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贵阳市教科所宋雪梅新的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许多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转变,不再在课堂上喋喋不休地讲个不停,他们尝试着给予学生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完成一些学习任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然而,在这个探索过程特别是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教师们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其中最为显著的问题就是教师不敢讲了,当他们面对学生遇到的学习困难、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的思考时,不知可不可以告诉学生,哪些可以告诉、哪些不可以,告诉到什么程度等等,这些问题困扰着我们的教师,使他们放慢了前进的步伐,甚至有的教师采取平时“一讲到底”、有人听课则“放任自流”的极端方式。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与学的关系是一种最基本的关系,如果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对立起来,就会走入这样的误区:认为如果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体现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反之,则影响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因此,只有认识清楚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关系,才能正确处理好这个问题。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这一理念实际上已经很明确地为我们阐释清楚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学生的主体性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与合作的基础上实现的,也就是说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历学习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因此笔者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实际上主要体现在教师如何指导学生的学习上,也就是教师如何组织有效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数学活动,使数学活动成为一个师生交流与共同发展的平台。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呢?如何作到“该出手时就出手”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如手:一、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新的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这一理念既遵循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又符合数学的学科特性。
学生已有的经验来源有二:一是已有的生活经验,二是已有的知识经验,这些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师如果把握好学生的这两个认知起点,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有价值的生活情境或问题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创造欲望,还可以唤醒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将已有的学习经验迁移到新的学习任务中,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主动建构起对数学的理解。
【案例一】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上“路程、时间与速度”贵阳市乌当区朱昌小学的李小芬老师教学中,创设了这样的一个生活情境:屏幕上出现一大一小两辆奔驰的轿车,教师问:“这两辆车谁跑得快?”学生有的说小轿车跑得快,有的说大轿车跑得快,争论不已,这时教师在屏幕上显示两条信息:大轿车2小时行驶了120千米,小轿车3小时行驶了210千米,学生不再争论,纷纷安静下来。
教师再让学生根据信息判断并说明理由,并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
这一情境,学生经历了从猜测到有根据地判断的过程,不仅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使学生主动调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生:小轿车跑得快,因为它每小时跑70千米,而大轿车每小时跑60千米。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小轿车3小时跑了210千米,用210÷3=70(千米),大轿车2小时跑了120千米,用120÷2=60(千米)。
师:60千米、70千米指的是什么?生:大轿车和小轿车每小时跑的路程。
师:比较它们每小时跑的路程,谁1小时跑的路程多,谁就跑得快。
大家同意吗?学生纷纷表示同意。
教师趁势引导学生看线段图,进一步理解求每小时行的路程就是将几小时行的路程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
在生活中,学生对于速度是有一定了解的,知道谁跑得快,就是谁的速度快,但并不清楚速度的具体含义;在学习除法时,学生也能够利用除法的意义解决相关有问题,这些都是学生的已有经验,教师巧妙地利用了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具体的情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初步理解了速度的意义,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案例二】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上“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贵阳市南明区苗苗小学的徐东玉老师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屏幕上出现10条游动的鱼,3条黄鱼、7条红鱼。
师:小猫随意钓上一条鱼,你认为可能会是什么颜色的鱼?生:可能是黄色也可能是红色。
师:哪种颜色的鱼钓上的可能性大?生:钓上红鱼的可能性大,因为红鱼的数量多。
师:钓上红鱼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该怎么表示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教师通过3个极具启发性、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回忆已有的对可能性的认识,并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欲望。
在以上两个案例中,教师创设的情境虽然不同,但都准确地把握了学生的学习起点,创设的情境有利于学生观察、思考,引发学生发现问题、激发矛盾,促使学生调动已有的经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研究活动中,这样的情境才是有价值的、有效的情境。
二、把握教学的重点,设计有价值的、有效的数学活动,促进学生主动思考笔者在与许多教师的交流中,发现教师们对于数学活动的认识存在着误区:认为只有操作活动才是数学活动,如果学生没有动手,好象就没有参与到数学活动中。
