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九章 法国“新浪潮”与“左岸派”

第九章 法国“新浪潮”与“左岸派”


的发展演变中永放光茫。
第三节
“左岸派”——现实主义的革新派
左岸派 (LEFT BANK GROUP) 1950年代末出现在法国的一个电影导演集团,因成员都住在巴黎塞纳河左岸而得 名。他们是亚兰雷内、安妮华妲、克里斯马克、亚兰罗布格利叶、玛格丽特莒哈丝和 亨利科尔皮等。代表作品有雷内的《慕里爱》(1963)和《战争终了》(1967), 罗布格利叶的《不配的女人》(1963)、《欧洲特快车》(1966)等。
“新浪潮”与“左岸派”的大致比较:
1.从他们各自的成分看:“左岸派”导演的文化修养要比“新浪潮”导演 高。 2,从时间上看:‘‘新浪潮”运动始于50年代末期。 3.在年龄上着:“左岸派”的导演们在1958年大多数已经都是中年人了。
4.从影片主题和手法上看:“新浪潮”作者电影有着强烈的个人传记色彩,
具 体 的 实 践 要 求
2.长镜头(镜头—段落)保证事件的时间进程 受到尊重,景深镜头能够让观众看到现实空间 的全貌和事物的实际联系。 3.连续性拍摄的镜头—段落体现了现代电影的 叙事原则,屏弃了戏剧的严格符合因果逻辑的 省略手法,再现现实事物的自然流程,因而更 有真实感。
安德烈· 巴赞 (1918——1958) “电影新浪潮之父”、 “精 “左岸派”在创作上的主要特征
主题:1、偏爱回忆、遗忘、记忆、杜撰、想象、潜意识
活动,试图把人的这种精神过程、心智过程搬上银幕。2、描 写入的责任心和自罪心,记忆总与历史事件相联系。 导演:在表现“双重现实”时,并不对这不同的现实做 人为的区别和加工。 剪辑:“作家电影”最重要的美学革命表现在剪辑上。 音响:剪辑革命和音响紧密相连。而强调所创作的音乐 是有意让人感知,同影片共成一体,形成一种纯音乐的杰作 表演:“间离效果”“表演中还有表演”的观念 摄影:采用十分灵活的摄影方法,他们在摄影机移动 的过程中,讲究画面构图和布光等效果。
变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虽然,"新浪潮"电影也有其局限性,在 形式内容上都存在着不少问题,但是这是任何新兴事物或艺术探索发
展中不可避免的,这些不足均会在不断的发展演译中改善、消失。电
影艺术也不例外,尤其是电影艺术发展的历程中,在每一时期都是在 不断的探索、发现,进而完善的。"新浪潮"的创作精神将会在电影艺术
而“左岸派”的作家电影反映的却是带有普遍意义的全人类性质的主题。
5.从拍摄地点的选择上看;不去反映重大的历史事件,不具有社会性主题 和政治性主题。
6.从美学追求上看:“新浪潮”追求的是向生活靠拢,向真实深入;而
“左岸派”电影感兴趣的则是人的精神活动,人的思想,人的内心。 7.从制作周期上看:“新浪潮”导演们以一种潦草的、半即兴方式拍摄电 影 “左岸派”导演制作周期也比较长。 8.从影片通过检查方面看:“新浪潮”电影由于内容简单,不涉及政治, “左岸派”导演的作家电影是法国五、六十年代“先锋派”。
“左岸派” 有代表作 品
《广岛之恋》 (1959)
去 年 在 马 里 昂 巴 德
19 61
左岸派的“双重现实 ”
“左岸派”导演们却提出了“双重现实”的问题,即“头脑中的现实”和“眼
前的现实”。那什么是“头脑中的现实”和“眼前的现实”呢?
告诉诉我你看到 了什么?
1、大象有几条腿?
中间的圆圈是否一样大?
三、长镜头理论和蒙太奇理论的比较
1.蒙太奇出于讲故事的目的对时空进行分割处理,而场面调度追求的是不作人 为解释的时空相对统一;
2.蒙太奇的叙事性决定了导演在电影艺术中的自我表现,场面调度的纪录性决 定了导演的自我消除; 3.蒙太奇理论强调画面之外的人工技巧,而场面调度强调画面固有的原始力量; 4.蒙太奇表现的是事物的单含义,具有鲜明性和强制性,而场面调度表现的是 事物的多含义,它有瞬间性与随意性;
下面的线是平行的吗?
笼中鸟
鸟笼子_clip.wmv
头脑现实:你们在什么时候看到的 烟囱和河流是下面这个样子的?
黄色的烟雾CD1_clip.wmv
左岸派提倡的双重现实是什么样的?
广 岛 之 恋 片 段
所受影响


