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案有答案)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案有答案)

第 5 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学案学习目标1. 通过分析某个具体生态系统,阐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

(重点)2. 通过比较,说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及二者的关系。

(难点)3. 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4. 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问题探讨 P 109 地球上,亚马逊森林,欧亚大陆草原,以及极地附近的苔原,都已经存在至少 上千万年了,这些自然生态系统尽管经常遭受洪涝、火烧、虫害,也遭受人类的砍 伐与放牧等活动的干扰,但是现在依然基本保持着正常的森林、草原与苔原景观, 仍能维系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讨论: 为什么这些生态系统在受到干扰后,仍能保持相对稳定呢? 提示:引导学生思考,不需回答。

一、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及原因1. 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 保持 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 能力 。

是生态系统的一种能力或特性,而不 是一种状态。

2. 稳定性的前提条件只有当生态系统发展到 成熟 阶段,它的 结构 和功能 能够保持相对稳定时,才能表现出保持或恢复自身 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其 结构与功能 发展协调的重要标志。

成熟阶段的表现有:( 1)生产者 、消费者 和分解者 三大功能类群齐全。

( 2)能量 的输入保持稳定。

(3)物质 的输入和输出相对平衡。

3. 稳定性的表现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有其发生、 发展、 稳定的几个阶段。

生态系统的稳定状态是生态系统发展的结果, 是生态系统发展成熟的标志。

( 1)结构相对稳定 体现在各组成成分的相对稳定和生物种间关系的相对稳定。

即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 a ) 、消费者 ( b )和分解者 ( c ) 在种类和数量上保持相对稳定。

一般相关动植物种群数量呈现周期性变化,可用如图曲线表示:如:当气候干旱时,森林中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这说明森林生态系统具有抵 抗气候变化,保持自身相对稳定的能力。

( 2)功能相对稳定 生物群落的能量输入与输出相对平衡,物质的输入与输出保持相对平衡。

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若能量的输入大于输出,则生态系统处于发展阶段;若能量的输入等于输出, 则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若能量的输入小于能量的输出,说生态平衡已被破坏。

种群数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黄伟 编 必修 3《稳态与环境》学案每个营养级生物的种类数量相对稳定结构稳定 有相对稳定的营养结构 保证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相对稳定────功能稳定( 输入、输出相对平衡 )种内 斗争来实现。

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1. 调节基础: 负反馈 调节。

负反馈调节 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 自我调节 能力的基础。

2. 实例分析实例 1:河流受到轻微的污染时,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很快消除污染,河流 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不会受到明显的影响。

实例 2:在森林中,当害虫数量增加时,食虫鸟由于食物丰富,数量也会增加,这样,害虫种群的增 长就会受到抑制。

物理沉降 生物 种类和 鸟类数量增加河流轻微污染 化学 分解 消除污染 数量 不会受 害虫数量 增加 害虫数量 减少 微生物 分解 到明显影响 鸟类数量减少3. 特点( 1)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时,依靠 自我调节能力 来维持自身的相对稳定。

例如,一场火灾过后,森林中种群密度降低; 但是由于光照更加充足、 土壤中无机养料增多, 许多种子萌发后, 迅速长成新植株。

( 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 有限的 ,当外界干扰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迅速丧 失,这样,生态系统就到了难以恢复的程度。

例如,我国西北的黄土高原,就是原有森林生态系统崩溃的 鲜明例子。

( 3)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一般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呈 正相关 。

拓展深化 正反馈、负反馈调节的区别 类型 项目 负反馈调节正反馈调节作用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能使生态系统达到并保持平衡和稳态使生态系统远离平衡状态 结果 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实例3)稳定性图解4. 稳定性的原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自我调节 能力。

这种自我调节主要依靠群落内部的种间关系 ( 主要是 捕食 关系 ) 及三、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正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才能维持相对稳定。

这种稳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1. 抵抗力稳定性(1)概念: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不受损害)的能力。

例如,当草原遭受蝗虫的采食后,草原植物就会增强其再生能力,尽可能减缓种群数量的下降;当森林遭遇持续的干旱气候时,树木往往扩展根系的分布空间,以保证获得足够的水分,维持生态系统正常的功能。

(2)特点①一般地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

例如,北极苔原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稀少,营养结构简单,其中生产者主要是地衣(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其他生物大都直接或间接地依靠地衣来维持生活。

假如地衣受到大面积损伤,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崩溃。

②生态系统中各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越多,食物网越复杂,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例如,在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非常复杂,假如其中的某种植食性动物大量减少,它在食物网中的位置还可以由这个营养级的多种生物来代替,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仍然能够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2. 恢复力稳定性(1)概念: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2)实例分析①一场火过后,森林中种群密度降低,但是由于光照更加充足、土壤中无机养料增多,许多种子萌发后,迅速长成新植株。

