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影技术概论

电影技术概论

电影技术概论第一讲导论一、电影:技术与艺术电影是工业时代的艺术--电影技术的更新不断刺激着电影表现形式的更新;崭新的技术带给了电影艺术崭新的表现内容;技术的滞后在某种程度上也会阻碍艺术表达;电影技术的三次变革--1.默片时代终结,1929年《纽约之光》爱迪生:有声电影之父(1910)《爵士歌王》:意外的第一(1928)卓别林对有声电影的反对:a.削弱了蒙太奇手法b.减少了摄影机运动2.黑白时代终结1932,美国特艺色公司,"三色染印法"《白雪公主》(1937)、《乱世佳人》(1939)1950年代初,柯达公司,伊斯曼彩色胶片工艺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红色沙漠》(1964)*1950年代,美国电视工业发展。

大量电影观众流失。

宽银幕电影相继出现。

3.数字化时代开启《星球大战》乔治·卢卡斯(1977)"工业光魔公司"(ILM:Industrial light&magic)《阿甘正传》、《黑客帝国》、《指环王》…视觉暂留与似动现象--动态再现视觉暂留:物体在快速运动时,当眼所看到的影像并不立即消失,而是继续保留0.1秒左右。

(笼中鸟)似动现象:人们把客观上静止的物体看成是运动的,或者把客观上不连续的位移看成是连续运动的现象。

示例1*动态再现的原理是人类生理和心理综合作用的结果。

第二讲剧组的构成1.制片部门制片人(出品人):投资者执行制片(监制):项目运作助理制片:具体事务制片主任(制片经理):制定拍摄计划确保拍摄实施制片助理(剧务):后勤、日常生活2.编剧团队文学策划--决策原著--小说、戏剧故事(创意)--故事提要编剧--完成剧本改编--接手工作剧本医生--润色修改3.导演组导演--从剧本到影像执行导演--剧组协调助理导演--挑选演员、制作故事板动作导演(武术指导)--动作场面设计场记--保证连贯性、为剪辑提供参考4.制作设计制作设计师(艺术指导)--视觉风格美术--置景道具服装化妆5.摄影组摄影指导--首席摄影师操作员--掌机摄影助理--装底片、操作轨道或升降机跟焦员特殊摄影师--摇臂摄影、斯坦尼康摄影或航拍及水下摄影等6.灯光组灯光师--灯具摆放灯光助理--附件、反光或遮挡电工--供电实施场务--搬运、吊具7.录音组录音师--现场收录同期声麦克风吊杆操作员混音师--录音棚声音剪辑特效师(拟音师)配乐8.演员领衔主演--具有票房号召力的明星配角客串演员--非合约演员、友情出演替身--走位、打光、危险性镜头特技演员--专业性较强的高难度动作演员助理--教师、指导、驯兽师群众演员--背景9.剪辑合成剪辑师--现场剪辑、剪辑台剪辑特殊效果--运动捕捉、电脑合成模型师字幕输出第三讲感光件--胶片与CCD一、胶片的构造◎乳剂--照相明胶、卤化银卤化银:感光剂(对蓝光敏感)明胶:粘合剂蛋白质的一种,从动物骨胳或兽浇中提取保证感光剂均匀的附着在载体上。