因此,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充分地参与活动,短短一节课的时间,设计6个操作活动,结果导致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安静地思考,整堂课闹哄哄的,最后教师自己也无法收场了。
其实,数学活动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动手固然重要,可以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使学生在直观的辅助下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但更重要的是动脑和动口,动脑是指结合观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动口则是引导学生将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表述出来,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表达和抽象的能力。
数学活动是一个学习活动,学习活动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学习者的思维活动,因此数学活动的形式虽然是多种多样的,但最终的目的都是要促进学生的思维。
因此教师要把握教学的重点,设计有价值的、有效的数学活动,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发展。
【案例一】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上“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重点要帮助学生亲身经历并理解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过程,体会用数据表示的简洁性和客观性,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徐东玉老师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将描述可能性的语言“不可能”和“一定”转化为数据表示时,由于没有前期知识孕伏,对为什么“不可能”用“0”表示,“一定”用“1”表示,理解难度很大,即使知道了也是“囫囵吞枣”似的接受。
因此教师整合教材资源,大胆地将教学活动调整如下:出示装有一黄一白两个小球的透明盒子。
师:盒子里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是多少,可以怎么表示?生:可以用1/2表示。
师:为什么?生:因为盒子里一共有2个球,其中一个是白球,所以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是1/2。
往盒子里放一个黄球。
师: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有变化吗?为什么?生: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是1/3,因为盒子里一共有3个球,其中一个是白球,所以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是1/3。
师:谁能说说在1/3中,3表示的是什么?1表示什么?结合直观,帮助学生理解摸到白球的可能性与球的总数和白球所占的数量有关。
在学生分别表示出摸到白球的可能性为1/2、1/3和2/3后,教师将盒子里的球全换成白球。
师:现在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怎样表示?生:3/3,因为盒子里一共有3个球,3个都是白球,所以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是3/3。
师:只能用3/3表示吗?生:3/3也表示1,所以也可以用“1”表示。
师:一定能摸到白球吗?生:一定。
师:我们通常用“1”来表示一定能发生的事。
再将盒子里的球全部换成黄色,引导学生用“0”来表示不可能摸到白球。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从简单到复杂,从一般到特殊自主探索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案例二】北师大版教材六年级上“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条形统计图,重点要使学生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从复式条形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针对这一重点,贵阳市双语实小的杨一宁老师是这样处理的:师:猜测一下,单手投球远还是双手投球远?生1:单手远。
生2:双手远。
师:看样子需要用数据来说话。
出示7名学生进行单手投球和双手投球的情况统计表。
师:这张表中出现了哪两种数量?用哪种统计图来表示比较好?引导学生了解:今天我们就学习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两种数量。
出示标出横轴和纵轴的方格图,引导学生理解纵轴1格代表0.5米。
师:1号投球者的单手投球距离和双手投球距离是多少?在统计图上怎样表示呢?为什么?生:将表示单手的条形画在方格的第二格,表示双手的条形紧挨着单手的画在第三格,这样既能清楚地表示出是一个人的成绩,又比较美观。
师:你的意思是用间隔把每个人的单、双手成绩隔开,既清楚又美观。
这时教师用多媒体演示用同一种颜色画出两个直条表示1号投球者的成绩。
师:我们现在明白了,左边的直条表示单手投球的距离,右边的表示双手投球的距离,可看图的知道吗?怎么办?生1:可以在图上标明。
生2:用不同的颜色表示。
师:我们就依照同学们意见,用不同颜色的直条分别表示单手和双手投球的距离,并把它在图上表示出来。
老师演示,并介绍图例。
师:2号投球者的怎么画?谁能完整地表述?待学生回答后,让学生自己完成统计图,并与书上的统计图比较。
小结:刚才我们是怎样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复式条形统计图与我们原来学习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生:复式条形统计图可以表示出两种数量,而原来的统计图只能表示出一种数量。
师:如果现在有三种数量,能表示出来吗?生:能。
师:复式条形统计图可以表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数量。
指导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并验证最初的猜测。
在本案例中,教师通过对现实问题的探索,促进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体会统计的必要性,根据本地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并使学生经历整理数据、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最后引导学生自己尝试归纳和总结出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在以上两个案例中,教师能够灵活地处理教材,整合教材提供的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富于思考和挑战的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猜想、实验、操作、观察、推理、验证、交流等活动,经历学习的全过程,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主动发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
三、理解教材及学生的难点,及时干预,重点帮助,巧妙指引由于学生的家庭背景、文化环境以及自身的思维方式的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对同一个内容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困难是不同的,即我们常说的教学难点是不一样的。
因此,笔者认为:教师除了要思考教材中的教学难点外,更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的学习难点,及时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进行正确的引导,使“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