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阿克苏市第三中学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卷(满分150分,120分钟)命题人:张汉杰杨忠玲赵海平一、积累与运用(共32分)㈠选择题(请在答题卷...的相座位置填潦正确选顷)(15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阻遏(è)琐屑(xiè)劣质(lüè)扣人心弦(xián)B.重荷(hè)贮蓄(zhù)纤维(xiān) 风雪载途(zài)C. 面颊(jiá)粗糙(zào)执著(zhuó)重蹈覆辙(zhé)D. 两栖(xī)挑衅(xìn)疮疤(chuāng)鲜为人知(xiǎn)⒉请选出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3分)A.未雨绸缪温文尔雅神采奕奕消声匿迹B.相题并论一泻千里以身殉职无所适从C.怒不可遏流连忘返趾高气扬咄咄逼人D.走头无路怡然自得受益匪浅循规蹈矩⒊请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3分)A.潜滋.暗长(生长)触目伤怀.(心)B.义愤填膺.(胸)一丝不苟.(假如)C.笑容可掬.(双手捧着)呼朋引.伴(招引)D.变卖典质.(抵押)令人发指.(直竖)⒋请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3分)A.朱自清的《春》从视觉、触觉、嗅觉和听觉方面来描写春风,突出其和暖、轻柔和清新的特点。
B.说明事物要注意抓住事物的特征,如《苏州园林》作者就抓住了园林布局的巧妙这一特征来写。
说明事物还要注意说明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C.戏剧是一种文学样式,其特点是时间、空间高度集中,有尖锐的矛盾冲突,用人物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
D.《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邹忌讽谏齐王,齐王纳谏。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叙事性散文集,所收散文回忆记叙了作者从童年到青年时代的生活历程。
⒌请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病的一项(3分)A.稻田里没有鸟害,如果不扎“稻草从”,不喷洒农药,鸟雀也不会上门。
B.为了防止学生因违反交通规则而不发生意外,我们在师生中加强了交通安全教育。
C.大气中的臭氧每减少到2.5%,就会给世界带来47万个皮肤癌患者。
D.晚饭后,她一个人静静地坐在窗边,看着茶杯里的雾气袅袅升起。
㈡、非选择题(17分)⒈古诗文填空(9分)①,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②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③,但使愿无违。
(陶渊明《归园田居》)④李商隐在《无题》一诗中巧用比喻,一语双关表达思念之情的句子是:,。
⑤新疆独特迷人的旅游景观,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
作为主人我们欢迎八方来客,正如《论语》中所说的:“,?”⑥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写“鸟”的诗句,请写出连续的两句。
(课内外均可),。
⒉语文综合能力(4分)校团委请你对“中学生参加家务劳动情况”进行一次专题调查,了解中学生参加家务劳动的情况。
请从不同角度设计问题采访你的同学,并注明设计目的。
⑴①问题一:(1分)②设计目的:(1分)⑵①问题二:(1分)②设计目的:(1分)⒊名著阅读(4分)他穿着由天桥买来的新衣,红着脸,戴着三角多钱一顶的缎小帽。
他仿佛忘了自己,而傻乎乎地看着一切,听着一切,连自己好似也不认识了。
他由一个煤铺迁入裱糊得雪白的新房,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以前的事正如煤厂里,一堆堆都是黑的;现在茫然的进到新房,白得闪眼,贴着几个血红的喜字。
他觉到一种嘲弄,一种白的、渺茫的闷气。
他不认识自己了。
①诜文中的“他”指的是祥子.他是现代著名作家的小说《》里的主人公。
(2分)②根据这段文字,请你说说在“他”身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2分)二、现代文阅读(40分)㈠阅读下文,回答4~9题(21分)大碗和小碗胡军①表哥六岁的时候,姑母因病去世,给姑父留下大笔债务。
八岁那年,姑父再婚。
继母来自市郊农村,带来了六岁的弟弟。
②弟弟娇惯不懂事。
那年头,家里日子过得很紧。
可弟弟老嫌母亲给自己盛的饭菜比哥哥的少,所以常常在饭桌上闹别扭。
③几次吵闹后,弟弟从碗柜里找了只敞口大碗,坚持要母亲用大碗给他盛饭菜,不然就不吃饭。
继母心疼地望着瘦猴似的弟弟,答应了,不过开出条件:“哥哥也要换只碗。
”第二天在饭桌上,继母将一只新碗递到他手里,笑着冲他眨眨眼说:“弟弟小,做哥哥的就让着他点儿。
”弟弟见状,马上将新碗抢过去,和自己的大碗比,一看口径小不少,不吭声了,低头乖乖吃饭。
④虽然觉得继母待他不错,自己也该让着弟弟,表哥心里仍然有疙瘩:在继母心里,亲生的毕竟还是不一样。
⑤后来,继母去世。
上个月,父亲也撒手而去。
那天,表哥到父亲生前住的老房子里收拾,在一堆杂物里,居然看见了那两只他和弟弟儿时的专用碗。
⑥一个念头忽然从心头升起,表哥虽然觉得荒唐,还是按捺不住要试试。
他用水把弟弟的大碗灌满,然后将大碗里的水朝自己的小碗里倒,结果,大碗的水倒光了,小碗还剩四分之一没满。
表哥不信,把两只碗平放在桌面再比较,小碗接近直筒形,上下几乎一般大,大碗则口宽底窄,而且小碗比大碗高出一截。
这就是两只碗的秘密,如此简单。
表哥感到奇怪,自己怎么到今天才发现。
⑦儿时一家四口围着方桌吃饭的情景又清晰呈现在眼前,继母给父亲盛好饭菜后,再给他和弟弟盛,兄弟俩每人的碗里都是满满的,然后才轮到她自己,末了常常是父亲看到剩下的饭菜少,又将自己的往继母碗里拨。
记忆中的这一幕顿时变得好温馨,好动人。
⑧于是,表哥和弟弟约好,接下来的星期天,带上各自家人,还有那两只碗,到郊外给父母扫墓。
