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国新浪潮

法国新浪潮

新浪潮法语:Nouvelle Vague,英语:New Wave来自法语La Nouvelle Vague,意为“新的波浪”的意思,特指从上世纪50年代末在法国发生的一场电影运动,后来“新浪潮”一词被广泛用于其他电影史上其他国家在二战之后兴起的新兴电影运动。

来历新浪潮”这个词最早来自法国女记者弗朗索瓦丝·吉罗(Françoise Giroud)于1957年10月3日发表于法国时事周刊《快报》(L'Express)的一篇以社会调查报告为依据的文章,这篇名为《新浪潮》的文章是改期《快报》周刊的封面文章,文章中将二战后新一代法国青年统称为“新浪潮”。

之后,这个概念最早由法国影评人皮埃尔·比亚尔(Pierre Billard)于1958年2月的《电影》(Cinéma 58)第一次运用到电影批评中,在文章中,比亚尔列举出一个法国青年导演的名单,名单上有22位新导演,在文章的末尾,比亚尔不无感慨地写到:“这股…新浪潮‟为什么还服服贴贴地跟着前辈转,真令人困惑。

”但法国新浪潮运动,一般认为是从1959年戛纳电影节上出现的一批法国青年导演为标志,从此人们将这批青年导演通称为“新浪潮”一代。

这些由不知名的年轻人制作的影片,打破了以导演资历为基础的制片方法,带给法国电影一种清新的气息。

这时几乎所有第一次参加拍片的人都被戴上了“新浪潮”的帽子。

就连阿仑·雷及拍摄的《广岛之恋》也被算作了“新浪潮”的影片。

1959年,特吕弗拍摄的《胡作非为》获得了虽纳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从此确立了新人的地位。

从1958年一1962年的5年间,大约有200多新人拍出了他们的处女作。

真像是一股不可抗拒的汹涌潮流冲击面来,铺天盖地势不可挡。

它创造了法国电影史、也是世界电影史上的奇迹。

同时,不仅改变了法国电影的面貌。

也改变了世界电影的面貌.1962年《电影手册》杂志,在特刊上正式使用了“新浪潮”这一名词“新浪潮”作为一次电影运动(世界电影史上的第三次电影运动)被载人史册。

代表人物弗朗索瓦·特吕弗、让-吕克·戈达尔、埃里克·侯麦、克劳德·夏布罗尔、雅克·里维特新浪潮下的戈达尔戈达尔经常流连于巴黎的咖啡馆,或在水坝工地上当小工,这孕育了第一部短片《混凝土工程》(1954)。

1960年,他的第一部故事片《精疲力尽》获法国让·维果奖。

此片没有脚本,导演连夜突击对白,并在排练中进行修改。

在后来的影片中,甚至在拍摄中还需导演向演员提示对话内容。

他的这种即兴式拍摄风格大多数是实景、外景,独树一帜,蜚声国际。

该片连同特吕弗的《四百击》等影片被认为是“法国新浪潮”的代表作。

戈达尔是一位思想激进且多产的导演,主要作品有《小兵》(1960)、《蔑视》(1963)、《美国制造》(1966)、《中国姑娘》(1967),前期作品表现了西方人的精神危机和混乱生活,后期转向对左倾思想的研究。

1959年,在特吕弗的帮助下,29岁的戈达尔导演了第一部长故事片《精疲力尽》并一举成名。

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是戈达尔创作的高峰期,主要影片有《精疲力尽》、《卡宾枪手》、《狂人皮埃洛》等。

其他原本是没有严格界定的新闻性用语,指1958与1959年间一批法国新导演所拍摄的格调清新,频频获奖的首部作品。

后则被广泛运用,概括了法国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期的法国新浪潮”(New Wave)——原本是没有严格界定的新闻性用语,指1958与1959年间一批法国新导演所拍摄的格调清新,频频获奖的首部作品。

