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世纪70年代初

上世纪70年代初

上世纪70年代初,与家人音讯全无隔绝多年的劳改犯陆焉识(陈道明饰)在一次农场转迁途中逃跑回家。

这对怀抱芭蕾舞梦想的女儿丹丹(张慧雯饰)带来了巨大压力,她阻止母亲冯婉瑜(巩俐饰)与父亲的相见。

因此夫妻二人近在咫尺却又相隔天涯。

文革结束后,陆焉识终于平反回家,但是他却发现女儿早已放弃了芭蕾的梦想成了一名工厂女工,而深爱的妻子因为患病已经不认识自己。

深厚的感情、生活的变故,迫使陆焉识做出了对他来说最荒唐却又最合理的人生选择……本片是张艺谋导演加盟乐视影业后的第一部作品,被编剧邹静之誉为苦心之作崔明慧:刚才你和我们看到张艺谋的新片子《归来》,你是对哪一段觉得最有深刻的影响,为什么?李安:比较结尾的地方,因为这个地方比较有尾劲,潺潺叙述过来,没有看到刚才的很夺目的画面,它都是很平静的,而且非常的切实,比我们现在舞台还要平实的灯光,非常的细致,演员的表演,对一般的观众可能会比较沉闷,对我看是不会的,它有它非常精彩的,非常内敛的,这种戏到结尾力道慢慢才出来。

我觉得是突出了人的压抑跟自由这个观念,在结尾的时候有几个画面让我非常深刻,我觉得不光是那个时代的人,剧种的景,只要是做人,每一个人都有那种压抑跟无可奈何,还有对于我们自我的存在,我觉得这其实是一部很好的存在主义的一个电影,记忆到底是什么?人一直在变,社会在变,我们的印象,我们的记忆到底是什么东西。

最后几个画面里,我非常感动今年的清明,过得如此漫长。

在京进修、忙碌,我错过了给外公外婆扫墓。

妈妈总说,自己家庭出身不好,我三十来年的成长时光里,总是映射着来自故去的光影与记忆。

外婆来自皖西大别山脚下一个远近闻名的书香门第,抗战时期在六安的师范学校与外公相识相恋。

40年代,在上海复旦新闻的前身进修毕业后,外公留沪选择加入国民党。

解放前夜,外公热情响应共产党号召,帮助中共说服大批国民党左翼人士、积极策反其留在大陆、迎接解放。

解放后,他加入安徽日报,之后于合肥四中、九中成为高中语文教师。

这样的背景、这样的经历,在那个年代是复杂的也是危险的。

随后的一次次运动,外公外婆历经艰辛,他们的家庭也遭受风吹雨打。

从60年代开始,家人逐渐分离:外婆成为地主分子,远赴定远农村接受改造,外公成为历史反革命在农垦学校接受教育;大姨以优异成绩在合肥师范毕业却被迫在巢湖农场下放,比大姨小11岁的我年幼的妈妈跟随大姨也开始了农场生活;舅舅年幼时帮助外公搬砖谋生,之后在肥东开始了下放时光。

一个家庭,四分五裂了近20年,在80年代到来的前夕才陆续团聚。

为此,这个韩氏家庭一家五口特地在照相馆里照了一张全家福,外公郑重地给相片取名叫做——“帰来”。

聚散别离,于我的家族而言,是以时间的名义来面对和遭遇的,远非停留在那些后来的件件作品里。

我虽80生人,但是在这个家庭里,从小听着外公外婆回忆往事,听着妈妈细述家庭的变迁,所以很早就明白了“团圆”和“历史背景”这些抽象又特别具有政治含义的词汇。

我很早就看懂了《牧马人》、《芙蓉镇》、《小街》这样的影片,知道了朱时茂、丛珊的爱情是那样的艰苦而又隽永,刘晓庆、姜文的情缘是那样的患难与共,郭凯敏、张瑜的依恋与分离是那么的让人心酸,知道了《人到中年》影片里,潘虹是怎样的苦闷与无奈。

