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培养积极心理铸就健康人生

培养积极心理铸就健康人生

培养积极心理铸就健康人生——章古台九年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轰轰烈烈的宏基伟业,而是润物无声的持久工程,搞好对学生是心理健康教育也不是教师的专利,更是国家乃至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学校是主要阵地,教师是主力军,心理健康课是主渠道,学校、家庭、社会的相互协作是最佳方式。

因此,做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承担着传播人类文明的责任,而且承担着教育学生如何做人的使命,更肩负着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的历史重任。

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铸就其健康人生”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增强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就目前全社会来看,我国公民的心理健康状况每况愈下,沉重的生活负担、繁重的工作压力、紧张的生活节奏、激烈的社会竞争以及种种来自家庭、社会、自身等诸多方面的这个不顺心,那个不如意九无时无刻不在制造着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公民的身心健康。

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更是令人堪忧:马加爵事件为我们敲醒了警钟;韩力弑母事件引发了我们的思考;特别是我国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不断攀升,而且呈现了越来越低龄化的趋势;更有许多莘莘学子,他们经历了十年寒窗和激烈的竞争之后,终于迈进了大学的校门。

但是却由于不适应大学这种独立的、集体化的生活,不能与新同学进行良好的交往,致使人际关系紧张而不得不离开他们向往已久的“象牙塔”,无奈之下躲进了自我封闭的小巢,于是,有一些人走进了“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在那里寻找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短暂安慰和虚幻的心理平衡。

然而,他们却忽视了父母的期盼,忘记了自己的人生责任,甚至成瘾无法自拔。

这一切,不仅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影响了他们的发展,也影响了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

试问,这样一群连最起码的生活自理和自立都做不到的人,怎么可能撑起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这样一座摩天大厦?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四、二、一或四二、二的家庭结构使他们养成了刁蛮、自私、人性、霸道的性格,长期在长辈的羽翼呵护之下,很少也不会与他人交往和沟通,更不知道怎么正确的转移和宣泄自己的不当情绪,加之极端的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在胸中膨胀,当他们在任何地方遇到不顺我心、不如我意的人或事的时候,就会采用不恰当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哪里还管什么道德、什么法纪、什么他人和集体的利益,全然不放在眼里,张嘴就骂,举手便打,只要我解气,我痛快就行。

这种现象得不到解决,这样的学生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将会影响到整个中华民族的前程,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面对如此严重的社会现状,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迫在眉睫,成为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

二、走出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1、心理健康教育课不是思想品德课心理健康教育课和思想品德课是两个不同的学科,二者之间既有同点又相同点,还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首先从培养目标来看,根本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具体目标却有所不同,思品课是促进学生政治态度、思想倾向、道德品质、法律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健康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促进学生心理品质和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

可以说,德育是培养高尚的人,心育是培养正常的人、健康的人——无人格缺陷和心理疾病的人。

其次从教育任务来看,德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心育工作的任务是排除学生的心理困扰,挖掘其内在潜能,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是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再次二者的评判标准不同,德育的评判标准是非对即错,并对错误予以纠正;心育的评判标准无正误之分,只有水平和程度的不同。

第四从途径和方法来看,任何教育都是通过人际交往和沟通来完成的,但是二者的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是有差异的。

德育采用的是劝导、示范、表扬、谈话、熏陶等进行实践方式来完成;心育则采用暗示、倾听、询问、训练、角色扮演、矫治等方法来实现。

第五从本质来看,德育具有阶级性、强制性的特点,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道德标准,不同的道德标准又为不同的阶级服务。

而心理健康教育则不然,它既无阶级性,也不带强制性。

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和内心体验性,无论哪个阶级、哪个人,心理健康的体验和感受都是一致的,都是以达到愉悦和快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

第六从理论基础来看,德育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教育学》、《心理学》原理为依据,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操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则是以《教育学》、《心理学》原理为依据,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心理素质。

总而言之,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不能互相替代,又不能混为一谈。

只有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人才有可能成为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反之,一个人格扭曲、心理残疾的人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

可以说,心育是基础,德育是升华。

2、教师要明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任务理健康教育课,不是心理学知识课,不能在课程中涉及心理学的概念、原理并做深入的挖掘,而是应用心理学原理和知识对中小学生中出现的心理困惑、心理问题给与正确的引导和疏通,启发学生的内心感受,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排除心理干扰,集中精力完成学业。

3、要求教师要和蔼可亲,与学生产生共鸣心理健康课不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注重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对话,要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的位置上,想学生之所想,忧学生之所忧,对学生的心态感同身受。