后则被广泛运用,概括了法国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期的新电影制作与创作倾向。

这些新导演有很多都是《电影笔记》杂志的影评人,如高达、楚浮、夏布洛、侯麦、李维特等。

他们崇尚个人独创性,表现出对传统电影的高度自觉,并用其作品体现“作者论”的风格主张,不论是题材还是技法都与传统电影大相径庭。

混合利用传统电影类型与好莱坞导演风格,来实验剪接与结构上的新形式。

由于重视拍摄的自由度,往往只凭纲要性的脚本拍摄,喜欢即兴与自发的拍摄方式。

而其主题上则带有存在主义的色彩,如亚伦.雷奈的,《广岛之恋》与高达的《断了气》均是这类影片。

新浪潮这个词自从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与法国结缘后,常被拿来形容其它国家新兴的电影制作活动和电影复兴现象。

如捷克、匈牙利的新电影,1960年代的波兰与1970年代的德国新电影。

新电影制作与创作倾向。

这些新导演有很多都是《电影笔记》杂志的影评人,如高达、楚浮、夏布洛、侯麦、李维特等。

他们崇尚个人独创性,表现出对传统电影的高度自觉,并用其作品体现「作者论」的风格主张,不论是题材还是技法都与传统电影大相迳庭。

混合利用传统电影类型与好莱坞导演风格,来实验剪接与结构上的新形式。

由于重视拍摄的自由度,往往只凭纲要性的脚本拍摄,喜欢即兴与自发的拍摄方式。

而其主题上则带有存在主义的色彩,如亚伦.雷奈的,《广岛之恋》与高达的《断了气》均是这类影片。

新浪潮这个词自从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与法国结缘后,常被拿来形容其他国家新兴的电影制作活动和电影复兴现象。

如捷克、匈牙利的新电影,1960年代的波兰与1970年代的德国新电影。

让专家告诉你什么是新浪潮<<划时代的作者电影:法国新浪潮电影始末>>来源:作者:让一皮埃尔.让科拉“有一点我们强调得不够:…新浪潮‟既不是一场运动,也不是一个学派,又不是一个集团,它只是一定的量,是报界创造出来的统称,为的是把两年来崛起于本行业中的五十余名新手统归一类,以往,每年只能出现三四名新人。

”——弗朗索瓦.特吕弗《法兰西观察家》1961年10月19日“……不过,这的确是一段好光景。

既然这一套吃掉开,制片人当然都希望拉青年人为白己拍…新浪潮‟影片.——米歇尔.德维尔《正片》,第58期,1964年2月1958年是法兰西历史也是法国电影史的转换点。

1958年5月至9月,政局动荡,法兰西第四共和国行将消亡①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戴高乐当选总统前的法国。

