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儒家文化与个人修养共68页

儒家文化与个人修养共68页

——《论语·为政篇》 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奋发 有 为,积极进取,强调尽人事而知天命,
成为历代儒家人生态度 的共同品格。
孟子曰: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 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孟子·离娄上》 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天 下无道,小役大,弱役强。斯二者,天也。顺
学派。(狭义) ——章太炎语
“儒”与儒家通称。孔子、 孟子名曰先儒,为崇高称号,尊 儒崇儒成为社会美德。
“儒”与儒者、儒生通称,有 派别之分。大儒、耆儒、鸿儒、通 儒、真儒、硕儒、巨儒、醇儒、纯 儒
等为尊称或美称。僻
儒、腐儒、小儒、迂
儒、陋儒等为贬称。
儒术——儒家学术,儒家理论、学说的
统称。含义:孔子之术;经术;道术;入仕
秋》以道名分。”
2.《五经》——儒家的五部著作《周易》、 《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六经》中的《乐经》后来因秦始皇“焚 书坑儒” 失传,只剩下了《五经》。
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设立五经博 士,奠定了儒家经典的尊贵地位。
汉唐是《五经》的时代。《五经》是我 国保存至今的最古的文献。
4.《十三经》——宋刻有《十三经注疏》传 世。《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
其中,《易》、《诗》、《书》、《礼》 和《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 传》、《谷梁传》谓之“传”,《礼记》、《
孝经》、《论语》、《孟子》谓之“记”, 《尔 雅》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
第二节 探颐索隐
一、儒家哲学思想与个人修养 天命观——天之所命,曰天命。 天命:(1)自然之天;(2)天
也。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
朱熹
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 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
《家训》 于我,我必远之。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 己之长。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 随遇而安之。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
欣赏
有大过,以理而谕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人有恶,则掩之;人有 善,则扬之。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
隋唐时期,儒、释、道三教并立。 宋元明清时,儒家学说复兴发展。
二、释“文化”
“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易· 系辞下》载:“物相杂,故曰文。 ” “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易
·系辞下》:“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易·贲卦·象传》:“(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神;(3)人类社会政治道德的最高 的立法者。
——源于原始自然崇拜宗教。
孔子曰: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论语·尧曰》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 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 圣人之言。
——《论语·季氏》
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 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 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距。
孙中山
1866、11、12

1925、3、12
起共和终帝制
儒家宝藏画龙点睛
1.《六经》——中国文化的源头 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先秦古藉:《诗
经》、《尚书》、《仪礼》、《乐经》、《 周易》、《春秋》。
《庄子·天下篇》曰:“ 《诗》以道志, 《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
和,《易》以道阴阳,《春
儒家文化与个人修养
孔子
(前551年9 月28日~ 前479年4 月11日)
魅力传统 绚烂人文
四川安岳大般若洞三教合一窟
宁 夏中卫 高庙, 儒释道 三教合 一的寺 庙。
第一节 面观概说
一、释“儒” “儒”古代是对学者的称呼。又: “儒
”有 达、类、私三种界说——
达名之儒指的是术士。(广义) 类名之儒指知礼、乐、射、御、书、数, 并以教民者。(类概念) 私名之儒指宗师孔子,宣传六经的儒家
现代指培养高尚的品质和正确的待人处 世的态度,求取学识品德之充实完美。
个人修养就是人在个体心灵深处进行自 我认识,自我解剖,自我 教育和自我提高。
朱熹(1130.9.15~1200.3.9)
君子所贵者,仁也。臣子所贵者,忠
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
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
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
的途径。
儒家——春秋末期孔子创立的学派,在
诸子百家中占有较大势力。历代封建社会,
儒家思想占支配地位。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
文化的主体。
孟子
(前372年~前289年)
儒家简史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创立。 秦朝时期,秦始皇焚书坑儒。 汉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佛学盛行,儒家处于低 潮。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儒家文化与个人修养
1、纪律是管理关系的形式。——阿法 纳西耶 夫 2、改革如果不讲纪律,就难以成功。
3、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 ,而是 让儿童 练习良 好道德 行为, 克服懒 惰、轻 率、不 守纪律 、颓废 等不良 行为。 4、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夸 美纽斯
5、教导儿童服从真理、服从集体,养 成儿童 自觉的 纪律性 ,这是 儿童道 德教育 最重要 的部分 。—— 陈鹤琴
广义:人类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成果 的总和,包括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狭义: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 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 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等。
董仲舒 (公元前179~前104)
三、释“修养” 儒家指按照其学说的要求,修身养性、
反省自新、陶冶品行和涵养道德,使言行合 乎规矩。
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勿称忿而
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见不义之财勿
取,遇合理之事则从。诗书不可不读,礼
义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僮仆不可不
恤。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守我
之分者,礼也;听我之命者,天也。人能
如是,天必相之。此乃日用常行之道,若
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
无也,可不慎哉!
3.《四书》——《论语》、《孟子》、《中庸》 和《大学》四部著作的总称。
《四书》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 孔子、孟子、子思、曾参。
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朱熹把《礼记》 中的《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和《论语》 《孟子》合为四书。
宋后是《四书》时代。《四 书》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 容,也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论 的集中体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