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整理
新形势下网络舆情生成、演变规律初探
网络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催生了新的舆情承载模式,在很多时候网络舆情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风向标”和“引领者”。
作为一种复杂的人类社会现象,网络舆情变化必然要遵循某些客观规律,而掌握这些发展规律,对于现阶段正确引导网络事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结合xx 论坛上的一些具体事例,从网络1
2点,随着讨论的深入和事件真相的披露,最后会形成一种或几种占主导性的意见。
到此为止,网络舆情才正式形成。
3、涨落沉寂阶段。
事物的发展规律总会经历一个由盛到衰的过程。
网络舆情涨落、盛衰是客观刺激和主观心理活动作用下的结果。
某一网络事件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高度关注后,一般都会逐渐消退。
当然有些影响较大的网络热点问题可能会在外
界新的刺激因子的作用下,出现第二波、第三波热潮。
但从总体上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公众兴趣的转移以及利益问题得到妥善地解决,舆情空间就会由最初的不断扩展变为逐渐回缩,直至最后沉寂消失。
二、网络舆情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特征和规律
1、单一事件造成同类事件井喷,网络舆情具有杠杆效应。
在网络舆情的传播过
xx”
9月7日至
页的条、4
2、新媒体反作用于传统媒体,网络舆情具有“倒扇”效应。
以前,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相互呼应的路径是:传统媒体报道——网络媒体转载一一网友留言——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互动一一影响政府决策。
其舆论的形成过程基本上是一个扇形辐射放大过程。
而从近阶段网络舆情的发展情况看,网络媒体的主导作用不断得以强化,大大简化了网络舆情形成的诸多环节。
以xx论坛上某医院婴儿死亡事件为例:2011年11月6日,shiweisong123先后在“关注xx”、“法律咨询”、“小灵热线”版块发表了《医院草菅人命,婴儿胎死腹中!》的帖子,迅速引起论坛网友关注,其中在“关注xx”版块,该帖子在10日内,迅速得到了1282条回复。
在网络上造成一定影响后,11月11日浙江电视台教育科技频道《小强热线》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报道,再次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其
3
如在
而在网上攻击政府,试图得到额外的经济补偿。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很容易同情弱势群体,当弱势人群与强势部门发生冲突时,人们更愿意相信弱者,并在意见、观点的抒发过程中,将个人局限性的认识经验与未经证实的信息相联系,加之缺乏理性、负责任的舆论分析和疏导机制,使得某些情绪化的言论具有很强的煽动性和破坏性。
三、网络舆情特点及发展规律形成的背景和原因分析
1、民主法治思想的发展,使民众“有话要说”意识增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经济发展,人们受各种思潮影响的渠道明显增多,文化水平和思想素质不断提高,与之相伴的是他们的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政治参与热情高涨。
这些意识使得他们善于和勇于表达自己的个人诉求。
就医院胎儿死亡事件来看,其实
,
2
使得事件的发展、演变的每一个环节都经由网络主导、网民操作而不断向外蔓延扩散。
网络这种多渠道的信息传播方式,使得有关部门在网络舆情引导方式的选择上,“堵”往往不如“疏”。
既然无法封死所有的网络宣泄渠道,那么不如主动应对,向外披露真实准确的信息,把握主动权。
前阶段我市实行的xx论坛政府发言人制度就
是主动应对媒体,实践网络“为我所用”的意识和技巧的一次成功尝试。
在强拆帖中,正是由于当事街道网络发言人主动“亮剑”进行辟谣,才使网民了解了事实真相,成功扭转了舆论倾向。
3、网络舆情参与主体的匿名性,催发了民众“有话敢说”。
在网络世界中,网民的身份具有匿名性特征,这也是网络舆论主体较之传统舆论主体最为明显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