是时代,是时代给予了人们历经磨难后学会了隐忍,懂得了珍惜。

在我看来,经历过那些时代考验并且依旧认真、乐观、坚强、耿直活着的人,都是伟大而值得尊敬的。

外公外婆“们”如是,大姨妈妈舅舅“们”亦然。

外婆去世已经24年了,外公也离开我们三年多了。

那个时代早就远离我们很久很久。

逝去的不会再来,也决不能让它重来;“帰来”的,我们更不该放手,需要好好珍惜。

过不了几日,张艺谋新片《归来》即将上映。

前两日张艺谋与李安在美国对话,张艺谋说,《归来》题材在变成电影剧本的过程里非常艰辛和痛苦,因为现实的原因,很多问题还不能触碰,只能采取倒叙的方式绕道进行。

即便这样,依旧让观看过试片的李安与斯皮尔伯格感动不已,甚至潸然泪下。

不清楚影片上映时,会有多少人去观看去思考,会有多少人去回忆去反思。

时下,我们最匮乏的就是反思。

面对过去,面对那些荒唐却又撕扯着每个家庭的年代,在某种引领下,不少人选择了遗忘和禁语。

从这一点上来说,张艺谋是勇敢的,一部《活着》,让他在20年前就被贴上了“禁片”导演的标签,在现在又选择了相同题材的故事并把它投放在银幕上。

时代的确改变了不少,但是,归来的思考却还远远不够。

我不清楚我这一代人,身上流淌着的故去岁月的血液还有多少,成长岁月里妈妈的回忆与讲述究竟能换回多少人的思考与敬畏。

至少,我有。

逝去兮,不复还;归来兮,不放手。

归来的,也许会越来越多,也可能会越来越少。

至少还有曾经的谢晋、巴金。

《芙蓉镇》里,曾经打人的人在浩劫之后依旧高坐庙堂,曾经卑劣的人发疯后依旧以“运动了”的呓语恫吓百姓;幸好,坚守与向往明天的刘晓庆还是盼来了姜文的归来。

面对历史,如果我们选择性遗忘,就会失去敬畏,就可能再度迎来悲剧的循环;面对历史,如果我们放下惩戒,真诚面对,就可以走向充满自豪的明天。

小说在残酷的西北饥荒中展开叙述,又通过“欧米茄”手表构建劳改生活环境,由行贿邓指去看女儿电影交代冯婉喻和家庭背景,在监狱反思中穿插回忆焉识留住恩娘、避冯婉喻去留学,内战前后的教授生涯,情人韩念痕和重庆牢狱之灾,逃狱后冯家遭受的牵连。

在线性描写中插入今昔对比,把焉识的内心悔恨和煎熬直接呈现。

严歌苓笔锋逆转,在邓指的家庭伦理上,让陆焉识的内疚情怀再次升华,并未小说最终陆焉识在子女中找不到位子,悄然的出走埋下伏笔。

对小说结构的成熟运用,让《陆犯焉识》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臻于完善。

作为原著小说爱好者对电影《归来》的几种可能性的推测:1、西部电影如《红高粱》般粗狂豪放。

从越狱开启,逃亡过程的惊险和黑色幽默可完全展现。

2、女性挽歌如《大红灯笼高高挂》。

写女主角冯婉喻的结婚,忍辱负重、勤俭持家、离婚到等待陆焉识归来到痴呆。

3、近现代史如《霸王别姬》,在民国新思潮、抗战、内战、解放改造、文革、平反等事件中穿插陆焉识和冯婉喻的一生爱恨。

4、心灵救赎如《肖申克的救赎》,在监狱中思考人生,深化对人生的体验。

5、小资悲剧如《围城》,讲点知识分子不食人间烟火的文人相轻,在残酷现实面前,职业梦碎和家庭分割的晚景凄凉。

6、红白玫瑰如张爱玲小说的床前明月光和墙上蚊子血的对比。

男人在风花雪月的放纵和稳定家庭的最后归宿。

7、待续……作者:方希(专栏作家)试映厅里,前前后后坐着十几个人,时不常能听到吸鼻子和抽取纸巾声。

灯光亮后,小厅里有短暂的沉默,好像大家都没有调整好表情,如何在一部电影里沉吟徜徉,转而到日常社交中的微笑寒暄。

这不是一部轻松的电影,我特别能理解,喜欢这部电影的朋友对票房略表担忧。

也正因为它并不轻松,我觉得它的口碑和气息能筛选出彼此寻找的观众。

轻松是一个随时点击看视频排行榜和追英美剧就可以实现的诉求,而一个不轻松得恰到好处,可供不同阅历背景的人生发联想的电影,就像一棵长在后脊梁上的植物,生于血脉之中,无法连根拔起。

