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柯达伊教学法简介

柯达伊教学法简介

造就音乐的主人与知音——柯达伊教学法简介一、柯达伊其人1、1882年12月出生。

1967年3月去世。

家庭具有良好的艺术环境。

18岁前在小城市接受教育,有机会接触淳朴的民间音乐。

(图:父母;与妻子;出生地的风景)2、艺术生涯的3个方面。

——作曲家:创作领域:比较宽。

更主要的是声乐领域,大量的歌曲,特别是合唱领域,作品很丰富,从为孩子的儿歌一直到结构复杂、和声丰富的合唱。

代表作:《哈》表现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

用说梦的形式。

使用的旋律几乎都采用他自己采集的民间歌曲。

创作风格:用他的好友巴托克的评论说“柯达伊的特点是,作品的旋律的控制力,充满对结构的智慧和带有淡淡的忧郁疑惑的倾向。

他不追求狂放的醉,而更具有在的沉思,这里没有哪怕一点寻求引人侧目的迹象。

他是不太容易被人们理解的,但是那些注重在品质更多于外在性质的人们,在他的音乐里将享受到他们所发现的人性。

”在匈牙利学习期间,有专门柯达伊作品的分析课,听过他的作品,再细细品味巴托克的话,我觉得很准确。

最让我感到敬佩的是,他在作品中运用民族性曲调可以说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首先,他是广泛收集,积淀了很深厚的底蕴,另外作为作曲家的素养,他对收集到的民歌因素会进行一些加工,在运用上又结合一些专业化和技术性的因素,使得作品常常既亲切,又有新意。

唱《When as King David》,感受匈牙利民歌的旋律特点。

——民族音乐理论家:在大学期间开始民间歌曲的收集和研究,一直延续几十年。

在大量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分类、研究,通过对原始资料的外在形式的系统化、规化,进行科学分析,掌握在特点,并逐步建立理论原则,并写了大量的理论研究论著。

如《匈牙利民间音乐》。

——音乐教育家:柯达伊1907年在匈牙利音乐学院教授和声、作曲分析等课程,1925年(43岁)以后主要精力放在了音乐教育上。

在作曲和理论研究已经很有造诣的这样一个层次上,能把眼光投向音乐教育事业,表现出他的远见卓识,正如他自己所说“专业训练和听众教育互相依存,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要用最大的努力促进这两方面的协调发展”。

“音乐不是少数贵族的享受,它是人类精神力量的源泉,所有受到教育的人都应该努力使它成为大众的财富”。

如果说过去和现在的作曲家、理论家中也不乏有这样的有识之士,但,很少有人能象柯达伊这样把自己的思想真正持续地、有效地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

为不同程度的学生创作大量的学习素材;继承并发展前人的经验不断形成自己有特色的教学方法体系;团结一帮致力于音乐教育事业的有志之士,利用一切机会为教育改革、推行新的教育思想,大声急呼,勾画蓝图,指明方向等等,所有的付出都为了一种信念,一种追求,这样的人格是足以使我们肃然起敬的。

在进入柯达伊教学体系具体操作层面容之前,我们共同了解了他的3个人生侧面和他的艺术追求与实践,正如柯达伊研究院院长对我们说的“要了解柯达伊的音乐教学,必须先认识他的人”,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深入领悟作为世界知名的一个成熟的音乐教育体系,它深刻性、科学性、丰富性、系统性的原因以及在一点一滴具体可感的实践背后所蕴涵的伟大目标。

柯达伊教学是一个具有自己特点、比较完善的体系,是基于匈牙利深厚的文化背景下的,拥有深刻的哲学理论涵、丰富的容和严谨的逻辑的体系,由于时间有限,加之自己才疏学浅,今天只能选择柯达伊教学法的基本手段,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学到的皮毛向各位老师汇报一下。

二、柯达伊教学法的基本手段柯达伊教学法不是他的发明创造,很多是对前人、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它的基本特点和手段主要表现在7个方面。