⑨世间有一种无私的爱,因其质朴,因其不事张扬,不求回报,有时即便被爱者也难以觉察,甚至产生误解。
但是,爱毕竟是爱,终究有那么一天,这种爱,这种无私会被感觉,被认可,被传递,人的心灵也得以滋润、温暖和净化。
⒋在父亲的老屋里,表哥揭开了大碗和小碗的秘密。
这个秘密继母曾经向表哥做过暗示。
请在文章里把相关的语句找出来,写在横线上。
(3分)⒌读一读文段③的画线句子,揣摩继母当时的心理活动,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描述。
(4分)⒍品读文段④和文段⑦,说说表哥对继母的情感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从写作技巧上看,这是一种什么方法?(4分)⒎文段⑥对表哥测量大小碗容量的过程写得非常详尽,请说说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3分)⒏文章对继母着墨不多,但继母的形象却跃然纸上。
请用两三句话说继母是怎样的一个人。
(3分)⒐文段⑨使用的是什么表达方式?请说说这一早在全文的作用。
(4分)㈡阅读下文,完成10—14题(19分)奇特的海水咸度①海洋,奔腾不息。
海水,深邃莫测。
但口渴者却不敢问津,因为它有着又咸又涩的苦味。
②现在科学家已经测出,海水有3%左右是食盐。
可别小看这区区的 3%,如果把它全部提炼出来,平铺在陆地上,陆地的高度将要增加120多米,这是多么巨大的数量啊!③除了食盐外,海洋中还含有100万亿吨镁,600万亿吨钾,88万亿吨铜,58亿吨镍,40亿吨铀,这样看来,海洋又是矿物的大仓库。
④其实,海水并不是一开始就充满盐分,它最初和江河湖水一样,也是含盐量很少的淡水。
但地球的水总是在不停地运动,不停地循环。
有人曾做过这样一项测试:单单每年从海湾表面蒸发掉的水分,就达到1亿吨。
这么多的水又会变成雨,降到陆地的每个角落。
它们潺潺而流,不断地冲刷岩石,冲刷土壤,把岩石和土壤中的可溶性物质带进江河之中,而这些物质,绝大部分都是各种盐类。
盐分随着水流进入江河,而江河之水最后又都回归大海。
蒸发掉的水分再次回到自己的海洋老家,但它却带来了很多陆地上的盐分。
⑤就这样,海洋源源不断地从陆地上得到微量物质,成了所有溶解盐类的收容所。
可是在海水的蒸发过程中,进入海洋的盐分却不能随水蒸气升空,只得滞留在大海洋之中。
⑥如此周而复始,日积月累,海洋中的盐类物质越积越多,海水也就理所当然地变得越来越咸了。
当然,这是一个极为缓慢的过程,可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更久的年代,积累起来的盐分也就十分可观了。
⑦海水中既然已经含有那么多盐分,而且以后每年还要从陆地上带回大约..30亿吨的可溶性物质,海水会不会永无止境地越变越咸?会不会把所有的海洋生物都咸死?⑧这种担心完全是合情合理的。
如果海洋没有减少自身盐分的方法,结果肯定会这样。
但科学家在研究中发现,海洋有各种能降低海水含盐度的奇妙方法。
⑨随着陆地可溶性物质不断进入海洋,当达到一定的浓度后,便会互相结合成不溶解性化合物,沉入到海洋的底部。
这个过程就像明矾能沉积水的杂质那样,使浑浊的水质变清。
除此以外,许多物质还会被海洋生物的细胞所吸收,等生物体死去后,便随尸体沉入到海底。
以上这些途径,都能大大降低海水中的含盐浓度。
⑩当台风季节降临时,狂风巨浪常把海水卷.到陆地上,溶解的盐分也随海水上岸,散布在沿海陆地。
尤其在漫长的历史变迁年代中,有些海洋的海湾地带,由于地壳的升高而与海洋隔断。
于是,这部分的海水逐渐被蒸发掉,留下大量的溶解性盐类物质,这也是盐分回归陆地的一种方式。
例如,现在陆地上某些开采食盐的盐矿,就是这类干涸掉的小块海洋的残迹。
⒑海水最初也是淡水,后来变得越来越咸了。
请根据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把海水变咸的过程填充完整。
(4分)海洋表面被蒸发掉的水→[ ]→水流冲刷岩石、土壤→[ ]→→回归大海⒒海洋有哪些能降低海水含盐度的方法?请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3分)⒓文段②③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请举例说说其作用是什么?(4分)⒔请揣摩文段⑦和文段⑩中加点的词语,回答问题。
(4分)①“大约”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②“卷”能否换成“带”或“推”?为什么?⒕地球上水储量十分丰富,但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有限的,而且日常生活中浪费水资源的现象也非常严重。
请用精炼的语言,拟写两条节市约用水的公益广告词,以提醒大家不要浪费水资源。
(4分)三、古诗文阅读理解(18分)㈠阅读下文,完成15~18题(13分)马说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妈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皇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⒖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4分)①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②一食或.尽粟一石()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④执策而临.之()⒗请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
(3分)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②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③其真无马邪⒘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3分)①衹辱于奴隶人之乐,骈死于槽枥之间。
(2分)②策之不以其道。
(1分)⒙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各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