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著名诗人陆游曾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里强调()A.唯有参加实践才能获得知识B.读书不能获得真知C.实践是认知的目的D.实践是认识和知识的唯一源泉2.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表明()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3.认识主体的突出特点是()A.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B.认识主体具有社会性C.认识主体具有历史性D.人作为认识主体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主体是()A.一切有感觉能力的人B.一切有生命的人C.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D.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5.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B.主体对客体的间接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6.“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和“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对立是()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B.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C.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7.由对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能不能正确地认识现实世界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划分为()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C.反映论和先验论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8.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就会导致()的错误。
A.经验论或唯理论B.经验论C.唯理论D.可知论9.人的认识是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但永远不能达到这样一种状态: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已经完毕,除了望着已获得的正确认识出神外,就再也无事可做了。
这段话强调的是人类对世界的认识()A.具有曲折性B.具有反复性C.具有无限性D.具有有限性10.每个时代的人每一次具体的认识是有限的,这说明认识具有()A.有限性B.无限性C.穷尽性D.短暂性11.真理就是()A.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B.对人们有用的理论C.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D.为大多数人普遍同意的意见12.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这种观点属于()。
A.相对主义B.绝对主义C.唯心主义D.唯物主义13.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是()A.两者有着固定不变的界限B.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和方面C.两种完全相同的真理D.两种完全不同的真理14.“有用即真理”属于()的观点。
A.实用主义B.唯心主义C.唯物主义D.马克思主义15.真理的价值具体表现在它的()上。
A.适用性B.有限性C.内容D.功能16.真理的价值突出地表现为它具有()的功能。
A.指导实践B.再认识C.教育D.激励1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是()A.一切从实际出发B.解放思想C.坚持矛盾的观点D.坚持否定之否定规律1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是()A.理论联系实际B.矛盾理论C.解放思想D.实事求是19.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A.解放思想B.实事求是C.为人民服务D.共同富裕20.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的哲学理论基础是()A.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B.认识能动作用的原理C.矛盾推动事物发展的原理D.认识辩证运动过程的原理二、多项选择题1.下列关于实践和认识的表说正确的有()A.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表现在()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3.认识主体的性质和特点有()A.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B.认识主体具有社会历史性C.认识主体具有对象性D.人作为认识主体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4.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要具备的条件有()A.感性材料可以是零散不全的B.感性材料应是丰富的、全面的C.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D.具有天赋的聪明才智5.理性认识的形式包括()。
A.知觉B.表象C.判断D.推理6.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统一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A.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B.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C.实事求是D.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7.真理具有()的功能。
A.指导实践B.再认识C.教育D.激励8.党的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统一的,具体表现在()A.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B.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C.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D.“实事求是”这四个字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三、简答题1.简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简述真理的客观性的含义?四、论述题。
1.试述党的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统一?答案部分一、单项选择题1.【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952.【正确答案】 A【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953.【正确答案】 A【答案解析】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这是认识主体的突出特点。
参见教材P98 4.【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975.【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参见教材P1026.【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1027.【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由对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能不能正确地认识现实世界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划分出来的。
参见教材P1038.【正确答案】 A【答案解析】如果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割裂开,就会犯经验论或唯理论的错误。
参见教材P1079.【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11110.【正确答案】 A【答案解析】认识的有限性是指每个时代的人每一次具体的认识是有限的。
参见教材P11111.【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正确地反映客体的认识就是真理。
参见教材P11312.【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11613.【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11614.【正确答案】 A【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12215.【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真理的价值具体表现在它的功能上。
参见教材P12116.【正确答案】 A【答案解析】真理的价值突出地表现为它具有指导实践的功能。
参见教材P122 17.【正确答案】 A【答案解析】从实际出发,从客观存在着的事实出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
参见教材P12418.【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它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原则。
参见教材P12719.【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参见教材P12720.【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129二、多项选择题1.【正确答案】ABCD【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94—962.【正确答案】ABCD【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94—963.【正确答案】ABD【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974.【正确答案】BC【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1085.【正确答案】CD【答案解析】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参见教材P1066.【正确答案】ABCD【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111—1127.【正确答案】ABCD【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1228.【正确答案】ABCD【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125—127三、简答题1.【正确答案】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而且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
第二,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
首先实践为人们认识新领域、解决新问题提供经验,既包括继承前人的实践经验,又包括当代人的实践经验。
其次,实践还为人们认识新领域、解决新问题提供新的物质手段。
第三,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
【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95。
2.【正确答案】真理的客观性有两个含义:其一,是指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就是说,真理的客观性就是承认认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实际又符合客观实际。
真理的客观性就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但与此同时又必须明确:仅仅作为客体自身,既无所谓真亦无所谓假,也就是说,事物及其规律本身并不就是真理;真理属于认识范围,是一种与客体即认识对象相符合、相一致的认识。
其二,真理的客观性是指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实践,实践是一种感性的物质活动,实践的主体、客体、手段、结果都是客观实在,都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114。
四、论述题。
(1).【正确答案】第一,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路线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表现。
在实际工作中,把客观存在的事物和客观实际情况作为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就在根本上贯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基本前提。
只有从实际出发,从客观存在着的事实和实际情况出发,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才能获得改造世界的成功。
第二,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对什么是实际有一个正确的理解。
这里讲的实际不是指个别的事例或片面的事实,而是指客观事物的整体,指各种现象的综合。
第三,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
第四,“实事求是”这四个大字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它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原则。
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必须做到实事求是。
只有实事求是,才能保证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