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系统专题学案

生态系统专题学案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学案(2009-04-22 21:25:28)转载▼标签:生态工程基本原理分类:新课标生物选修3学案学案教育学习目标:1.简述生态工程的概念,关注生态工程的建设2.简述生态工程的原理,举例说出各原理的内容。

3.尝试运用生态工程原理,分析生态环境问题及解决对策。

学习重点: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学习难点:生态工程的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学习过程:【学习策略】本节内容需重点掌握生态工程遵循的五项基本原理,应结合课本给出的案例,通过案例理解原理,通过原理分析讨论案例。

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包括生态学、系统学和工程学的原理。

其中前四个原理可结合必修模块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中的内容来学习,而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应计算机网络结构示意图,重在理解“结构决定功能”,“总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

【自主探究】一.生态工程1.生态工程概念:2.生态工程建设目的:遵循自然界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达到和的同步发展。

3.生态工程的特点:与传统的工程相比生态工程是一类、、的工程体系。

提醒:在概念中应注意三个方面:⑴涉及的学科只是包括生态学和系统学;⑵运用到的技术手段或方法有系统设计、调控和技术组装;⑶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二.关注生态工程建设《资料分析》资料1,思考讨论:阅读教材P1071.导致1998年长江洪水泛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⑴根本原因:长江上游乱砍滥伐森林,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急剧降低,造成大量泥沙淤积河道;中游围湖造田、乱占河道,造成具有蓄洪作用的湖泊面积急剧减少。

⑵直接原因:1998年度的罕见降雨。

但这也与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而导致的温度升高、气候异常有关。

2.洪灾的发生反映出经济发展模式存在什么问题?提示: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不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没有考虑生态成本,经济的发展以巨大的生态环境破坏为代价。

《资料分析》资料2,思考讨论:阅读教材P1081.你对“石油农业”是如何理解的?提示:“石油农业”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和机械的生产方式,因对石油等能源有高度的依赖性而得名。

它把农业生产这一复杂的生物过程,变成了简单的机械过程和化学过程。

由于其投入高,产出也高,对粮食安全保障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同时它所产生的废弃物和有害物质的数量也很庞大,大大削弱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生产力,并造成日益严重的农产品污染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2.你能举出一些农业生产活动对人体健康以及环境造成危害的实例吗?提示:除日常生活中能够发现的实例外,农业活动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的实例中,世界上影响较大的有蓝婴病。

1973年,美国内布拉斯加州首次出现幼儿高铁血红蛋白症(蓝婴病)。

其原因是饮用水中硝酸盐含量超过10 mg/L,这时过多的硝酸盐会与红细胞中的血色素结合,形成高铁血红蛋白。

高铁血红蛋白不能为细胞和组织运输足够的氧。

患儿的临床症状是在口、手或脚等部位出现时断时续的蓝色或淡紫色,呼吸困难、腹泻、呕吐、抽搐,严重的会失去知觉,甚至死亡。

硝酸盐来源于点源污染,如下水道、畜禽养殖场等,或非点源污染,如对农田、公园、草地等的施肥。

3.如何理解“污染物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这句话?提示:对环境造成危害的污染物,采用一定的措施和技术,就能够进行回收和循环利用,这样不但能够减少环境污染,而且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了资源的浪费。

例如,对废污水中的重金属或氮、磷等养分就可以进行回收再利用。

因此说污染物是放错了地方没有被利用的资源。

4.石油农业的生产模式应当怎样改进?提示: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改进措施。

例如,在我国,人多地少,应该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实施的具体措施包括:可以根据田间作物的需要适量施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多施有机肥,提高作物对水、肥等资源的利用效率,对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进行再利用,实现物质的多级利用,等等。

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土地的产出水平;另一方面要减少农业活动对环境的污染,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必须走生态经济之路。

生态经济:主要是通过实行“”原则,使一个系统产生出的污染物,能够成为本系统或者另一个系统的,从而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

生态经济的特点是:。

实现循环经济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是。

三.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理论基础:物质循环物质能够在各类生态系统内进行和,使物体利用,进而出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结果。

意义:可避免环境污染及其对系统稳定和发展的影响。

实例:无废弃物农业是我国古代传统农业的辉煌成就之一,也是生态工程最早和最生动的一种模式。

2.物种多样性原理理论基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越强,系统结构不易被破坏。

意义:生物多样性程度可提高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提高系统的生产力。

实例:反面:辽宁西部的章古台地区,单一种植樟子松林,由于缺少昆虫与其天敌相生相克的食物链而成为一片不毛之地。

正面:由珊瑚虫和某些藻类共生组成的珊瑚礁区,物种繁多,系统稳定。

阅读教材P《资料分析》,思考讨论:1101.为什么樟子松林的松毛虫会肆虐,几十亿株杨树会毁于一旦?而珊瑚礁区却能够在养分稀少的深海中,保持着很高的生物多样性?提示:纯樟子松林、杨树林的生物多样性低,食物链短而单调,缺少松毛虫、天牛的天敌,而成片单一的林木又为其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因而会导致了树林的毁坏。

珊瑚礁区的生物多样性高,食物链复杂,不同的生物占据了不同的时间位、空间位和资源位,因而充分利用了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环境。

例如,氮、磷等养分就能够在该区生物体间充分地循环利用而很少流出系统外。

2.从上面正面和反面的实例,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你认为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有人为因素吗?提示:只有保持生态系统较高的生物多样性,才能保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

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有人为因素,而且往往作用巨大。

3.协调与平衡原理理论基础: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需要考虑,因地制宜,确定环境容纳量的大小,防止生态系统失衡。

