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常见疾病.骨科疾病护理常规骨折(fracture)一、定义: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受到破坏所引起的,以疼痛、肿胀、青紫、功能障碍、畸形及骨擦音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二、分类:(一)依据骨折是否和外界相通可分为:1.开放性骨折骨折附近的皮肤和粘膜破裂,骨折处与外界相通2.闭合性骨折骨折处皮肤或粘膜完整,不与外界相通。
此类骨折没有污染。
(二)依据骨折的程度分类1.完全性骨折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全部中断。
2.不完全性骨折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仅有部分中断。
(三)依据骨折的形态分类1.横形、斜形及螺旋形骨折多发生在骨干部。
2.粉碎性骨折骨碎裂成两块以上,称粉碎性骨折。
3.压缩骨折松质骨因压缩而变形,如椎体和跟骨。
4.星状骨折多因暴力直接着力于骨面所致,如髌骨骨折。
5.凹陷骨折如颅骨因外力使之发生部分凹陷。
6.嵌入骨折发生在长管骨干骺端皮质骨和松质骨交界处。
骨折后,皮质骨嵌插入松质骨内,可发生在股骨颈和肱骨外科颈等处。
7.裂纹骨折如长骨干或颅骨伤后可有骨折线,未通过全部骨质。
多发生在小儿,骨质部分断裂,骨膜及部分骨质未断。
青枝骨折8.骨科疾病护理常规9.骨骺分离通过骨骺的骨折,骨骺的断面可带有数量不等的骨组织。
(四)依据解剖部位来分类如脊柱的椎体骨折,附件骨折,长骨的骨干骨折,骨骺分离,干骺端骨折,关节内骨折等。
(五)依据骨折前骨组织是否正常分类1.外伤性骨折2.病理性骨折(六)依据骨折稳定程度分类1.稳定性骨折骨折复位后经适当外固定不易发生再移位者。
如裂缝骨折、青枝骨折、嵌插骨折、长骨横形骨折、压缩骨折等。
2.不稳定性骨折骨折复位后易于发生再移位者。
如斜形骨折、螺旋骨折、粉碎性骨折。
(七)依据骨折后的时间分类1.新鲜骨折三周以内的骨折。
2.陈旧性骨折三周以上的骨折。
三、临床表现:1.骨折的一般表现局部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
2.骨折的特有体征(1)畸形;(2)异常活动;(3)骨擦音或骨擦感。
四、骨折治疗原则:骨科疾病护理常规复位、固定、功能锻炼。
骨折的并发症一、早期并发症1.休克严重损伤,骨折引起大出血或重要器官损伤所致。
2.脂肪栓塞综合征发生于成人,是由于骨折处骸腔内血肿张力过大破坏,脂肪滴进入破裂的静脉窦内,可引起肺、脑脂肪栓塞。
3.重要内脏器官损伤①肝、脾破裂②肺损伤③膀肮和尿道损伤④直肠损伤。
4.重要周围组织损伤①重要血管损伤常见的如伸直型肋骨探上骨折,近侧骨折端易造成肪动脉损伤,腔骨上段骨折的腔前或腔后动脉损伤,股骨钥上骨折,远侧骨折端可致服动脉损伤。
②周围神经损伤特别是在神经与其骨紧密相邻的部位,如肋骨中、下1/3交界处骨折极易损伤紧贴肤骨行走的挠神经,排骨颈骨折易致胖总神经损伤。
③脊髓损伤为脊柱骨折和脱位的严重并发症,多见于脊柱颈段和胸腰段,可出现截瘫。
5.骨筋膜室综合征即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而产生的一系列早期症候群。
最多见于前臂掌侧和小腿,常由损伤骨折的血肿和组织水肿使其室内内容物体积增加或外包扎过紧、局部压迫使骨筋膜室容积减小而导致骨筋膜室内压力增高所致。
.骨科疾病护理常规二、晚期并发症(l)坠积性肺炎多发生于因骨折长期卧床不起的患者,特别是年老体弱和伴有慢性病者,有时可危及患者生命,应鼓励患者早下床活动。