◎片基--三醋酸纤维、涤纶片基:支持体赛璐珞(硝酸纤维)因其易燃的特性被全面淘汰二、胶片的分类--按制片过程中的不同用途划分负片:作底片用的胶片。

经曝光、冲洗加工后,得到的是负像。

即与景物亮度和颜色相反的影像。

正片:用来大量制作拷贝的胶片。

影像的亮度和色彩与原景物一致。

中间片:用来复制原底片的胶片。

在复制底片过程中的翻正片和翻底片。

反转片:拍摄后,经冲洗可以直接得到正像的胶片。

染印法胶片:浮雕片、空白片、和声底片。

*另有按照胶片的尺寸规格划分:35mm、16mm、S8mm、65mm、70mm等三、胶片的型号电影胶片的型号一般以四位数表示国产胶片、柯达胶片、富士彩色胶片例如:柯达胶片型号编排规范按黑白、彩色分别表示胶片型号的变化胶片所属类别胶片的规格*胶片所属类别:2-负片类3-正片类9-牵引片胶片的规格:5-35mm 7-16mm例如柯达5247:35mm彩色负片(底片)四、胶片成像原理◎黑白胶片1.曝光:AgBr+光→Ag+2.显影:AgBr(感光)+显影剂→Ag+显影剂氧化物显影剂实质上充当还原剂3.定影:保留Ag,未感光的AgBr被溶解定影液实质上充当溶剂*光线越强,则金属银颗粒密度越高,底片上则越"黑"反之同理4.负片生成正片:光线透过底片达到生胶片上,密度大则透光量少,密度低则彩色胶片成像过程中所遵循的减色法则:色彩加色后的彩色减色后的白色白红+绿+蓝无光黄红+绿蓝品红红+蓝绿青蓝+绿红红红青(蓝+绿)绿绿品红(红+蓝)蓝蓝黄(红+绿)黑无光白(红+绿+蓝)五、胶片的照相性能◎密度:胶片经曝光、冲洗加工后所形成的金属银或染料的量值。

大小以阻光率的对数值表示,标为D。

阻光率:O=F0/F(F0:抵达胶片的总光量;F:透过的光量)透光率:T=F/F0 X100%D=lgO例:T=F/F0 F/F0 F/F0 F/F0透光率100/100 50/100 10/100 1/100阻光率1 210 100 O=F0/F F0/F F0/F F0/F密度lgO 00.3 12◎感光度:感光材料对光照反应灵敏程度的量值,是反映胶片感光快慢的指标。

以S标记S=k/H0 H0:达到某一规定密度所需要的曝光量K:常数二者均有不同标准值例:国际标准--ISO美国国家标准--ASA常见ISO100 200 400 ASA新制=ISO(适用于照相底片)ASA曝光指数=ISO/2(标于电影底片)*感光度主要取决于乳剂本身成分中感光剂颗粒的大小,因此快速片(高感片)常比慢速片影像颗粒粗糙;其次也与胶片的保存条件和显影条件有关。

◎反差及反差系数反差:景物或影像的明暗差别,又称对比度。

景物反差=最大亮度-最小亮度影像反差=最大密度值-最小密度值反差系数:胶片影像上的反差和原被摄景物反差之比,记做γ。

γ底=底片影像反差/景物反差(通常控制在0.65)γ正=正片影像反差/底片影像反差γ=γ底Xγ正=正片影像反差/景物反差◎宽容度:胶片按比例记录景物亮度差别的范围。