⒈采用节奏时值读法进行节奏训练。

节奏训练在我们的教学,特别是小学阶段是比较注重的,一般也是先从童谣,从简单的节奏类型开始,常用手法有念节奏、拍节奏、创节奏、唱歌前会按节奏读读歌词、遇到难点会考虑从节奏上去解决等。

同样,柯达伊教学法中也非常重视节奏训练,但我感受到它与我们的操作有所不同的地方在于:⑴使用统一的节奏音节读法和标记方法。

匈牙利的教学中采用的是法国人艾米里—约瑟夫·契夫的节奏名称体系,节奏音节常用带符头和不带符头的节奏符号标记。

常用的音符读法、标记方式有:四分音符:ta;八分音符:titi;二分音符:ta-a;十六分音符:lililili;全音符:ta-a-a-a;切分节奏:titati或sin-co-pa;附点节奏:ta-me-ti、ti-ta-me;四分休止符:suna;八分休止符:si……我们用《When as King David》这首歌来感受一下。

匈牙利的孩子从小到大,只要在音乐学习中要求读节奏都用这套方式。

我觉得它的优点在于:①用不同的声音,并且是有一定时值长短意义的声音对应节奏音节,突现了“音符”、“节奏时值长短”这两个抽象概念的音响特点,便于学生从感性上去体验、识别,帮助儿童建立节奏感觉。

②不同的节奏赋予不同的念法,增强了节奏训练过程的丰富性和挑战性,不单一,不枯燥,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帮助。

③因为是不同念法对应不同的节奏,与用单一声音表达相比,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不同节奏音节的印象。

④便于进行单项的节奏训练。

⑵训练容、形式、目标丰富、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

表面上看柯达伊教学中的节奏训练也是以听、念、拍为主要形式,但当你亲身感受时你会为它能融入那么多音乐能力培养目标、能产生那么多训练手法、形态而暗自叫绝。

比如:节奏回声游戏:一人拍两小节节奏——下一人边说出前一人拍的节奏名,边拍前一人的节奏,然后紧接着创编两小节给下一人。

节奏记忆:拍一条节奏,两三遍以后,教师在学生连续拍的过程中逐步擦掉某一小节,直至全部擦完,学生背拍。

节奏分离与模仿:在匈牙利小学低年级,教学中常会有从一个熟悉的歌谣或歌曲中“分离”出节奏,要求学生拍说节奏名,并且要求学生回忆在已知的歌中有哪些节奏是与它一致的。

他们的节奏训练已不仅仅为了学习一种节奏型、解决歌曲中的难点,或者是走过场式的练一练,而是常常包涵对音乐记忆力、心听觉、音乐结构感以及多声部感知觉等能力培养容,非常综合。

⑶特别重视多声部的训练。

柯达伊认为多声部的训练应当越早越好,要让孩子从小就能习惯多声部,因此在匈牙利教学的任何领域(歌唱、节奏训练、器乐等),从幼儿园开始就有多声部训练的容。

在节奏训练领域,是从感受、体验衡拍开始。

3—4岁会在各种有趣的游戏中听着歌声走路。

到了5岁开始固定拍与节奏的对照与结合就成了主要训练容,当然节奏都限定在ta和titi的类型之。

教师经常在拍手做固定拍歌唱时要求儿童注意并分辨一拍里唱了几个声音。

还通过很多形象化的图形帮助学生理解。

一些常用的多声部节奏训练的方法有:固定节奏型伴随歌唱;用不同音色表现的节奏模仿;从歌曲中分离出的节奏正说反拍;节奏卡农;学生自己用两手分击上下两声部;节奏听写,学生拍已给出的,教师敲另一个,然后记谱等等。

