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发挥指导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发挥指导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发挥指导作用
李台联校明德小学张秀霞
执教数年,感受颇多,或得或失,最重要的是在教学中我有了一些自己的经验和方法。

为了让学生学会每节课重难点,在上课之前查阅许多资料。

更主要是在课堂上,不管是上新课还是复习课在课堂我都做到了发挥主导作用,以此带动学生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教师应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探索,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和终身学习的观念,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师的作用比传统教学更微妙,主要表现在创新设计问题、引领发现问题、辅助解决问题三个方面,这三方面更好辅助课堂,在课堂中让教师发挥指导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知识重难点,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目前比较引人关注的学习方式之一。

课堂学习过程中,我主要体现在创新设计问题、引领发现问题、辅助解决问题三个方面。

一、创新设计问题
将问题作为学习的起点,问题的设计应体现以下特征:
问题必须能引出与所学知识相关的概念原理。

要想讲好透这一节课重点知识,在设计问题时和所学知识有关,首先要确定学需要获得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由此出发设计要解决的问题。

在一节数学课上,教师首先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建筑工地上一个圆锥形沙堆的实例,要求计算建一幢楼需要用几堆这样的沙子,这里
就暗含“圆锥体体积计算”的原理。

学习圆锥体题积计算公式,是学生通过教具总结圆锥体体积计算。

问题应该是结构开放的、真实的,比如真实的事例、实际问题等。

问题最好是实际问题,从而能够在学生的经验产生共鸣,只有这样更好的服务于课堂。

根据问题的结构,可以分为结构良好的问题和结构不良的问题两类。

结构不良的问题是指学生不能获得求解问题所需的所有信息,甚至问题本身也可能是不清楚的,解决问题有很多方法,在进行基于问题的学习过程中,选题最好是结构不良的问题。

一个好问题能够随着问题解决的进行自然地给学生提供反馈。

这种反馈的心理过程是:学生对任务完成程度与问题解决目标不断进行比较,并及时将比较的结果反馈到活动中来,以实现活动的自我调控。

从活动的成果来说,学习新课通过问题学习获得知识和技能,能让学生能很好地学到知识、推理和学习策略。

二、引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曾说过:“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发现和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起点和关键环节。

如:引导学生从自学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这里所说的自学,是指有的在教学新课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看书自学,从以下几方面提问题:从新知识与旧知识的比较、联系上提问题;从新知识的意义、性质、定律、特征和公式上提问题;从算理、解法或关键字词上提问题;从自己不明白、不理解、认识不清楚的地方提出问题。

如在数学五年级上册“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
先请学生看书自学,在看书过程中要求学生会提出问题给大家讨论、商量、解决。

学生提出:1、划去被除数和除数的小数点应该先划去哪一处呢?2、划去小数点后变成了什么除法?3、能否把被除数和除数的小数点全部去掉?4、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从他们的眼神中可以看出有的学生已经完全看懂了;有的搞懂了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没有弄清楚;还有的则疑感不解……,但这样的教学,已经调动了大多数同学强烈的求知愿望,那些带有疑问的学生会做到有的放矢,在后面的教学中,对自己没有看懂的那部分知识会学得更仔细,想得更深入。

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这样老师不用可嗓子去讲课,也提搞课堂效果。

引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和适合学习计算课。

三、辅助解决问题
在课堂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走过学习的各个环节,监视小组活动,以确保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要鼓励学生外化他们的思维过程,并鼓励他们相互评论。

教师的辅助作用,多数体现在教师的启发式提问上。

教师的启发式提问可以分为实体性提问和程序性提问两类,两类提问的典型范例如下:
“这是什么现象?”、“你是什么意思?”、“你有什么想法?”、“小组的意见一致吗?”等,是实体性提问。

“你这样认为的根据是什么?”、“你还需要弄清什么?”、“还需要知道什么条件?”“你什么这样做,能说出理由吗”等,是程序性提问。

在解决过程中,教师一般不应直接向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提供有关的信息,尽量不利
用自己有关这一内容的知识去问一些能将学生“引到”正确答案上的问题。

相反,教师应该经常在元认知水平上提问,针对的是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计划、监控和调节活动,而不涉及具体领域的知识。

在学习活动的开始,教师需要更多地发挥支持作用,而随着活动的进行,教师应该慢慢地隐退,更多地让位于学生的独立探索。

总之,在教学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主体,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

在课堂教学中,以“活动”为主,不“锁住”学生;以“发现”为主,不“代替”学生;以“鼓励”为主,不“钳制”学生,让学生“先看、先想、先说、先练”。

在教师的教学生活中,经常会体验到一些快乐:当你的课堂不断萌发新的思考、新的见解时;当你和你的学生不断进步、共同发展时;当你的学生用求知的眼睛望着你,而你又给予满足时……我想每位教师心里都会涌起自豪与快乐交织的情感。

最后,以叶谰先生的一段话来结束这篇文章:“让我们用心去体会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使我们的劳动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真正体现育人的本质和实现育人的功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