——译者……有一位慈父将亲自出马,把法国人从阿尔及利亚战争的泥潭中、从奇耻大辱中拯救出来。

法国人真是三生有幸。

大体与此同时,电影出现了更新的迹象,这在文艺沙龙中引起了反响,随后,各大报刊便把这种新动向冠以美名,日“新浪潮”。

新法国要新电影。

口号应运而生。

当然,无论是法国,还是法国电影都没有象当时宣扬的那样明显改观……这也无妨,1958年毕竟算是转折的一年。

“新浪潮”这个名词一直洪福不浅,至今人们还在谈论“ 新浪潮”影片、“新浪潮”时期,或是抱有敌意,或是带着怀旧情绪。

一位才能有限,但富于想象力的制片人,为了发行放映比埃尔.德朗雅克的《寻枪记》,甚至于1966年某一天举办了“下一次浪潮日”,虽然这部影片不久便无人问津。

“新浪潮”——这就是电影。

然而,“新浪潮”的出现有着远为广泛的背景。

要想了解它的起源,应当追溯到1957年10月3日出版的一期《快报》。

这一天,在周刊封面上印着一位妙龄女郎的面部特写,标题是《新浪潮来了》,下面引用了夏尔.贝玑(夏尔.贝玑(1873—1914):法国诗人、政论家。

曾在轰动一时的德雷福斯案中主持正义,为德雷福斯辩护。

所写作品有剧本《贞德》、长诗《夏娃》等。

1905年后发表《我的祖国》一书,宣扬沙文主义。

——译者)的箴言:“我们才是中枢和心脏,中轴线从我们这里通过。

要以我们的表来对时”。

当时,正在开展广泛的全国性征询活动,总共提出了二十一个问题。

自10月10日至12月12日,《快报》周刊连续登载了回答与分析文章,从中总结出来的《全国青年问题报告》引起了强烈反响。

当时,“新浪潮”的提法一直与《快报》联系在一起,甚至从1958年6月26日至12月11日,各期《快报》的封面都印着副标题;《新浪潮期刊》,前后达半年之久。

……那时,还尚未涉及到电影。

“新浪潮”这一名词见诸报端,多半是弗朗索瓦兹.吉罗(吉罗(1916一);法国女作家,《快报》创始人之一。

后任激进社会党副主席,曾在吉斯卡尔.德斯坦政府妇女部中任要职。

著作有《新浪潮》、《青年肖象》、《假若我在说谎》、《权力喜剧》等。

——译者)涉笔成趣的产物。

而电影开始凑趣则是数月之后的事。

这家《快报》在1958年10月30日出版的一期上登出由影片《我们都是杀人犯》(影片摄于1952年,导演是卡雅特。

——译者)的导演署名的一则启事,标题是《您愿为卡雅特的影片出力吗?》启事内容是:“拜读过…新浪潮‟之后,我决定拍摄一部这类题材的影片。

我在幕前,诸君在幕后。

本人成竹在胸,诸君则希望有人代言……候回音,烦告巴黎爱丽舍田园大街八十一号,《快报》周刊,安德烈.卡雅特先生”。

果然,报社收到了一些回信,并登在1958年11月2 0日的《快报》上。

许多回信强调了阿尔及利亚战争,并且殷切希望在银幕上对其有所表现。

(在1957年春季进行的调查中,有个问题是:“对法国人来说,全国头号难题是什么?”在“新浪潮”青年的回答中,阿尔及利亚问题居首位(百分之二十八),其次是“找一个稳定的政府”(百分之二十四)。

这两个问题在随后四年期间也是法国政治生活的中心,而所谓“新浪潮”影片对此只有寥寥无几的反响。

——原注)这件事未见下文。

倘若安德烈.卡雅特的影片果然拍成的话,世人所知的“新浪潮”想必就不是如今这个样子了……后来,历史为“新浪潮”一词保留了特定的含义,最初将“新浪潮”用于这个含义上的人大约是彼埃尔.比雅尔。

他在《电影》1958年2月号上发表了一篇调查汇报,题为《法国电影的青年学院》,他列举了青年导演的一份名单,名单之驳杂,二十年后当令人捧腹(1918年后出生的导演一律算做“青年”:韦纳伊、博尔德利和雷卡梅竟与路易.马勒并列,而象阿仑.雷乃那些“拍短片出身的导演”和“电影手册派”的里维特、特吕弗、夏布罗尔还榜上无名呢),比雅尔最后断言。

“这股…新浪潮‟为什么还服服贴贴地跟着前辈转,真令人困惑。

”不过,直到1959年春季,围绕着基纳电影节和在拉纳普尔的青年导演的聚会上,电影“新浪潮”才确实名声大噪,并从此叫开了。

倒叙可以沿着两条平行不悻的路去寻找“新浪潮”的根。

一是,当浪潮已过,前景已经分明之时,一些有名望的前辈要求承认他们在“新浪潮”中的一席地位。

电影史学家是承认阿涅斯.瓦尔达(1954年他拍摄了《短岬村》)或亚历山大.阿斯特吕克(1955年拍摄了《狭路相逢》)的先锋作用的,或许还承认让一比埃尔.梅尔维尔是前驱,他也大言不惭地以此自居:“…新浪潮‟,这是新闻记者的发明,……新导演所做的事,我在1937年就打算做了。

遗憾的是,直到1947年拍出《海洋的寂静》之后,我才实现了宿愿”另一条路子同样值得注意,那就是,与同辈人一起,回顾一下在掀起“新浪潮”之前的几个月中法国电影的变化,以及人们对这些变化的感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