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与副伤寒ppt成品
稽留热
8/21/2020
浙江海洋学院医学院 龚戬芳
循环系统症状:20~73%患者相对缓脉 ,如并发心肌炎,
则相对缓脉不明显,部分患者有重脉
(一般患者,体温每升高一度,脉搏每分钟加快15-20次,而伤寒 患者,其脉搏的加快与体温升高的程度不呈比例,体温每增高1℃,每 分钟脉搏增加少于15-20次)。
浙江海洋学院医学院 龚戬芳
(2)极期(2-3周):最严重,并发症出现
高热:多呈稽留热 型,发热持续10-14d(近年来,由于早期
不规律使用抗生素或激素,使得弛 张热及不规则热型增多)
消化系统症状:食欲减退、
腹胀加重、伤寒舌 (舌红而
苔厚、舌尖与舌边缘无舌苔)
8/21/2020
浙江海洋学院医学院 龚戬芳
浙江海洋学院医学院 龚戬芳
测定病人血清中的“O”及“H”抗体,即肥达反应,有助于 临床诊断。 “Vi”抗体的效价较低,临床诊断价值不大,但90%带菌者
“Vi”抗体阳性,因此,有助于发现伤寒的慢性带菌者。
慢性带菌者是引起伤寒不断传播或流行的重要传染源, 因此,测定“Vi”抗体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
8/21/2020
浙江海洋学院医学院 龚戬芳
3.抵抗力:
自然环境中抵抗力很强,在水中可存活2-3周,粪便中可 存活1-2个月
耐低温,胆汁培养易生长 在牛奶等食物中可生长繁殖 对一般消毒剂敏感 对阳光(数小时死亡)、热(60℃水中10余分钟或煮沸可灭菌)、 酸与干燥的抵抗力较弱
8/21/2020
浙江海洋学院医学院 龚戬芳
8/21/2020
浙江海洋学院医学院 龚戬芳
8/21/2020
浙江海洋学院医学院 龚戬芳
8/21/2020
浙江海洋学院医学院 龚戬芳
2、主要抗原有: (1)菌体“O”抗原 诱生相应 “O”抗体 (2)鞭毛“H”抗原 诱生相应 “H”抗体 (3)表面“Vi”抗原 诱生相应 “Vi”抗体
8/21/2020
3、人群易感性: ✓ 普遍易感,以儿童、青壮年多见 ✓ 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少有第二次发病者(仅约2%) ✓ 免疫力与血清中“O”、“H”、“Vi”抗体效价无关 ✓ 与副伤寒无交叉免疫
8/21/2020
浙江海洋学院医学院 龚戬芳
4.流行特征:
1) 地区性:二十世纪30年代以前全世界广泛流行;我国50、 60年代较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卫生状况改善,发病率 呈下降趋势,以散发病例为主。
8/21/2020
浙江海洋学院医学院 龚戬芳
8/21/2020
浙江海洋学院医学院 龚戬芳
伤寒是由伤寒沙门氏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乙类)。
临床特征:持续发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消化道 症状、玫瑰疹(颜色鲜红的斑丘疹)、肝脾肿大与白细胞减少
(主要系病原经血播散至全身器官,而并非肠道局部病变所引起)
8/21/2020
浙江海洋学院医学院 龚戬芳
4、临床表现:典型临床经过可分四期 潜伏期:7-23日,一般为10-14日
(1)初期(1周):起病大多缓慢 发热:最早出现的症状,呈阶梯状上升——发热前可有
畏寒,少有寒战,出汗不多 消化道症状:食欲减退、腹胀 全身不适、乏力 咽痛、咳嗽等。
8/21/2020
二、流行病学
呈散发,偶有流行。
1、传染源:病人、带菌者。 病人:从潜伏期即由粪便排菌,起病后2~4周排菌量多, 传染性最大。
8/21/2020
浙江海洋学院医学院 龚戬芳
带菌者:恢复期或病愈后排菌减少 ✓ 暂时性带菌者:持续排菌3个月以内 ✓ 慢性带菌者(2-5%):持续排菌3个月以上者 ✓ 终生排菌者:偶尔
8/21/2020
浙江海洋学院医学院
2、致病因素 伤寒杆菌内毒素是重要的致病因素 持续发热的发生机制主要是内源性致热原所致
8/21/2020
浙江海洋学院医学院 龚戬芳
3、病理: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增生反应。其中以肠 道淋巴组织,特别回肠下段的集合淋巴结及孤立淋巴滤 泡病变最显著。 根据这一病理特点,按肠道淋巴组织病变的进程各 阶段与产生相应临床表现来讨论。 伤寒整个病程为五周四期:
浙江海洋学院医学院 龚戬芳
3) 人群分布:不同年龄、性别、职业人群均可发病。
流行地区,发病为青壮年、学龄儿童及学龄前儿童 为多。
非流行地区的人群去伤寒流行地区旅游或经商而感染病 例,是发达国家、城市或低发地区伤寒病例的重要来源。
8/21/2020
浙江海洋学院医学院 龚戬芳
三、发病机制、病理解剖与临床表现
主要并发症:肠出血、肠穿孔。
8/21/2020
浙江海洋学院医学院 龚戬芳
一、病 原 学
1、病原体:伤寒沙门菌属于沙门菌属中的 D 群。 不形成芽孢,无荚膜,革兰染色阴性。 呈短杆状,长1-3.5um,宽0.5-0.8um,有鞭毛,能运动。 不产生外毒素,菌体裂解释放出内毒素,在发病过程起重要 作用。
现在虽然世界各地均有发生,但发病程度差别悬殊。以热 带、亚热带地区 多见。
在有安全供水的地区,多为散发病例;
8/21/2020
浙江海洋学院医学院 龚戬芳
2) 季节性:四季均可发病,夏秋季最多,8-10月为高峰季 节。
南方较北方季节高峰早1-2月,北方流行高峰出现较晚, 且较集中。
8/21/2020
1、发病机制:如图。
8/21/2020
浙江海洋学院医学院 龚戬芳
பைடு நூலகம்
伤寒沙门菌
小肠繁殖入侵肠粘膜
肠道淋巴组织及肠系膜淋巴结 已致敏 加重肠道病变
胸导管进入血流,引起第一次菌血症
引起肠穿孔、肠出血
入肝脾、胆囊、骨髓等继续大量繁殖
入血流引起第二次菌血症,释放内毒素,产生临床症状
第2~3周经胆囊进入肠道-大量细菌从粪便排出
慢性带菌者是伤寒传播和流行的主要传染源
8/21/2020
浙江海洋学院医学院 龚戬芳
2、传播途径:粪-口途径。 ✓ 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散发 ✓ 苍蝇、蟑螂的传播——散发 ✓ 水污染传播——暴发、流行 ✓ 食物污染传播——暴发、流行
水源污染是传播本病的重要途径。
8/21/2020
浙江海洋学院医学院 龚戬芳
8/21/2020
浙江海洋学院医学院 龚戬芳
8/21/2020
浙江海洋学院医学院 龚戬芳
神经系统症状:与病情严重程度成正比(由内毒素引起),
中毒性脑病 (无欲貌),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听力下降等。 肝脾肿大 :半数以上病人于第一周末即可出现肝脾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