不少观影的作家和影评人,不约而同地说到这部电影让他们哭泣。

也许因为之前看过未定型的剧本,对过程结局有些准备,我流泪的地方不多,这部电影不让我意外,它让我沉默。

看完之后的几个小时里,我无法正常地提起它,不是因为它让我震撼,而是它让我有难以自制的恍惚。

陆焉识的归来,他遭遇的是妻子对面不相识,这种选择性的遗忘,是病,但病的缘由,是无限的怀念、愧疚和忠贞。

他和妻子之间隔着二十年的时光,二十年后他们面对面站立,依然彼此深爱,但妻子永远记住的是那个还没对她造成伤害的丈夫,是一段无法打捞的记忆,陆焉识面对的是一个回不去的家,一个拒绝接纳,但始终在等待他的避难所。

陆焉识和冯婉喻,像那幅著名的画,他们是一体两面,一个永远站在今天回望被修改的过去,一个站在现在,努力要和身边人一起走进莫测的未来。

他们紧紧依靠,却相隔千里。

陆焉识的归来,都失去了身份,既失去了当下的身份,也失去了历史的身份。

不管是逃跑,还是回归,他都是车上滚落的石子,他能够抓住的,是一次漫长而艰苦卓绝的回归的努力,而回不回得去,被定位到哪里,由不得他。

事实上,在他的一生中,什么都不由他说了算,他和妻子,两个知识分子,莫名的,无辜的,毫无选择的,承担了一个时代的残酷和荒诞。

这是一部难度极大的电影,人物精简到极致,冲突集中在一处,可能煽情的环节,都抽掉,连音乐都退到不能再退,嘤嘤咽咽,细碎的,唠叨的,讲述两个人的半辈子。

一些地方你仿佛预感到,好像要浓墨重彩了,忽地一下,戛然而止,真正撞响钟声的,是心里的回味。

这不大像一部张艺谋的电影,但看完之后,你又会觉得这就是张艺谋,用一种平常话的方式讲述灾异和无奈,而不是用咆哮和尖叫,越见得对过去的批判和承担。

整个电影克制但不局促,通过演员细腻和高超的演绎自然形成一条流动的水渠,除了在电影开始一个小时左近有点出神之外,整部戏深深将人扣住。

巩俐和陈道明的表演让人心折,尤其是巩俐的表演,极为惊艳。

她的表情从茫然到下意识流露的敦厚教养,每一帧情绪的游动都不轻疏。

这部戏里的熟脸极多,一些只有几句话的角色,都由大演员担纲,每个人的表现,恰到好处而不逾矩。

街道主任把农场来人顺手挂在冯婉瑜家墙上的雨具摘下来,放在地上,这一个甚至会让人忽略的小动作,为她的所有行为做了最合适的铺垫和解释。

看过严歌苓小说《陆犯焉识》的人会对这部电影感觉亲切,不是因为它重现了小说,而是它在人物的逻辑上构建了一个新的故事。

就如同在一座已经完善的雕塑上嫁接了一个部件,浑然天成,又独立成章。

没有看过小说的人,它的精彩也够回味良久。

它是一段低声的吟唱,一枚深水炸弹,会让你在恍惚中被击中,在一个模糊的位置起爆,你可能无法精确追溯它的来处,但这并不重要。

来源:北京青年报作者:张莉(天津师大学者)我们熟悉的张艺谋电影符号化的东西突然不见,所有的渲染都远去,久已成型的审美趣味削弱了。

《归来》的导演是陌生化的张艺谋,他为自我做了一次减法,进行了艰难的自我蜕变。

当然,那种独属于八十年代电影人的现实情怀依然浓烈,看得出,这是困境之下的张艺谋尽最大可能回视内心的创作。

这几乎是一部不可能完成的电影。

仅就小说《陆犯焉识》的故事构架而言,里面有许多场景都无法实现。

每位小说读者都能预见,《归来》是有难度的创作,它要在极为狭窄的空间里完成挑战。

面对题材敏感、处处是雷区的故事,张艺谋和他的团队在“不可能”中完成了“可能”。

《归来》别开路径,从小说的结尾处起笔。

小说变成前史,是隐藏的冰山。

只从陆焉识“归来”说起。

家已不是家。

陆焉识几乎不可能再重建他作为人的完整生活。

尽管不可能,但他还是要尽其可能,完成他有尊严的情感生活。

陈道明是幸运的,这位优秀的演员终于在大屏幕上遇到了一个如此贴近他精神气质的角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