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魔幻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一词最早见于德国艺术批评家弗朗茨·罗在1925年发表的一本论后现代绘画的著作《魔幻现实主义、后期表现主义、当前欧洲绘画的若干问题》,后经西班牙的《西方》杂志社翻译转载,才进入包括拉丁美洲在内的西班牙语文学领域。

在拉丁美洲第一个引进这一术语的是委内瑞拉著名作家彼特里。

他在1948年出版的论著《委内瑞那的文学与人》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著名的话:"在故事情节中一直占主导地位并给人以深刻印象的东西,就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神秘的看法。

对现实抑或是一种富有诗意的猜测,抑或是一种富有诗意的否定,在没有找到更确切的表达方式之前,姑且可称之为'魔幻现实主义'。

"一般认为,魔幻现实主义与神奇现实主义同出一源,因此,卡彭铁尔可以算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创始人。

1949年,卡彭铁尔发表了魔幻现实主义小说《这个世界的王国》,他自己称这部作品就是"神奇现实"。

在此之前,阿斯图里亚斯也发表过两部具有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作品《危地马拉传说》(1930)和《总统先生》(1946),他的小说《玉米人》更是被认为是魔幻现实主义的经典之作。

1955年,墨西哥作家鲁尔福发表中篇小说《佩德罗·帕拉莫》,标志着魔幻现实主义的成熟。

1967年,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发表长篇小说《百年孤独》,引起了世界性的轰动,将魔幻现实主义推向高潮,使该流派风靡一时。

1974年和1975年卡彭铁尔和马尔克斯又分别发表了著名小说《方法的根源》和《家长的没落》。

总之,魔幻现实主义始于20世纪30、40年代,成熟于50年代,60、70年代达到高潮,到了80年代后,魔幻现实主义的发展势头有所衰退,但其在题材、内容、艺术手法上对当代拉丁美洲文学、乃至于世界文学的影响却仍经久不衰。

魔幻现实主义究竟属于现代主义文学,还是属于现实主义文学,这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

而造成这种分歧的原因就在于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概念内涵的模棱两可。

安赫尔·弗洛雷说,魔幻现实主义就是现实主义与幻想相结合的产物。

这一界定虽然抓住了魔幻现实主义两方面的主要特征,但似乎过于简单。

路易斯·莱阿尔说:"魔幻现实主义的主要特点并不是去虚构一系列的人物或者虚幻的世界,而是要发现存在于人与人、人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神秘关系。

具有神秘色彩的现实的客观存在,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源泉。

"这一论断显然强调了魔幻现实主义的现实主义因素,现实就是魔幻,神奇就是现实。

对神奇现实的如实描写就是现实主义的真实再现。

而安徒生·因贝特则说:"在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中,作者根本目的是借助魔幻表现现实,而不是把魔幻当成现实来表现。

小说中的人物、事物和事件本来是可以认识的,合理的,但是为了使读者产生怪诞的感觉,作者便故意写得不可认识,不合情理,不肯给以合理的解释,象魔术师那样变动了它们的本来面貌。

"这里突出的便是魔幻现实主义的现代主义因素了。

借助魔幻表现现实,或者说使现实魔幻化后再加以表现,这决不是一般的真实地再现现实,而是先就给现实蒙上了一层神奇的色彩。

所以,这同现实主义传统相距甚远。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总体特征就是借魔幻表现现实。

魔幻现实主义不追求真实地描写现实,因为这只是一般意义上的现实主义;也不把魔幻当成现实来表现,因为这样便变成了西方的现代主义或浪漫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不是客观主义,它在现实之上还要发挥自己独特的想象;魔幻现实主义也不是主观主义,它要求其想象是建立在拉丁美洲那片神奇的土地之上。

这就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复杂性,即它同时属于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两种几乎全然对立的文学流派,它是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巧妙结合。