②一片草地发生火灾后,第二年就又长出茂密的草本植物,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能很快恢复。

③河流被严重污染后,导致水生生物大量死亡,使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

如果停止污染物的排放,河流生态系统通过自身的净化作用,还会恢复到接近原来的状态。

(3)特点:生态系统在受到不同的干扰(破坏)后,其恢复速度与恢复时间是不一样的。

例如,如果河流与土壤被有毒物质轻微污染,通过自身的净化作用,可以很快恢复到接近原来的状态;如果被有毒物质重度污染,自身的净化作用已不足以消除大部分有毒物质,这些河流或土壤的恢复力稳定性就被破坏了。

同样,热带雨林在遭到严重的砍伐,草原受到极度放牧后,恢复原状的时间漫长,难度极大。

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比较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一种相对稳定状态,不是绝对不变的。

②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靠生物群落内生物间的关系,主要是靠捕食及种群内的种内竞争实现的。

③判断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键是“保持”还是“恢复”。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黄伟 编 必修 3《稳态与环境》学案④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并不一定都是相反的,如苔原生态系统的两种稳定性都较小。

四、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与保护1. 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1)自然因素: 火山爆发、地震、台风、海啸、流行病 等。

( 2)人为因素① 破坏植被导致生态系统 稳定性 被破坏,人类对 自然资源 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常常造成森林毁灭、 草原荒废。

② 食物链 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被破坏,人类对野生生物的大肆捕捉破坏生态系统的 营养结构 。

③ 环境污染 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

人类的工农业生产排放的有毒物质、工业废水、农药、化肥等对自 然资源的污染使生态系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丧失其恢复力稳定性的能力。

2.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控制对生态系统 干扰 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 自我调节 能力。

如:①在草原生态系统中适当栽种防护林,可有效防止风沙侵蚀,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②在农田生态系统中,适当放养青蛙、赤眼蜂等可有效抑制农业害虫,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③避免对森林过量砍伐,控制污染物的排放。

(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 物质、能量 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 结构和功能 的相对稳定。

( 3)在遵循生态系统规律的前提下,建立新的稳定的生态系统,使生态系统朝向更有利于人类的方向 发展。

如:建立生态农业。

①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主要指的是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因为提高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 性是无意义的。

②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主要措施是增加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

③在生物种类相同的情况下,生物的数量也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规律方法 生态系统稳定性高低的判断五、【制作】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1. 目的要求: 设计并观察人工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 。

2. 实验原理1)在有限空间内, 依据生态系统原理, 将生态系统具有的基本成分进行组织, 构建人工微生态系统。

2)要使人工微生态系统正常运转,设计时要注意系统内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合适比例。

3)生态系统的稳定程度,取决于它的 物种 组成、 营养 结构和 非生物 因素之间的协调关系。

4)观察生态缸中生物的 生存状况 和 存活时间 的长短,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影响稳定性的因素。

P1124. 生态缸的设计要求及分析5. 生态缸的观察指标由于生态缸中的生态系统极为简单,自我调节能力极差,所以抵抗力稳定性极低。

因此,生态缸内的生物只能保持一定时间的活性。

可通过观察动植物的生活情况、水质变化、基质变化等来判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方法技巧生态缸稳定性大小的判断步骤①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否齐全。

②食物链和食物网是否合理。

③生态系统的功能即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能否正常进行。

课后练习 P112一、基础题1. 判断下列表述是否准确:( 1)温带针阔混交林比热带雨林的抵抗力稳定性低。

( √ )( 2)同等强度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比沙漠生态系统恢复的速度慢。

( √ )( 3)不同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不同。

( √ )2. 地球上有许多类型的生态系统。

以下是其中的一部分。

( 1) 森林生态系统;( 2)草原生态系统;( 3)荒漠生态系统;( 4)湖泊生态系统;(5) 苔原生态系统;(6) 农田生态系统;( 7)果园生态系统;( 8)海洋生态系统;( 9)池塘生态系统;(10) 湿地生态系统;(11) 人工林地生态系统;(12) 高山草甸生态系统。

上述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中,自我调节能力最强的两个生态系统(1、8) ;人的作用突出的生态系统有(6、7、9、11) ;陆地生态系统中抵抗力稳定性较强的是( 1、2) ,较弱的是(3、5、6、7、11);水域生态系统在遭到较严重破坏后,恢复较快的是(9) ,恢复较慢的是( 8) 。

二、拓展题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复杂程度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