只有这样,才能在情感上与学生产生共鸣,也才能给消除学生的心理戒备,产生亲近老师的渴望,与老师进行良好的心灵沟通和对话才有可能顺利进行,从而达到良好的心育效果。

正所谓“亲其师则信其道”。

4、选择心育课的主题要得当心育课的主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实际,最好选择那些学生比较关心、关注的话题,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兴趣。

这就要求心育教师不能坐在办公室里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断去设计课程,而是要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生的愿望,倾听学生的心声,做学生的朋友而不是老师,根据学生的需要精心地设计主题。

5、心理健康教育课要落到实处有些学校虽然订购了心育课的教材,也安排了心育教师上课,但是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心育课不是被中考升学科目抢占,就是上了自习课,学生爱做什么就做什么,想学什么就学什么,即便有的老真的上了心育课,那也是照本宣科,流于形式,根本起不到心育课的作用,达不到心育课所要达到的目的,更有甚者,有的心育教师追求表面上的热闹而忽视了心育课的实质,结果一节课上完,看起来热热闹闹,实际上学生没有什么收获。

因此,心育教师上心育课,定要重视心育课程的内涵,既要把课程安排得丰富多彩,又不能流于形式,更要给学生的心灵以启迪。

6、心育教师要上好心育课,一定要把重点放在教育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心是教育,指导思想是以“预防为主”,就是说通过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锻炼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避免学生产生心理问题,而不是去发现问题学生,解决学生的问题。

我认为,心理困惑是心理咨询师的事情,要通过心理咨询来解决,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是心理医生的事儿,要通过心理矫治和治疗来解决,而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心理教师的事儿,要通过辅导、疏通和引导来解决。

心理教师不是咨询师,更不是心理医生,不应该把心理咨询、心理矫治和心理治疗作为主要任务,而是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用自己的行为去带动学生,用自己语言和恰当的心育方法启迪学生,尽自己的所能去帮助学生。

这就是我们的责任——心理健康教育。

同时,在无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医生的情况下,对有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给与力所能及的帮助,如无帮助的可能,可以向其提出去专门机构矫治和治疗的建议。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这一学科的教育道路上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也没有现成的方法供我们去选择,只有在教育的实践中逐步摸索,才能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心育之路。

三、积极拓宽心育途径,充分发挥心育课的主渠道作用健康的心理品质不是朝夕即可蹴就的,也不是一曝十寒就能形成的,它是一个点滴入地、润物无声的细致而又持久的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各司其职,通力合作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1、学校家庭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家长的责任心、教育方法对孩子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充分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为孩子创造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将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为此,学校应开设家长学校,向家长传授良好教育策略和方式方法,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为孩子的成长创设良好的家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同时,也可以请有经验的家长于大家一起沟通,分享他们的优秀教育成果。

还可以创建家庭、学校的联系平台,运用现代化的通讯方式,把孩子在家、在校的点滴进步和良好表现用鼓励性的语言进行交流,不断的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慢慢的,孩子就会朝着有利于形成健康心理的方向发展。

不是有句话说嘛:“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2、适当增加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各种活动现代中国的教育模式和高考制度,为学校、家庭以及学生的学习制造出来种种难以承受的压力,增加了孩子们的课内课外负担。

起早贪晚的上课、补课,各种各样的特长班课外辅导班,没完没了的各种作业,让孩子们不堪重负。

如果学校能够适当的增加课外活动,如:文体活动、演讲、辩论、故事会、知识竞赛以及各种有利的社会实践活动,就会给孩子们缓解快节奏的学习带来的沉重压力,放松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一直紧绷着的那根神经,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更培养了孩子们良好的兴趣和爱好,同时,也会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自立能力,这种双赢甚至是多赢的举措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尽管从事这些活动可能会占去孩子们的一部分时间,可是,俗话说的好:“磨刀不误砍柴工”。

这是老祖宗在长达几千年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也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快乐与成就的体验中健康成长人的生命系统是开放的、自我决定的系统,既有潜在的自我冲突,也有自我完善的内在能力。

人人都是教育者,都是自我心理的调试者,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他们需要自我展示,自我教育,也需要在参与中获得动力,在鼓励中获得力量。

因此,充分挖掘个体成长人性中的积极成分,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让他们在学习与生活中自觉、积极、主动地追求美好创造快乐,在活动与体验中获得成长。

这是积极心理培养的一个显著特点。

因此,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各种丰富、生动、有趣的活动,在活动中活动成就与愉悦的体验是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途径。

教师要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解读学生的心理现象,以此来激发每个学生身上固有的某些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以活动为载体,给孩子们带来自信、智慧和特长,把欣赏的阳光洒向每一个稚嫩的心灵,把希望的种子撒播在孩子的心田,启迪和激发雪深身上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从而促使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地走向自己的幸福彼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