。

Se-Hark Park 采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1975年和1985年的投入产出表,对产业间的依赖度进行了时序计量分析。

结论显示,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的依赖度呈不对称关系,前者对后者的依赖小于后者对前者的依赖,而服务业与生产服务业的依赖度则超过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的依赖度。

Juleff-Tranter ,L.E 对部分发达国家的大城市进行了实证分析,他发现美国哥伦比亚地区商业67%的价值源于服务部门,16%源于制造业和资源部门;芝加哥地区政府部门购买会计、工程咨询等服务产品非常显著;新西兰的奥克兰只有18.3%的生产服务业公司没有服务部门的客户。

[3]由此可见,与制造业相比,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第三产业生产对中间服务投入的需求要更高。

在我国,第三产业研究先行者李江帆在生产信息化、社会化、专业化基础上,提出了国民经济生产软化系数逐趋增大的规律,并在2005年度有关课题中明确提出了广义生产服务概念(第一产业生产服务、第二产业生产服务、第三产业生产服务)。

程大中采用了投入—产出方法,对我国三次产业的中间服务投入比重进行了时序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981—2000年间第三产业生产占用中间服务一、相关文献回顾及有关问题提出经济与经济管理23··项目年份198119831987199019921995199720002002中间服务投入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其中:运输邮电业26.0922.9119.5413.8131.6230.822.6324.8819.63商业饮食业26.23192516.522.0620.3727.4624.2423.23公用事业及居民服务业26.0829.7229.99金融保险业15.9514.5215.0918.93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6.73其他服务业46.33 6.80 5.67 5.8111.48非物质生产部门47.6858.0955.4669.69表1.我国第三产业生产的中间服务投入额及投入率(1981-2002年)[7]表2.中国第三产业生产中分行业的中间服务投入占比(1981-2002)[7]单位:%项目年份198119831987199019921995199720002002第三产业总产出(亿元)3290.64204.08178.17584.416964.330908.042438.058134.994292.7第三产业生产的中间服务投入(亿元)375.7538.31156.41109.73380.15364.58058.811880.219138.2第三产业生产的中间服务投入率(%)11.412.814.114.619.917.419.020.420.9第二产业生产的中间服务投入率(%)7.68.79.38.212.38.910.610.213.4第一产业生产的中间服务投入率(%) 1.01.4 4.3 3.62.7 2.23.04.35.4的比重在不断上升,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生产的占用比重则趋于下降。

[4]程大中等人还以服务经济位居全国前列的上海为例,对2000年上海投入—产出表中三次产业中间服务投入率(中间服务投入占部门总投入的比重)进行了截面实证分析,第三产业的中间服务投入率达到28.89%,而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则分别为18.62%和14.85%,上海第三产业已成为中间服务投入的主要需求对象。

[5]147综上所述,国内外部分学者已明锐地洞察到了第三产业的中间服务投入问题,并从现象描述、内涵界定和数据实证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但对演变趋势特征、需求机理等内容的研究较少涉及。

1981—2002年间,我国第三产业的中间服务投入率演变已呈现出怎样的总量性和结构性特征?需求机理如何?在我国第三产业占GDP 比重不断提高,服务经济信息化、社会化、专业化和国际化日趋增强的背景下,解说上述问题无疑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我国第三产业中间服务投入率的演变趋势分析在完整的国民经济价值型投入—产出表中,中间使用又称中间投入,它是指各部门为生产实物产品和服务产品而消耗的原材料、燃料和服务等生产资料的价值,分为物质投入和服务投入两大部分。

中间投入与总投入(总产出)之比称为中间投入率,分为中间实物投入率和中间服务投入率。

中间服务投入率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服务化程度。

下文的分析采用了李强、薛天栋编制的中国1990年以前的投入—产出表[6]以及《中国统计年鉴》中1990年以后的投入—产出表(见表1、表2)。

1981—2002年间,从中间服务总投入占服务业总产出比重情况来看,按当年价计算,我国三次产业的中间服务总投入已从1408.9亿元上升到44165.5亿元,年均递增24%左右,中间服务总投入占服务业总产出比重自1992年以来一直超过50%。

