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形势下网络舆情生成、演变规律初探 (1)

新形势下网络舆情生成、演变规律初探 (1)

新形势下网络舆情生成、演变规律初探网络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催生了新的舆情承载模式,在很多时候网络舆情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风向标”和“引领者”。

作为一种复杂的人类社会现象,网络舆情变化必然要遵循某些客观规律,而掌握这些发展规律,对于现阶段正确引导网络事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结合xx论坛上的一些具体事例,从网络舆情的不同发展阶段、特点以及成因背景等角度入手,对网络舆情演变发展规律作了一些探究。

一、网络舆情演变的几个阶段
1、刺激反应阶段。

舆情的产生,往往源于外部事件的刺激,而网络舆情的产生则体现为民众通过网络这一平台,对外界的刺激性因子作出反应,进而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诉求。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关系国家民族利益的热点事件、事关国计民生的热点话题、反映当前社会道德困惑的焦点问题都有可能扮演着外界刺激因子的角色,相关热点事件一经发生或是经由媒体、网站论坛报道渲染,就有可能引发网民关注。

2、关注热议阶段。

在网络热点雏形形成后,随着网民对事件的持续关注和情绪、意见的不断释放,大量与此相关联的信息得到补充和整合,从而吸引更多网民的关注,形成更深、更广的影响力。

根据受关注程度的高低,这种“热况”有的持续时间较短,有的则要经历一个较长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好几种不同的观点,随着讨论的深入和事件真相的披露,最后会形成一种或几种占主导性的意
见。

到此为止,网络舆情才正式形成。

3、涨落沉寂阶段。

事物的发展规律总会经历一个由盛到衰的过程。

网络舆情涨落、盛衰是客观刺激和主观心理活动作用下的结果。

某一网络事件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高度关注后,一般都会逐渐消退。

当然有些影响较大的网络热点问题可能会在外界新的刺激因子的作用下,出现第二波、第三波热潮。

但从总体上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公众兴趣的转移以及利益问题得到妥善地解决,舆情空间就会由最初的不断扩展变为逐渐回缩,直至最后沉寂消失。

二、网络舆情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特征和规律
1、单一事件造成同类事件井喷,网络舆情具有杠杆效应。

在网络舆情的传播过程中,其蔓延范围之广、传播速度之快、影响力之深,大有“一个支点撬动整个地球”之势。

一方面,由于所反映问题的普遍性,某一事件一经网络披露,网民们很容易表现出某种共鸣,将身边的或所听闻的同类事件发布到网上。

以xx论坛为例,论坛网友对环境问题关注度颇高。

从9月、10份发帖情况来看,xx论坛“关注xx”版块发表涉及环境问题的帖子211条,其中,提到废塑料问题的有69条。

对9月7日至13日一周内18:00时段的“关注xx”首页帖子(普通主题)进行统计,在首页的30条主题中,涉及环境问题的分别是3条、4条、2条、3条、1条、3条、4条,每天首页上都会有环境类帖子出现,在各类帖子中居首。

另一方面,在网络交流中,由于缺乏形体语言的暗示,撇开事实不谈,人们很容易因为在网上发现很多与自己的见解有这样或那样共
通之处的帖子而获得某种想像出来的“群体认同感”,呈现出个人诉求公共化,单一问题普遍化的特点。

这一特点一旦被一些负载着目的和使命的利益群体所利用,就会通过在各个论坛网页间转帖,使个体事件演变放大为公共事件。

2、新媒体反作用于传统媒体,网络舆情具有“倒扇”效应。

以前,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相互呼应的路径是:传统媒体报道——网络媒体转载一一网友留言——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互动一一影响政府决策。

其舆论的形成过程基本上是一个扇形辐射放大过程。

而从近阶段网络舆情的发展情况看,网络媒体的主导作用不断得以强化,大大简化了网络舆情形成的诸多环节。

以xx论坛上某医院婴儿死亡事件为例:2011年11月6日,shiweisong123先后在“关注xx”、“法律咨询”、“小灵热线”版块发表了《医院草菅人命,婴儿胎死腹中!》的帖子,迅速引起论坛网友关注,其中在“关注xx”版块,该帖子在10日内,迅速得到了1282条回复。

在网络上造成一定影响后,11月11日浙江电视台教育科技频道《小强热线》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报道,再次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其舆论的形成、传递和演变规律是网络舆情快速形成后以倒扇形的态势通过传统媒体进行再次聚焦。

