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门机构违宪审查模式作业

专门机构违宪审查模式作业

专门机构违宪审查模式是完善我国违宪审查制度的最佳选择由专门机构来行使违宪审查权是否会使其凌驾于国家权力机关之上,从而改变我国的政治体制?在我国,全国和地方各级人大构成国家权力机关体系,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然而,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权力并不等于应当是一种不受任何限制和制约的权力。

依据我国宪法的规定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权力运行的原则,第一,一切国家机关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法律、法规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因此各级人大都必须依据宪法来行使权力,人大的立法必须符合宪法,受宪法的制约。

这是以法律(广义的)制约权力;第二,人民代表大会是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人民代表是由人民通过直接或间接选举的方法产生的,人民代表的活动受选民或选举单位的监督和罢免。

这是以权利制约权力;第三,在我国国家权力的组织与活动中事实上也存在着某种分权与制约,人民代表大会有权监督其它国家机关的活动,但人大也不能超越宪法赋予的职权范围,去行使应当由其它国家机关行使的权力。

这种制约从权力运行的机制上说,是通过人大的自我约束实现的,是一种消极的制约;第四,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的宪法原则。

人民代表大会的活动无疑要接党的领导和监督。

这是一种政治监督。

上述各种监督和制约无疑是必要的,然而它们的作用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尤其是对在人大行使国家权力过程中发生的违宪行为,缺乏一种制度化地、积极和有效地监督与制约。

违宪审查的专门机构在地位上从属于全国人大,它由全国人大产生并受其监督,它对人大行为合宪性的审查并不妨碍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地位。

事实上专门机构违宪审查的模式,无论是宪法法院还是宪法委员会,在不同的国家都是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来设置的。

任何一种违宪审查的基本模式都必须与本国的国情相融合,才能发挥其有效的作用。

构建我国的宪法委员会违宪审查体制,应当使其与我国的政治体制相协调,同时要反映当代世界违宪审查发展的趋势,吸取其它国家的宪法委员会和宪法法院在组织体系、审查范围、审查方式和程序上对我们有益的经验。

具体的设想如下:1.体制。

在宪法上,保留全国人大监督宪法实施的规定,增加设立独立的宪法委员会行使违宪审查权;取消全国人大常委会监督宪法实施的规定。

增设独立的宪法委员会后,我国的违宪审查体制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宪法监督与宪法委员会的专门违宪审查相结合,而以宪法委员会为主的违宪审查体制。

2.性质和地位。

宪法委员会是在全国人大领导下实施违宪审查的专门机构,依据宪法独立行使职权,对全国人大负责。

宪法委员会在地位上从属于全国人大,受全国人大的监督。

全国人大保留监督宪法实施的最高权力,使之与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治制度相御接。

而宪法委员会独立行使职权,可使其具有较高的权威和能力,有效地保证宪法监督的具体实现。

3.组成和任期。

宪法委员会的成员由全国人大会议主席团提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国家主席任命。

在成员的结构中,曾经担任过人大和政府工作的人员、法官和检察官、以及政治和法律专家应当有一定的比例。

除专家和学者外,当选后不得再兼任原来的人大、政府和司法工作。

由国家主席任命,是为了突出宪法委员会的权威地位和神圣职责。

宪法委员会实行任期制,可连选连任。

为保证违宪审查的严肃性和公正性,违宪审查机构应当具有稳定性。

各国一般都规定其较议会、总统等更长的任期。

在我国宪法委员会在任期上也可不同于人大,同时应采取定期部分更换的方式。

4.职权。

一般来说,宪法委员会的职权范围要窄于宪法法院。

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对宪法委员会的职权不宜规定太宽,大致可包括如下内容:(1)审查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的合宪性;(2)裁决国家机关之间的权限争端。

国家机关之间的权限争端属于宪法争议,应当纳入宪法委员会的职权范围;(3)解释宪法。

宪法解释与违宪审查是不可分割的,宪法委员会实施违宪审查当然也应具有宪法解释权;(4)接受有关宪法问题的咨询。

主要是指有关国家机关在制定法律规范性文件时,以及政党在提出有关国家重大问题的政策时,涉及规范性文件和政策的合宪性问题,可向宪法委员会提出咨询,由其作出答复意见。

5.审查方式和程序。

(1)宪法委员会的审查方式,可采取事先审查和事后审查相结合的方法。

事先审查主要适用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可由全国人大会议主席团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提出;事后审查则适用于所有法律和法规;(2)宪法争议案的提出和受理,宪法委员会根据有关组织和人员的提议和申请,受理宪法争议案件。

有权提出宪法争议案的组织和人员是:全国人大会议主席团;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1/10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联名提出;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30人以上联名提出;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以及地方的省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由全国人大会议主席团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提议审查的,宪法委员会必须受理,并且应当在法定期限内作出决定;其它机关和人员提议和申请的,宪法委员会应在法定期限内作出受理或不受理的决定,不予受理的应当说明理由。