实际上就是摄影曝光量的容许范围。

一般的说,负片宽容度大于正片宽容度,黑白胶片宽容度大于彩色胶片宽容度。

自然界景物亮度范围为140:1,高质量的胶片宽容度可达到1:64甚至1:120。

◎感色度:感光材料对不同波长光的敏感程度。

最初的卤化银胶片只对蓝、紫光明暗,成为盲色胶片。

在增感剂的作用下,感色范围逐渐扩大,出现全色片、正色片、红外片和紫外片。

◎解像力和清晰度:解像力:胶片对景物细部的分辨能力,又称分辨率,以R标记。

用每毫米能够分辨多少条线来度量。

取决于乳剂颗粒、曝光条件、显影条件和被摄景物的反差清晰度:影像上每个个别细部边缘的清晰程度。

清晰度受分辨率影响,但两者并不等同--清晰度高的影像,其分辨率一定高;但分辨率高的胶片,清晰度却未必高。

实验:用楔形物将胶片部分遮挡,并对其余部分曝光。

密度变化并非如理想情况界限分明,而是存在着蔓延。

这种影响影像边缘清晰度的因素称之为锐度。

?感光特性曲线D-H曲线:表示了感光材料在所接受的曝光量和冲洗加工后所获得的相对密度值之D间的关系。

ab段和cd段为弯曲部分,分别称为趾部和肩部bc段称直线状,称为直线部。

趾部和肩部,曝光量和密度之间不按比例变化直线部,二者成比例增加。

影像的主要记录区域在直线段,它是拍摄时确定正确曝光条件的主要依据。

直线段的斜率表示被测胶片的反差系数γ=ΔD/ΔlgH直线段的亮度范围代表胶片的宽容度L=lgH1-lgH2 CCD?摄像管:光电效应--hγ=1/2mv^2 h:普朗克常量γ:波长1/2mv^2:动能根据电子动能可以推导出入射光的频率?CCD:硅载体上的电势阱第四讲摄像机原理及使用?摄影机--人眼生理感官过程的模拟和延伸(1)焦距:人眼为定焦,约为17mm;摄影镜头焦距为可变,从14mm到300mm甚至更广泛;(2)光圈:人眼瞳孔变化范围为2~8mm,面积变化为16倍,相当于4档光圈;镜头光圈变化可达8~10倍以上。

(3)分辨率:人眼的分辨率在明视距离上为14线/毫米;而胶片最高可达3000线/毫米。

(4)光谱范围:可见光范围是人眼的光谱范围;而胶片则能感应红外线及紫外线;(5)功能:人眼只能传递和接受光信号;胶片能够记录光信号;摄影机的基本构造1.光学系统:镜头、取景器等;2.机械系统:间歇机构、遮光器、片门、和供收片系统等;3.驱动系统:马达及其控制系统;4.辅助监测系统:一系列计数器及显示装置、安全保护装置等;5.辅助支撑设备:三脚架和云台、升降机和轮组、移动车和轨道、稳定器和摇臂?摄影机镜头◎摄影机镜头由镜片和支撑它的镜头筒组成。

镜头筒上附带调节光圈和焦距等参数的装置。

现代变焦镜头常由一系列多重复杂的镜头组构成。

著名的厂家有:英国莱卡、法国安琴、德国蔡司、日本佳能、美国PANAVISION。

◎透镜成像原理:摄影机镜头为一个或一组透镜。

光线可经由透镜会聚,在另侧形成一个倒立的实像。

遵循公式:1/f=1/v+1/u f--透镜焦距u--物距v--像距放大率M=A`B`/AB=v/u=f/u-f因此,当f一定时,u越大,v越小,M越小;而当u一定时,f越大,v越大,M越大这就是用长焦镜头可以拍摄远处景物的原理(1)焦距:当被摄物位于无限远时,在镜头后能够形成清晰的像,这个像所在的位置到镜头光学中心之间的距离。

根据1/u+1/v=1/f,当u=∞,则v=f因此,焦距只是习惯性称法。

事实上,指的是像距。

而摄影胶片所处的位置,即为成像位置,称作焦平面。

*调焦:在应用中,需要调整焦平面的位置以获得清晰的影像摄影物镜常为一组镜头组,可综合计算得出f值,仍遵循公式1/u+1/v=1/f;所谓调(对)焦即调整v值,即焦平面与镜头之间的距离*变焦:可变焦摄影镜头由复杂的一系列镜头组构成,通过改变它们的相互关系可获得不同的f值,以拍摄到适当距离的景物。

因此变焦实际是改变f值,以改变镜头放大率。

(2)视角:根据1/u+1/v=1/f,当u不变时,f变大则v变大假设影像投射在一个固定面积的平面上,v变大意味视角变小;反之,f变小则v变小,视角变大。

同理,若投影平面面积加大,同样意味着视角变大。

因此,25mm镜头对于35mm胶片拍摄来说是广角镜头,而对于16mm胶片来说则是标准镜头。

*标准镜头焦距:沿对角线方向将影像放大一倍的焦距。

*改变镜头焦距与改变摄影机距离的不同:用改变焦距的方法放大景物,画幅中的所有景物以同等放大率放大;而用改变物距的方法放大景物,则离摄影机近的放大倍数大。

(3)景深:摄影机拍摄的焦点前后清楚的范围距离模糊圈--如点光源在焦平面成像,前后移动焦平面位置,则点光源扩大成一个光斑。

这个光斑称为模糊圈。

当模糊圈小到一定程度时,可以将其看成一个清晰的点,此时称之为最小模糊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