从中间服务总投入的三次产业构成变动情况来看,第三产业已从26.7%快速上升到43.3%,而第二产业从63.7%下降到49.4%,第一产业则从9.7%缓慢下降到7.3%,第三产业占比增长独占鳌头。

从第三产业的中间服务投入率变动来看,如表1所示,我国第三产业的中间服务投入总量不断经济与经济管理24··经济与经济管理提高,按当年价计算,已从375.7亿元提高到19138.2亿元,年均递增27.8%,高于三次产业24%的年均递增率。

与此同时,第三产业的中间服务投入率也呈现出不断上升趋势,已从11.4%上升到20.5%,9个年份中年平均投入率为16.7%,投入率年平均增长率为1.01%,远远高于工业的9.9%、0.64%和农业的3.1%、0.49%。

尽管2000年后第二产业的中间服务投入率增长幅度有所加快,第三产业的中间服务投入率增长幅度有所放缓,但从总体上看,第三产业生产投入服务化的成长趋势依然比较突出。

从三次产业中间服务产品投入率增长的波动情况来看(各年依次与上年度相比),我国第三产业在1995年出现-12.6%的负速度,而第二产业则在1990年、1995年、2000年分别出现-11.8%、-27.6%、-3.8%的负速度,第一产业在1990年、1992年、1995年分别出现-16.3%、-25%、-18.5%的负速度,三次产业在其他年份均保持着正速度增长。

显然,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中间服务投入率增长的上下波动要比第三产业更加频繁、更加剧烈,而第三产业的中间服务投入率增长则呈相对平稳态势。

从波动影响效果来看,投入率相对稳定增长态势更能折射出第三产业生产投入服务化的持续性、累积性和优质性成长。

如表2所示,我国第三产业生产投入的中间服务结构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由于1995年以前的统计以非物质生产部门或其他服务业来涵盖运输邮电业和商业餐饮业以外的所有服务业,内容结构粗糙从而不利于各层次的细化分析,因此本文将重点定格于1995年以后的统计内容。

1995年以后的计算数据显示,运输邮电业、商业饮食业的投入占比虽然在个别年份有上下振荡现象,但总体上已呈现下降趋势;金融保险业、公用事业及居民服务业、其他服务业(主要是新兴服务业,如信息服务业、技术服务业等,还有2000年后被合并的公用事业及居民服务业)的投入占比则呈明显的上升态势;2002年,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属于初次从其他服务业中分离单列,投入占比却以26.73%居首位。

可见,在第三产业生产投入的中间服务结构中,以运输邮电、商业饮食为代表的劳动密集性中间服务比重处于下降,而以金融、公用、商务、技术等为代表的资本与知识密集性中间服务比重不断提高,总体上已呈现出缓慢的投入结构高级化趋势,而投入结构高级化实质上与当今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相对称的。

一般而言,资本与知识密集性中间服务比劳动密集性中间服务的价值要更高,影响力要更大,它们是第三产业现代化进程中中间服务投入率上升的主要源泉。

三、我国第三产业服务投入率稳步上升的需求机理分析市场经济中,作为生产资料投入,任何中间产品的供给成长都离不开相关产业的生产需求。

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中,按实现与否,需求可分为名义需求和实际需求,名义需求具有潜在意义,而名义需求能否转化为实际需求则取决于相关的基本条件。

就我国第三产业服务投入率上升的需求机理问题,笔者认为第三产业发展规模壮大和城市化水平提升是名义需求基础,而市场化水平增进和外置化水平提高是促进名义需求转化为实际需求的基本条件。

(一)名义需求的基础:第三产业发展规模壮大和城市化水平提升。

从理论上讲,中间服务投入具有三次产业的生产资料投入属性,如同人口规模与最终服务消费(又称生活性服务消费)的关系一样,第三产业发展规模是第三产业中间服务投入需求函数的主要变量。

一般而言,第三产业发展规模越大,第三产业中间服务投入的名义需求总量就会越大,名义投入率就会越高;反之,则越小,彼此间呈高度正相关。

[7]从我国三次产业转换趋势来看,1981年至2006年间,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已从36.2%下降到11.8%,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从39.2%稳步上升到48.7%,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从24.8%较快上升到39.5%,第三产业比重增长速度高于第二产业,发展规模日趋壮大,产业发展正不断印证和深化着世界产业演进规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