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安全生产形势和任务

我国安全生产形势和任务

我国安全生产形势和任务很高兴能有这个机会,与大家就安全生产问题进行交流和探讨。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是维护国家主权和社会稳定的坚强屏障,也是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的一支十分重要的力量。

长期以来,武警部队各级领导坚定地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广大指战员以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己任,在部队自身安全生产和社会性安全生产工作上,付出了艰苦努力,安全生产成效显著,在事故灾难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发挥了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

武警总部作为国务院安委会成员单位,积极参与了本届政府以来安全生产工作的各项重大决策、部署。

近年来全国安全生产总体趋稳趋好,与武警部队各级领导和广大官兵的辛勤努力是分不开的。

汇报之前,首先代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讲四个问题:一是安全生产现状;二是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安全发展”的必然趋势;三是指导和支撑安全生产工作的理论、政策措施等体系;四是当前安全生产工作的主要任务。

不妥之处,请大家指正。

一、我国安全生产的现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安全生产。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安全发展”的指导原则,纳入科学发展观,完善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六中全会把安全生产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纳入社会管理的范畴。

本届政府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强改进安全生产工作。

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广大生产经营单位依法依规、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积极参与、广泛监督。

经过上下各方的共同努力,全国安全生产呈现总体稳定、趋向好转的发展态势,事故总量逐年减少,主要指标持续下降。

但形势依然严峻,事故总量仍然偏大,重特大事故多发,重点行业领域的问题尚待进一步解决,安全生产工作任重道远。

(一)2003年以来事故总量开始下降,反映经济社会安全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逐年趋好。

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社会生产规模急剧扩大,我国开始进入新一轮事故高发期,事故死亡人数连年增加,2002年达到139393人的历史最高点。

经过努力,2003年出现下降。

与上一年度相比,2003-2006年事故死亡人数分别下降1.7%、0.2%、7.1%和11.2%。

2006年全国共发生各类事故627158起,死亡112822人,比2005年减少90780起(下降12.6%)、14267人。

2007年1-5月全国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25%和14%。

2003年以来特别是最近两年,反映安全发展水平、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体系的4项相对指标,即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工矿商贸企业10万就业人员事故死亡率、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和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均有相当幅度的下降。

2006年比2005年分别下降20.3%、13.5%、18.4%和27.4%。

(二)煤矿安全状况得到改善,事故逐年下降,2006年下降幅度较大。

2003—2006年,煤矿事故平均每年减少350起、562人,年均降幅8%。

2006年发生煤矿事故2945起、死亡4746人,比上年分别下降10.9%和 20.1%。

与2002年相比,2006年全国煤炭产量增长9.1亿吨,达到23.3亿吨。

煤矿事故死亡减少2249人。

2007年1-5月煤矿事故死亡人数下降13%。

(三)道路交通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得到加强,取得了明显成效。

2003-2006年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年均下降幅度,金属与非金属矿山为6%和7.1 %;建筑施工为5.2%和3%;道路交通为12.8%和4.6%;铁路交通为5.8%和7.7%;火灾事故为3.4%和9.2%。

2006年,煤矿之外还有9个行业领域事故有较大幅度下降,另有烟花爆竹和危险化学品两个行业上升。

在2006年的事故构成中,按死亡人数统计,第一位是道路交通、占79.3%,铁路交通占5.1%,煤矿占4.2%,建筑施工占2.2%,非煤矿山2%。

按一次死亡10人以上事故起数统计,第一位煤矿、占41.1%,道路交通占40%,火灾占3.2%,非煤矿山和危化品各占2.1%。

(四)2006年以来重特大事故明显减少。

2006年一次死亡3-9人事故比上年减少249起、748人,分别下降9.6%和7.6%;一次死亡10人以上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比上年分别下降30.1%和49%(其中一次死亡30人以上特别重大事故分别下降58.8%和78%);没有发生涉难百人以上的事故。

2007年1-5月3-9人事故死亡人数下降5%;一次死亡10人以上事故死亡人数下降18.6%。

(五)形势依然严峻,安全生产工作任务艰巨繁重。

安全生产工作尽管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和全国人民的期望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事故总量仍然偏大,反映我国安全生产水平的一些相对指标还比较落后;一些行业领域事故多发的现状尚未扭转,2006年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事故死亡人数上升;一些地方安全状况不稳定,少数省(区、市)重特大事故上升。

今年3月下旬以来,河南平顶山、山西临汾、辽宁铁岭和重庆北碚等地,相继发生特别重大煤矿、冶金事故和重大道路交通事故。

瞒报事故问题时有发生。

其原因分析起来:——部分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落实。

一些小矿、小厂、小作坊、建筑施工包工队、交通运输小型企业和个体户,非法违法生产经营现象突出、管理混乱,安全培训缺失,员工队伍安全技能低下;有的甚至无视法律、无视监管;有的不法业主和责任人事故后瞒报逃匿。