3、不同问题简单贴取同一标签,网络舆情具有情绪煽动效应。

对于某些社会现象和热点问题,众多网友在网上会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这固然体现了网上舆论多元化的特点,但另一方面,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些网上发言缺乏理性,比较感性化和情绪化,某些
与事实不符、与真相相悖的言论具有负面的煽动效应。

值得注意的是,在网络上,网民们普遍对公务员、教师、医护人员等在行政机关以及公共部门工作的人群存在敌意。

当网上出现此类人群与其他普通民众发生摩擦、纠纷的事件时,网民们在还没有弄情楚情况的前提下,往往就将前者置于对立面、责任方,盲目发出一些情绪化言论。

而这种心理也往往被网上某些利益群体所利用。

如在xx论坛上,一用户名为“拆迁受害者”的发帖者发布了一则反映某街道非法拆迁的帖子,起初,网民纷纷对该街道的不法行为口诛笔伐,但随着事件的深入发展,才弄清原来发帖者因家庭矛盾导致在对拆迁款的分配上无法与家人达成共识,才转而在网上攻击政府,试图得到额外的经济补偿。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很容易同情弱势群体,当弱势人群与强势部门发生冲突时,人们更愿意相信弱者,并在意见、观点的抒发过程中,将个人局限性的认识经验与未经证实的信息相联系,加之缺乏理性、负责任的舆论分析和疏导机制,使得某些情绪化的言论具有很强的煽动性和破坏性。

三、网络舆情特点及发展规律形成的背景和原因分析
1、民主法治思想的发展,使民众“有话要说”意识增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经济发展,人们受各种思潮影响的渠道明显增多,文化水平和思想素质不断提高,与之相伴的是他们的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政治参与热情高涨。

这些意识使得他们善于和勇于表达自己的个人诉求。

就医院胎儿死亡事件来看,其实反映了发帖者强烈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

民主和法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此面对在这一背景下日益增多的“反对声音”,我们首先应该做到坦然面对。

同时,也应该看到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生活发生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

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人们有着千差万别的看法,正确与错误、进步与落后、积极与消极、清醒与困惑等等相互交织,使得民众表达意见的诉求变得丰富而具体。

2、网络媒体的高速发展,为民众提供多种“发声”平台。

网络作为一种自由的信息平台,铲平了时空、技术的壁垒,而飞速发展网络传播技术也彻底改变了传统信息的传播方式。

网络技术的便捷性、网络使用群体的广泛性和网络传播途径的多样性使人们更愿意将网络作为舆情传播渠道。

例如,在医院婴儿死亡事件中,网民将《小强热线》的采访视频挂到了论坛上;在反映环境问题的帖子上,网友往往配有图片,这些图片也往往更能引起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人们将手机视频、数码相机等便捷工具与微博、博客、播客等网络媒体相结合,实时向外发布最新情况,使得事件的发展、演变的每一个环节都经由网络主导、网民操作而不断向外蔓延扩散。

网络这种多渠道的信息传播方式,使得有关部门在网络舆情引导方式的选择上,“堵”往往不如“疏”。

既然无法封死所有的网络宣泄渠道,那么不如主动应对,向外披露真实准确的信息,把握主动权。

前阶段我市实行的xx论坛政府发言人制度就是主动应对媒体,实践网络“为我所用”的意识和技巧的一次成功尝试。

在强拆帖中,正是由于当事街道网络发言人主动“亮剑”进行辟谣,才使网民了解了事
实真相,成功扭转了舆论倾向。

3、网络舆情参与主体的匿名性,催发了民众“有话敢说”。

在网络世界中,网民的身份具有匿名性特征,这也是网络舆论主体较之传统舆论主体最为明显的特征。

在这层虚拟外衣的保护下,大家发表意见有更大的自由度,几乎不必顾忌现实社会中的种种约束。

应该看到,网络为人们提供了自由宽松的表达空间,舆论主体的匿名性也使得公众能够更为主动真实地进行意见表达,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表达权等权利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保护与提升。

但另一方面,舆论主体的匿名性也使得网民住信息的发布与传播上过于随意,网络舆论的真实性无法保障,从一些别有用心的虚假信息中滋生出的恶性网络舆论不仅会危及现实社会,也极大地降低了网络媒体的公信力。

但尽管如此,有关部门面对网上出现的舆情仍不能掉以轻心。

每一个网络舆情事件的发生,都应在第一时间对舆论的真假、倾向作出研判。

从从长远来看,更要从制度设计、工作体制上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的收集、分析、研判和处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