其一,“左岸派”电影接受了弗洛依德的性心理学和潜意 识学说的影响 其二,“左岸派”电影接受了萨特的“存在主义”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人与物、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以 人生恐惧、社会秩序之荒谬、人之渺小孤独、人性之虚伪 和残暴等。突出了人的精神痛苦与丑陋。 其三,“左岸派”电影接受了伯格森的“直觉主义”影响, 强调在文艺作品中通过非理性感受而进入意识深处,强调 “直觉”在认识世界、艺术创作与鉴赏中的位置。
新浪潮”电影的美学特征
首先,在题材内容上,“新浪潮”电影具有强烈的“个人性质”。 其次,在美学特征上,具有明显的纪实性风格。“特吕弗的《偷吻》, 《二十岁的爱情》、《夫妻生活》夏布罗匀的处女作《漂亮的塞尔杰》, 《表兄弟》等影片,都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真实与诚恳征服了观众。 再次,在拍片方法上,由于制片费用低,周期短,因此多主张即兴创作, 多在实景中拍摄,他们聘不起大明星,也不想聘大明量,坚持奉行”不 用大明星也可以拍片赚大钱的影片“的原则,大胆起用一大批不知名的 年轻人作演员,为电影表演带来了新的气息。例如戈达尔的《精疲力 尽》。
Godard,Jean-Luc (1930~ )
新浪潮主要特点
一、专注的手法记录或表现一个事件、一些人物,有很强的纪实性,不少影片都 有强烈的个人传记色彩。 比如:特吕弗的处女作《胡作非为》。 二、. 集编剧、导演、对自、音乐,甚至制片于—身,形成了统一的制片方式。 三、从电影观念上看,“新浪潮”同先锋派一样,向传统电影观念发出了挑战。 四、从形式上看,“新浪潮”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有着不少共同之处影片的 主题与内容上却有所不同,“新现实主义”带有重大的社会性,而“新浪潮”却 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 五、.主题:1、非政治性的电影。 2.否定传统道德的电影 六、.摄影方法:摄影风格侧重于电影的照相性,跟拍、长焦、变焦、定格、延 续的全景摄影,成帧调节、摄影机的震颤相继作为艺术手段而动用。 七、.音响处理:“新浪潮”大量采用自然音响环境,以增加作品的真实感。有 时人物的对白都被淹没在音响中。那时,因为投资少,大都是同期录音、制作周 期短,这是最省钱的办法。 八、.。 剪辑:蒙太奇在这里不再表达思想和解释心理的手段,而只是作为时空切 割时的手段。取消遮挡、化出化人、淡出谈人等镜头之间的直接衔接,并在时空 关系上进行跳接。 九、.表演:与传统明星制度相对立,他们启用了大批不知名的年轻人做演员。




5.蒙太奇引导观众进行选择,而场面调度提示观众进行选择。导演与观众的关 系变化。蒙太奇艺术只能加深这种地位的荒唐性与欺骗性,始终使观众处于一 种被动的地位。而“场面调度”的理论出于对观众心理真实的顾及,则让观众 “自由选择他们自己对事物和事件的解释”。这个理论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第二节 新浪潮在创 作上的主要特征
一、“电影是现实的渐近 线”
巴赞的理论


纪实的特征,更接近生活,更 贴近现实。巴赞的“电影是现 实的渐近线”,被称作是“写 实主义”的口号。 “艺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 特昌弗的《胡作非为》
二、场面调度的理论 :“景深镜头”理论或“长镜头”理论 长镜头理论是对巴赞提出的“景深镜头理论”的不严密的概括。按 照长镜头(镜头—段落)和景深镜头的原则构思拍摄影片,是一种旨 在展现完整现实景象的电影风格和表现手法。 1.避免严格限定观众的知觉过程,它是一种潜 在的表意形式,注重通过事物的常态和完整的 动作揭示动机。保持透明和多义的真实。
法国新浪潮电影的积极意义
法国新浪潮"的电影艺术家们大胆创造的各种独特,新颖的艺术表
现手法。虽然有些探索未必符合电影的艺术规律,但是这种创新,却
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冲击波,有力地冲破了因袭已久的传统形式的束缚, 使电影创作家们开拓了新路,推动了电影语言的演进。"新浪潮"电影对
于世界电影从戏剧化走向纪实化,从形式贫乏僵化到丰富多样的重大
特吕弗(1932~1984)
1959年 《四百下》 1960年 《枪击钢琴师》 1963年 《柔肤》 1967年 《黑衣新娘》 1975年 《阿黛尔· 雨果的故 事》 1980年 《最后的一班地铁》 1981年 《隔墙花》

戈 达 尔




1960年 《精疲力尽》 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主要影片有《卡宾枪手》、《疯狂 的比埃罗》等。 1961年代,《真理》、《东风》、《意大利的斗争》、《直 至胜利》、以及《一切顺利》。 1980年年代,主要有《故事》、《芳名卡门》、《新浪潮》 等。 1959年《精疲力尽》柏林影展最佳导演奖 1962年《随心所欲》威尼斯影展审查员特别奖 1965年《阿尔伐城》则是赢得柏城影展金熊奖。 1983年《芳名卡门》威尼斯影展金狮奖。
第九章
法国“新浪潮”与“左岸 派”
第一节 新浪潮——划时代的作者电影
历 史 背 景
在美国被称作“垮掉的一代”,在英国被称作“愤怒的青年”, 在法国则被称作“世纪的痛苦”或“新浪潮”; 1959年特吕弗的《胡作非为》“新浪潮”把巴赞推崇为他们的精神之父。 他创办的《电影手册》,集聚了后来成为“新浪潮”电影主将的年轻影评 家“蒙太奇”理论受到冲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