(2)褥疮严重骨折后患者长期卧床不起,身体骨突起处受压,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易形成褥疮。
常见部位有能骨部、破部、足跟部。
(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多见于骨盆骨折或下肢骨折,下肢长时间制动,静脉血回流缓慢,加之损伤所致血液高凝状态,易发生血栓。
应加强活动锻炼,预防其发生。
(4)感染开放性骨折特别是污染较重或伴有较严重的软组织损伤者,若清创不彻底,坏死组织残留或软组织覆盖不佳,可能发生感染,处理不当可致化脓性骨髓炎。
(5)损伤性骨化又称骨化性肌炎。
(6)损伤性关节炎关节内骨折,关节面遭到破坏,又未能准确复位,骨愈合后使关节面不平整,长期磨损易引起损伤件关节炎,致使关节活动时出现疼痛。
(7)关节僵硬患肢长时间因静脉和淋巴回流不畅,关节周围组织发生纤维粘连,并伴有关节病变和周围肌挛缩,致使关节活动障碍。
这是骨折和关节损伤最为常见的并发症。
(8)急性骨萎缩典型症状是疼痛和血管舒缩紊乱。
骨折使某一骨折段的血液供应被破坏,而发生该骨折段缺缺血性骨坏死(9)骨科疾病护理常规血性坏死。
(10)缺血性肌挛缩多为骨筋膜室综合征处理不当的严重后果,是骨折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脊椎脊椎亦称脊柱、脊梁骨,由形态特殊的椎骨和椎间盘连结而成,位于背部正中,上连颅骨,中部与肋骨相连,下端和髋骨组成骨盆。
自上而下有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1块骶骨(由5块骶椎合成)和1块尾脊骨(由4块尾椎合成)共24块(成年人)独立的椎骨。
脊椎内部自上而下形成一条纵行的脊管,内有脊髓。
脊椎具有支持躯干、骨科疾病护理常规保护内脏、保护脊髓和进行运动的功能。
石膏一、分类按形状可分为石膏托、管型石膏、石膏围领等。
按固定部位可分上臂石膏、前臂石膏、上肢肩人字形石膏、小腿石膏、大腿石膏、下肢髋人字形石膏等。
二、石膏包扎前护理1.用物准备石膏卷、绷带、水盆、石膏衬、必要时备木棍。
2.病人的体位一般将肢体放在功能位。
3.皮肤的护理肢体皮肤清洁,但不需剃毛,如有伤口用消毒纱布、棉垫覆盖。
4.骨突部加衬垫保护骨突部的软组织,保护畸形纠正后固定的着力点,预防四肢体端发生血循环障碍。
三、石膏包扎后护理⑴患者的搬动:石膏未干透时,易变形断裂,也易受压而产生凹陷,搬动时只用手掌托起石膏,以免形成压迫点。
⑵患肢抬高,适当衬垫给骨突部减压:下肢石膏固定后要用硬枕垫在小腿下使足跟部悬空,上肢石膏固定后,可用绷带悬吊将前臂抬高。
⑶促进石膏干固:夏季可将石膏暴露在空气中,或用电扇吹干,冬天可用烤灯,使用时注意让石膏蒸发的水蒸汽散出。
⑷患肢的观察:石膏固定后,用温水将指(趾)端石膏粉迹拭去,以便观察。
①观察肢体末端血循环,颜色是否发紫、肿胀、活动度、感觉有否麻木、.骨科疾病护理常规疼痛;如有可采取石膏正中切开,局部开窗减压等措施。
②观察出血与血浆渗出情况,切口或创面出血时,血渍可渗透到石膏表面上,可沿血迹的边缘用笔划图将出血范围定时作标志观察。
③有无感染征象,如发热、石膏内有腐臭气味,肢体邻近淋巴结有压痛等。
④预防石膏压迫及“开窗水肿”,要警惕不在伤口或患处的压痛点,可能是石膏包扎太紧对局部压迫,不能随意用止痛剂,以免引起石膏压迫,必要时作石膏开窗减压。
开窗减压后局部用纱布、棉垫垫在窗口皮肤上,外面再覆盖原石膏片后用绷带包扎,避免组织水肿。
⑤预防石膏边缘压迫而致神经麻痹,如小腿石膏位置高可压迫腓骨小头致腓总神经麻痹,应观察有无足下垂、足背麻木等症状。
⑸褥疮的预防:①定时帮助病人翻身。
②加强局部皮肤按摩。
③床单保持清洁、平整、干燥、无碎屑。
⑹石膏型的保护:①防折断,帮助翻转髋人字形石膏时,应将病人托起悬空翻转。