一些大中型企业安全管理滑坡,在企业改制中削弱放松安全生产。

一些生产建设项目层层转包、以包代管。

——一些地方安全监管力度层层衰减。

政府安全监管的执行力、公信力在一些地方有逐级弱化现象。

有的基层干部对安全生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消极应付,安全工作长期停留上会议上、口头上;有的工作人员弄虚作假、失职渎职,个别人甚至官商勾结、以权谋私,充当非法违法行为的保护伞。

囿于现行体制,小企业集中的乡镇一级多数没有安全监管机构,没有执法队伍,安监系统应有的“终端末梢”缺位。

就安全监管队伍自身看,面对艰苦繁重的任务,一些同志产生了畏难情绪,一些地方的安全监管机构综合监管乏力。

——影响安全生产的诸多深层次问题尚未解决。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转变,能耗居高不下,能源原材料和交通运输市场需求旺盛,给安全生产带来压力。

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使企业扩大规模、增加生产的冲动强烈。

一些地方和单位“三非”(非法生产、非法经营、非法建设)、“三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和“三超”(工矿企业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生产,交通运输企业超载、超限、超负荷运营)现象屡禁不止。

国家宏观调控虽然作用巨大,但其效果显现需要有一个过程。

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采取的一系列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之策,要贯彻落实见到明显成效,尚需付出持续不懈的努力。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的安全生产的突出特征,表现为总体稳定、趋于好转的发展态势与依然严峻的现状并存。

在对安全生产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我们要坚持两分法、两点论。

一方面要看到成绩,增强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信心。

只要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扑下身子、真抓实干,就一定能够夺取安全生产的较好成绩。

另一方面更要看到差距和问题,认清安全生产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进一步增加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

安全生产既是一项紧迫现实的工作,又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要经过一个持续努力、循序渐进的过程。

必须坚决防止和纠正盲目乐观、麻痹松懈等情绪,保持清醒头脑,慎言成绩,不轻言好转,更加扎实认真地做好下一步工作。

二、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安全发展”的必然趋势(一)安全生产是工业化过程中必然遇到的问题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报告,目前全世界就业总人数为27亿人,每年因职业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约21万人(指劳动者工伤事故死亡人数,不包括交通事故和职业病死亡),由职业事故和职业危害引发的财产损失、赔偿、工作日损失、生产中断、培训和再培训、医疗费用等总经济损失约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4%。

世界各国既采用事故死亡人数的绝对指标,也采用反映事故死亡人数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相对性指标,如从业人员10万人事故死亡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事故死亡率、百万工时事故死亡率,以及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煤矿百万吨死亡率等,来反映国家地区或某些行业领域的安全状况。

如果这些指标居高不下,则意味着为经济发展付出了高昂的生命代价。

从业人员10万人死亡率,近20年来世界各国均呈下降趋势。

1990年大部分国家在15左右,2000年平均降至10以下,2002年降至8以下。

但是各国情况很不均衡。

先进工业化国家10万人死亡率普遍较低,目前平均值为4左右,其中英国在1以下;澳大利亚2;德国2.9;美国4.2;日本为4.5。

发展中国家一般在10以上,其中巴西为15左右,非洲等经济相对落后国家则更高。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事故死亡率,折算为人民币,英国由1990年0.04降至目前0.02;日本由1990年的0.07降至目前的0.05;美国、澳大利亚、法国均在0.04-0.06之间。

发展中国家则普遍较高,韩国目前为0.6,我国2004年为0.86,2005年为0.7,2006年为0.558(表-3 主要国家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事故死亡率)。

采矿业、建筑业和运输业是各国生产安全事故死亡较多的行业领域,约占全部事故死亡的50-60%。

因此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对降低事故死亡起着重要作用。

先进工业化国家已普遍形成了服务业比重很高、工业和制造业比重其次、农业比重很低(平均约占5%)、高风险行业从业人员较少的产业格局。

2001年美国采矿、建筑和运输业等行业的从业人数,仅占总从业人数的15.4%,尽管这3个行业的10万人死亡率分别为24、12和11,远高于其它行业,但由于服务和金融等低危险性行业就业人数占较高比重,使得总的10万人死亡率较低,平均为4.2。

(二)先进工业化国家普遍经历了从事故多发到逐步稳定、下降的发展周期研究表明,安全状况相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呈非对称抛物线函数关系,大致可划分为4个阶段:一是工业化初级阶段,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生产安全事故多发;二是工业化中级阶段,生产安全事故达到高峰并逐步得到控制;三是工业化高级阶段,生产安全事故快速下降;四是后工业化时代,事故稳中有降,死亡人数很少。

日本1948-1960年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300美元增到1420美元,年均增长15.5%,事故也急剧增加,13年间职业事故死亡率增长了146.1%。

1961-1968年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420美元增加到5925美元,事故高发势头得到一定控制,但在工业、制造业就业人口仅5000万人左右的情况下,职业事故死亡人数仍在6000人左右的高位波动。

1969-1984年进入工业化高级阶段,人均2万美元,事故死亡人数大幅度下降到2635人,平均每年减少5.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