这种结合贯穿于魔幻现实主义的主要特征之中:首先,魔幻现实主义作家既执着于对拉美现实的真实描摹,又常常陷入悲观主义、宿命主义之中。

他们一方面勇敢地肩负起用文学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封建主义,为现实斗争服务的重任,另一方面却又苦于找不到从根本上改变现实的途径而使作品蒙上一层悲凉之雾。

第二,既重客观又重主观。

魔幻现实主义的基本题材都来自现实,但却被作家披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同时,作家又大量引入各种超自然的力量,创造出一种扑朔迷离的新现实。

这种新现实既不是超现实主义笔下的超现实,也不是现实主义笔下的客观现实,而是融主客观为一炉的魔幻化后的现实。

第三,既重内容又重形式。

魔幻现实主义注重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神奇的内容借助神奇的形式来表现。

这里,魔幻并不是虚幻,它是以现实为基础。

而现实中的魔幻既是内容,又是形式。

第四,既广泛地采用夸张、变形、象征、寓意、时空倒错、平行蒙太奇等多种现代主义手法;又尊崇故事性强、人物鲜明、结构精巧、语言流畅的现实主义传统。

总的说来,魔幻现实主义作家既立足于拉美这片神奇的土地,力图全面、真实、神奇地反映这里的一切,又大胆地拓展了现代主义对题材、主题、语言、结构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从原始部落的神话传说到现代人集体无意识中的神话原型,从写实到虚构,从象征到神秘……,魔幻现实主义大师们几乎将这一切都重新表演了一番。

因此,在他们的作品中,既有远古初民的天真纯朴、古典作家的严肃冷峻,也有对卡夫卡、乔伊斯、普鲁斯特、福克纳等几乎所有现代主义大师的戏谑性模拟,还有对后现代主义的超越性表演。

譬如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百年孤独》,便展示了布恩地亚一家七代人充满神奇色彩的坎坷经历和马孔多这个小镇一百多年来从兴建、发展、鼎盛之消亡的历史,深刻地反映丁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美大陆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象征性地浓缩了人类社会从原始部落到资本主义各个历史阶段,这是现实主义的伟大胜利。

但小说在对世界进行了卓越地整体性把握之后,最终却又无可奈何地运用了一种天启式结构来结束全书,这便使小说跌入了后现代主义陷阱。

中国当代作家却过多地喜爱现代主义,而无意于现实主义的传统。

其实,中国作家最缺乏的就是现实主义精神。

我们没有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狄更斯那样的现实主义传统,但是,我们却想一开始就跨过这一历史进程而直接进入反现实主义时代。

显然,这是中国的传统与现实均不能接受的。

总之,魔幻现实主义能够引爆拉美的"爆炸"文学,产生巨大的轰动效应,虽然归功于它博采众长,不拘一格,但关键还在于它植根于拉美这片土地以及印第安古老文化和社会现实。

魔幻现实主义就是从这里获得成功的。

因此,判断一种文学流派是否具有现代化特征,并不是看它自己如何标榜以及它属于哪一个世界,而在于它是否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而又能面向世界,在于它是否敢于吸收、扬弃,又勇于创新、开拓。