我一开始接触的时候,觉得赞叹的就是,他们的多声部训练常常从一条节奏或旋律发展而来,并没有很完善的多声部谱面,充分重视心和脑的锻炼。

⑷特别强调循序渐进。

“循序渐进”可以说是柯达伊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观念。

我在这一点上印象和感触特别深,我们现在的音乐教学很大一个问题就是没有处理好这一问题。

相比较而言,柯达伊教学法无论是在总体阶段目标、容的制定,还是具体到每一节课,每一个环节,可以说都做得相当细腻、到位。

这样一种教学的直接效果就是培养了、造就了一个个真正的“音乐主人和知音”。

从节奏训练角度看,从衡拍——ta,titi——四分休止——符点节奏(tamti,titam)——切分——十分节奏等等。

在学习一个新元素时,一定避免与学习新歌或新视唱同时进行,不使学生同时面对几个方面的困难。

而且由于在他们的教学中音乐知识、技能(他们称“读写训练”)一开始是与歌曲教学不同步的,因此常常是唱的歌中已涵盖了音乐读写训练的容,节奏类型、概念等往往从已经会唱的歌中回过头来学习。

老师会好地设计学生达到目标的每个步骤。

到四年级就完全用视唱法了。

⑸节奏训练手法保持一贯性、持续性,与其他容融合在一起,具有整体性。

柯达伊教学中的基本训练手法从幼儿园到大学基本上都是一致的,比如“节奏卡农”幼儿园做,我们这些大人也在做,但不会让你感到简单、浅薄、幼稚,那是因为在容、难度、要求上有了深浅的不同。

而且,我感觉到他们围绕一个容点会举一反三派生出很多训练手段。

就象前面提到的多声部训练一样。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柯达伊教学法中的节奏训练不仅仅是单项专门训练,实际教学中常常是与歌曲结合进行。

比如:要学习a a bc这样一个结构,会综合听、唱、动、写、记等方法,结合学过的、要学的歌曲,从他们的旋律、节奏上去感受、了解结构。

⒉使用字母谱标记与手势字母谱在我们的低年级教学中也有使用,它作为一种读谱的过渡,会让孩子比较轻松的进入视谱的状态。

柯达伊教学法中比我们完善的是,无论是时间、容安排上都很充分,不是想起来用才用。

柯达伊编写的《333首读谱练习》一半就为字母标记,用于幼儿园和普通学校低年级教学。

这使我想到我国使用的简谱,其实何尝不能象他们用字母谱一样,在一开始就与五线谱形态的节奏标记一起出现,然后慢慢过渡呢?至于手势,大家都很了解约翰·柯尔文手势。

柯达伊在他的基础上作了一些补充,有升4,升5,降7,进一步突出了音的倾向性。

在教学中,手势主要运用于:⑴视觉辅助,使抽象的音高概念有一定的形象特征。

⑵可以进行二声部训练。

⑶训练心听觉。

教师作手势,然后学生唱出音高。

或者是学生在默唱的过程中作手势。

⑷利用手势作同主音的音阶调式转换。

柯达伊主从五声音阶进入音乐的学习,在五声音阶的训练中他们采用“达尔克洛兹音阶”(即同主音的音阶转换),可以帮助学生熟悉调式、感受调性,利于转调。

当然,手势的运用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不是歌唱中全部都要用的。

而且,手势是非常讲究的,要把音与音之间的音高距离、节奏表现准确。

⒊使用首调唱名法。

首调唱名法是柯达伊教学法中最基本的原则之一。

我们知道,唱名最早产生是由11世纪著名音乐理论家修道士圭多·阿瑞佐提出的。

而首调唱名则由英国女教师格洛弗首创,约翰·柯尔文使之完善。

在匈牙利,他们使用的是德国唱名体系,但翻译成外文时,就采用英美唱名体系标记了。

我们对基本音级的首调唱名比较熟悉,但对变化音级可能不太了解,这里作一介绍。

见幻灯说到首调唱名法,就想说一下匈牙利的音高训练。

这一方面我觉得在我国幼儿园、小学低年级阶段很薄弱。

匈牙利3—6岁的孩子在幼儿园期间要求学习、积累63首左右的歌曲,15首左右的歌谣,其音高就在s,——l之间的五声音阶畴,节奏类型主要在ta、titi、ta-a、suna之。

学习的形式主要用听唱、跟唱、在游戏中进行。

到了小学,一至三年级还是以五声音阶为主要容,但有了读写的要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