环境承载力:又称,是指。

意义:生物数量不超过环境承载力,可避免系统的失衡和破坏。

实例:太湖富营养化问题、过度放牧等。

《资料分析》,思考讨论:阅读教材P111“西部大开发”是国家为振兴西部而提出的宏观决策,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生态工程建设。

从协调与平衡原理出发,想一想,在我国西北地区进行防护林建设时,应选择哪些树种?如果在该地区发展畜牧养殖业,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问题?提示:几种西北地区特别适宜树种的介绍(1)沙棘,俗称“酸柳”、“酸刺”、“黑刺”,属于胡颓子科,为落叶乔木或灌木。

植株表面具有棘刺,叶呈条形或条状被针形,两端趋尖,背面密被淡白色鳞片,叶柄极短。

沙棘花先于枝叶开放,雌雄异株;果实为肉质花被筒包围,近于球形,直径5~10 mm。

沙棘喜阳,粗壮的枝干抗风沙。

沙棘叶、皮、果实及种子在医药上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沙棘的嫩枝、嫩叶是牛、羊的精饲料,被誉为“铁杆牧草”。

沙棘果维生素含量极高,营养保健价值高,有利于增加种植者的收入。

沙棘是半干旱黄土高原迅速绿化荒山、保持水土、调节生态平衡和促进农林牧业发展的良好树种。

内蒙古鄂尔多斯等地区,实施沙棘生态工程,大面积种植沙棘,有效地控制了沟道水土流失,每年可减少流入黄河泥沙2 100万吨。

(2)山杏,主要指西伯利亚杏,它抗寒、耐旱,适应性强,是我国北方最普遍的果树之一,是绿化荒山、水土保持、防治风沙的先锋树种。

山杏果仁营养丰富,含有大量维生素、微量元素和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是加工饮料的优质原料。

(3)刺槐,属落叶乔木,适应性强,在年降水量200 mm左右、年平均气温不低于3 ℃的地区都能生长。

它不仅生长快,且耐盐碱,有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的作用。

刺槐泌蜜丰富,蜜质优良,是主要蜜源植物之一。

刺槐不仅可改善生态环境,还可用于发展畜牧业。

(4)锦鸡儿(又称拧条),豆科,多年生落叶灌木,根系发达,具根瘤,高1.5~3 m;耐干旱和寒冷,喜生沙地或半固定的沙丘上,不怕沙压和风蚀。

此种植物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等地,可用于防风固沙,保持水土。

枝条可用于编筐,其枝叶是牛、羊等冬春季节主要的饲料之一。

(5)杜梨,蔷薇科梨属落叶乔木,可高达10 m,原产于我国华北、西北及东北南部。

耐寒,耐干旱、瘠薄,能在含盐量0.5%(质量分数)的土壤中正常生长,且耐涝性也较强。

(6)沙枣,胡颓子科胡颓子属,落叶小乔木。

分布于华北及西北等地,耐盐碱力较强。

(7)合欢,豆科合欢属,落叶乔木,可高达20 m。

分布于华北、西北及黄河以南等地区。

耐盐碱力较强,但不耐水涝。

(8)臭椿,苦木科臭椿属,落叶乔木,可高达25 m。

原产于华南、华北、西北各地。

抗性强,生长快,耐盐碱力强。

西北畜牧养殖应该注意牲畜数量不能超过草地的承载量。

针对公共草地的过度放牧问题,应该实行草地承包,调动个人的管理积极性,减少过度放牧现象;另外,可以在有条件的地方,人工种植牧草,增加牧草产量。

4.整体性原理理论基础:社会、经济、自然构成复合系统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但要考虑到的规律,更重要的是,还要考虑到和等的影响力。

除此之外,社会习惯、法律制度等也都对生态工程建设又着只要影响。

意义:统一协调各种关系,保障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实例:林业建设中自然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关系问题。

在进行林业工程建设时,一方面要号召农民种树,另一方面要考虑贫困地区农民的生活问题。

如粮食、烧柴及收入等。

5.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⑴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理论基础:分布式优于集中式和环式意义:改善和优化系统和结构以改善功能实例:桑基鱼塘⑵系统整体性原理:理论基础:整体大于部分系统各组分间要有适当的,使得、、等的转换和流通顺利完成,并实现总体功能大于各部分的效果,即“1+1>2”意义:保持系统很高的生产力实例:珊瑚礁、藻类和珊瑚虫的关系思考讨论:你能举出系统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的例子吗?提示:豆科作物和固氮菌的共生就是一例。

固氮菌为豆科作物提供氮素,而豆科作物为其提供能量和其他营养,两者的共生使豆科作物能够在氮素缺乏的土地上生长;当把它们分开时,两者的生长都要受到损害。

《思考与探究》,思考讨论:教材P113桑基鱼塘分布在我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一带的水乡,是一种典型的水陆物质和能量交换型生态工程。

试分析桑基鱼塘的物质和能量流动途径。

提示:桑基鱼塘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是相互联系的,能量的流动包含在物质的循环利用过程中,随着食物链的延伸逐级递减。

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的循环利用:桑叶用于喂蚕,蚕可以生产蚕丝;桑树的凋落物和蚕沙(粪)落到鱼塘中,作为鱼的饲料,经过鱼塘内的食物链过程,可以促进鱼的生长;甘蔗可以榨糖,糖渣用来喂猪,猪的排泄物也进入鱼塘;鱼的排泄物及其他未被利用的有机物和底泥经过微生物的分解,又可以作为桑和甘蔗的有机肥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