这样,不仅现代主义显示着文学的现代化,而且自觉的现实主义,也是文学现代化的标志。

而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巧妙溶合,必定形成当代文学的又一次飞跃。

这就是魔幻现实主义的成功给我们提供的最主要启示。

中国文学如何走向世界,或许可以从这里找到-个突破口。

魔幻大师加西亚·马尔克斯加西亚·马尔克斯(1928~),生于哥伦比亚马格达莱省的马孔多香蕉园附近的一个名叫阿拉卡的小镇。

父亲是个报务员兼顺势疗法医生,后开过一家药店。

马尔克斯从小寄养在外祖父家,尽管孤独但却不无乐趣。

在读中学时就阅读了大量的世界文学名著。

1936年,马尔克斯随父母迁往内陆小镇苏克雷,进入教会学校学习。

18岁入波哥大大学攻读法律和新闻,开始尝试写作。

1947年,他读了卡夫卡的《变形记》后受到启发,创作了第一篇小说《第三次无奈》。

1948年辍学进入报社,任波哥大《观察家》报记者。

1954年,他的短篇小说《周末后的一天》获得全国文艺家协会奖。

1955年被派任驻欧洲记者。

在这期间,他发表了一系列短篇小说,并结集为《蓝宝石的眼睛》出版。

1955年,马尔克斯还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带有魔幻现实主义的色彩的长篇小说《枯枝败叶》,初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创作风格。

1957年初,马尔克斯在巴黎邂逅美国小说家海明威。

随后他漫游欧洲,足迹遍至前东德、捷克、波兰、苏联、匈牙利和英国等地。

年末,抵达委内瑞拉首都加拉加斯,任《快报》编辑。

1958年发表中篇小说《无人给他写信的上校》。

1959至1965年,马尔克斯供职于多家拉美报刊,这期间曾到美国作驻外记者,访问美国南部福克纳笔下的社会,并出版短篇小说集《格兰德大娘的葬礼》(1962)和长篇小说《倒霉的时辰》(1961)。

1967年,《百年孤独》出版后名声大振。

以后出版了中短篇小说集《纯真的埃雷迪拉》和长篇小说《家长的没落》(1975)、《霍乱时期的爱情》(1985)、《一件事先张扬的命案》(1981)、《迷宫中的将军》(1989)等。

另外,他还创作和出版了文学谈话录《番石榴飘香》(1982)以及一些电影文学剧本。

1982年,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枯枝败叶》是马尔克斯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小说通过描述一位母亲带着孩子去参加一位大夫的葬礼的情景,表现了一位老上校和他的儿孙在生活中的忧伤孤独的心情。

作者在小说中将那些趁"香蕉热"从国内国外涌到马孔多发横财的人称为"枯枝败叶"。

这些"枯枝败叶",不相信过去,也不相信未来,只看到眼皮底下,光图今朝有酒今朝醉。

他们给马孔多带来的,与其说是繁荣,不如说是灾难。

小说通过对小镇马孔多人事沧桑的描写,鞭挞了拉美右派军人集团和独裁政权的暴政,揭露和批判了封建迷信、社会偏见和保守思想,表现了拉美人民强烈的孤独感。

小说抛弃了传统的叙述方式,采用了现代小说的意识流和独白手法。

故事情节围绕老人(上校)、女人(上校之女)和小孩(上校外孙)三个人物的内心独白展开,三种声音交织、叠加,从不同视角表现美国商业势力侵入马孔多后,人们孤寂、无奈的心情。

小说借鉴意识流小说的技巧写成,作家就曾坦言自己受到福克纳《在我弥留之际》和英国女作家伍尔芙的《达罗卫夫人》的启发。

《无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描写一位在内战时期屡建奇功的上校退休后被社会遗弃的故事。

他过着穷困、孤独的生活,但对政府却一直抱有幻想,每天等着政府的来信和津贴。

然而,他最终却未能如愿,只好把希望寄托在一只斗鸡身上。

小说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冷漠无情,以及人们孤独彷徨的情绪。

小说的创作方法基本上属于现实主义。

《家长的没落》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凶狠、残暴、穷凶极欲但内心又无时无刻不遭受孤独的折磨的军事独载者尼卡诺的形象。

尼卡诺没有父亲,据说他是母亲受到精灵的感应怀孕而生。

他长得奇形怪状,但寿命却特长,一百五十岁那年还换了三次牙。

他荒淫无耻,有无数的情妇,共生了五千多个儿子,而且都是七月子。

他母亲去世,他命令全国举哀一百天,还把她的诞辰定为国庆日。

他实行家族统治,他老婆莱蒂西娅控制着政府各部门,就连他的刚出生的儿子也被授予将军称号,并被任命为军区司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