②保持石膏的清洁,不被大小便污染。
③足部行走石膏可用步行蹬保护。
⑺下床行走和功能锻炼:石膏未固定的关节应尽量活动,早期可作被动活动,按摩帮助消肿,但尽量应鼓励患者作主动锻炼。
.骨科疾病护理常规5P征:有痛转无痛、皮肤苍白、无脉搏、感觉异常、肌肉瘫痪牵引一、目的1.牵拉关节或骨骼,使脱位的关节或错位的骨折复位,并维持复位的位置。
2.牵拉及固定关节,以减轻关节面所承受的压力,缓解疼痛。
3.矫正畸形。
二、方法1.皮牵引法此牵引是把胶布贴在皮肤上,通过牵拉胶布进行牵引。
因为牵引是通过牵拉皮肤再拉到皮下组织和骨骼,故又称间接牵引法。
此种牵引的优点是操作简便,不需要穿破骨组织,对肢体损伤小,患者痛苦少。
缺点是不能承受太大的重量,一般不超过5kg,否则容易把胶布拉脱。
所以,一般用于小儿或老弱患者的骨折牵引或关节炎症时矫正与固定。
牵引法是用不锈钢针穿入骨骼,通过牵拉钢针直接牵拉到骨骼,故可称直接牵引法。
此种牵引的优点是牵引力量大(一般可承受15—)20kg,效果好,可用于青壮年及需要重力牵引者。
缺点是患者有一定的痛苦,并有感染的机会。
三、骨牵引分类分为:颅骨牵引、尺骨鹰嘴牵引、胫骨结节牵引、股骨踝上牵引、跟骨牵引。
四、护理.骨科疾病护理常规1.对新牵引的患者,尤其皮肤牵引患者,应密切观察患肢的血循环。
2.对皮肤牵引的患者,应随时注意胶布或绷带有无松散或脱落。
3.为保持反牵引,床尾应抬高,一般皮肤牵引抬高10~15cm,骨牵引抬高20~25cm,而颅骨牵引则抬高床头。
4.为保持牵引效能,经常检查有无阻挡牵引的情况,并及时矫正:(1)被服、用物不可压在牵引绳上。
(2)牵引绳不可脱离滑轮,与患肢在一条轴线上。
(3)在牵引过程中,身体过分的向床头、床尾滑动,以至头或脚抵住了床头和床尾栏杆,而失去身体的反牵引作用,应及时纠正。
(4)牵引的重量是根据病情决定,不可随意放松或减轻。
牵引重量应保持悬空,如坠落在地上或旁靠床栏上,都会失去牵引作用,也应及时纠正。
5.预防并发症:(1)预防褥疮:牵引患者由于长期仰卧,骶尾部、足跟等骨突部位易发生褥疮,应保持床单位的整洁、干燥、按摩骨突处,改变体位时应保持牵引方向正确。
尤其是颈椎骨折,翻身时头部与身体保持一致。
(2)调节饮食,增加营养的摄人:由于患者长期卧床,肠蠕动减慢,应多进水果、蔬菜,增加植物纤维,防止便秘。
(3)预防呼吸、泌尿系统并发症:由于牵引患者经常仰卧,易引起排痰不畅和排尿不完全,引起坠积性肺炎和泌尿道感染。
应鼓励患者利用牵引架并有助于排净膀胱尿液。
促进血循环,以加强深呼吸,上拉手抬起上身,骨科疾病护理常规(4)预防垂足畸形(足下垂):膝关节外侧腓骨小头下方有腓总神经通过,由于位置比较表浅,容易受压,腓总神经受伤后,可发生垂足畸形。
所以牵引患者应防止被褥等物压于足背,保持踝关节至90度。
6.防止感染可用75%乙醇每日2次点滴针孔处,直至拔除。
如局部渗出、结痂,形成一个保护层,可不必去除。
另外,为防止牵引针外露部分损伤皮肤或勾破衣被,可用空抗生素药瓶套上(青霉素过敏者,忌用青霉素瓶)。
7.注意检查皮肤牵引所引起的皮肤溃疡,胶布粘贴时会刺激皮肤,可引起皮炎或皮肤溃疡。
采用一次性皮肤牵引带,可防止皮肤炎症的发生。
8.定期做床上沐浴,以促进血液循环,并保持患者全身的清洁。
冬天注意保暖,可用特制的牵引被盖严躯体。
9.功能锻炼在整个牵引期间,为防止肌肉萎缩与关节僵硬,除固定关节外,凡不被限制活动的部位都要保持活动,进行锻炼。
10.吊带牵引护理(1)枕颌牵引:用于颈椎病、颈椎半脱位、颈椎结核等,以牵拉颈椎之用,要求牢固、安全、舒适,务必注意带子不可压迫两耳及头面两侧。
(2)骨盆牵引吊带:用于牵拉脊柱,多用于治疗椎间盘突出症。
牵引时要抬高床尾,以产生反牵引。
吊带必须合身,骨盆吊带的压力须作用,在骼骨翼上,并保护骨突部位,以防发生褥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