(3)宪法委员会的决定可采取裁决和审查意见等形式,对立法草案和宪法咨询可采取审查意见的形式;而对法律和其它规范性文件的合宪性争议的审查结论则应采用裁决的形式。

6.效力。

从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权力运行体制出发,宪法委员会作出的裁决的效力可分为两种:(1)宪法委员会作出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违宪的裁决,不立即生效,可由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在法定期限内对其制定的法律进行修改;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2/3以上多数通过决议,可推翻宪法委员会作出的裁决。

(2)宪法委员会作出的法律合宪的裁决,以及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违宪的裁决,一经作出即发生法律效力,被宪法委员会裁决违宪的上述规范性文件的全部或部分条款即丧失法律效力。

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

2、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高度的中央集权与一定程度的地方自治相结合的中国式单一制。

3、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五星红旗;《义勇军进行曲》;聂耳;田汉。

4、单一制和联邦制。

5、民主集中制;民主选举产生;人民代表大会。

6、国家政权的阶级本质;一国的经济基础。

7、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8、人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9、平等、团结、互助;大民族主义;大汉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10、特别行政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1、国务院;省、直辖市的人民政府。

12、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

13、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

二、名词解释1、国体:即国家性质,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即指在一国中,谁占统治地位,谁是统治阶级;谁处于被统治地位,谁是被统治阶级;谁是统治阶级的同盟者,以及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统治阶级与其同盟者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

2、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国家管理形式,它是指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为了行使国家权力,依据一定的原则和方式而确立的旨在反对敌人、保护自己、治理社会的国家政权机关的组织体系。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它是我国现阶段的一种社会主义的人民民主共和政体的具体政权组织形式,它是指拥有国家权力的我国人民根据民主集中制原则,通过民主选举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建立全部国家机构,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三、简答题1、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是高度的中央集权与一定程度的地方自治相结合的中国式单一制,它充分体现了我国民主集中制的宪法原则。

我国之所以采用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其原因如下:(1)历史原因。

我国具有长期实行单一制的历史传统。

自秦汉以来,除了短暂的地区分裂割据时期,我国一直采用高度的中央集权制,特别是自元朝以来的七百多年,我国再没有大的分裂局面,长期的中央集权制传统为我国四九年后采用单一制提供了大一统的政治心理基础。

自近代鸦片战争以来,香港、澳门虽然曾完全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但它们均已回归祖国;台湾虽然与大陆仍处于分治状态,当两岸民众从历史到现实都认同一个中国,而港澳台地区又采用了不同于大陆的资本主义制度,这些历史遗留问题又为我国采用单一制下的特别行政区自治制度提供了历史的合法性理由。

(2)民族原因。

我国是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历史渊源与实际状况决定了我国宜采用包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交往与融合中,以及共同抵御外侮、保家卫国、建设家园的历史进程中,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各少数民族与汉民族的地域分布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格局,各少数民族在地域分布上基本上也没有形成一个主权国家所必需的独立领土要素;各民族的人口数量差距很大,特别是汉族人口占了全国人口的90%以上,这样的人口结构利于单一制的存在;各民族有长期而强烈的大中华民族认同感,虽然各民族均有各自的起源传说和图腾,甚至有不同的宗教和风俗习惯,但都认同是炎黄子孙,许多少数民族如满、土家族等甚至与汉民族完全融合,这是我国采用单一制的共同民族心理基础。

(3)经济原因。

广大少数民族聚居区域地大物博,但经济欠发达,而汉民族聚居的沿海区域和港澳台地区经济发达,中国式的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有利于中央统筹安排,并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实现各地区优势互补和共同繁荣,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推动少数民族不发达地区的发展和保持港澳台地区社会的持续繁荣。

(4)政治法律原因。

单一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格局的需要,它有利于国家主权的独立和统一,保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稳定发展,维护多民族间和地区间的安定团结,挫败国际反华势力和民族分裂势力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干扰和破坏我国实现共同富裕、走向共产主义的政治目标。

历史与现实的丰富法律文献还为我国实行单一制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依据。

港澳台与大陆不同的政治法律制度、各少数民族地区尚存的地方风俗与法律惯例的存在,也为我国单一制下发展地方的有限自治提供了上层建筑方面的理由。

(5)地理原因。

我国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状况:东、东南部濒临大海,北部为关山、沙漠所隔,西部为茫茫戈壁、沙漠,西、西南部为喜马拉雅山山脉、横断山脉所阻,是实行单一制的历史地理原因,这有利于我国各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交往以及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

港澳台地理上与大陆的近距离分割也为一个中国原则下特别行政区制度的存在赋予了某些地理上的理由。

2、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这是人大制度的核心和实质;人民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各级人民代表,组成全国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国家权力机关系统处于最高的地位,行政、审判和检察机关均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各级人大代表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由他们选举的人民代表;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