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空气占据空间实验器材:空饮料瓶、气球实验步骤:1、套气球。

2、吹气球。

3、观察现象。

实验结论:气球吹不大,这是因为瓶内的空气占据了空间。

实验目的:压缩空气性质实验器材:针筒注射器、橡皮实验步骤:1、抽一针筒空气。

2、封住针筒注射器头。

3、推活塞。

4、观察现象。

5、重复3与4步骤。

实验结论:被压缩的空气有弹性。

实验目的:比较水与空气的相同与不同实验器材:烧杯、水槽、注射器、橡皮、小塑料瓶、圆底烧瓶实验步骤:1、将水、空气分别装入不同的容器里,比较其形状。

2、将空小塑料瓶放入水槽,观察水流入瓶中,空气跑出的情形。

3、分别将水、空气吸入注射器。

4、将注射器,一端顶住橡皮,推动注射器,比较。

实验结论:水与空气都可流动,形状都能改变,水很难被压缩,空气可以被压缩。

实验目的:观察冷热空气的对流现象实验器材:热水、集气瓶、玻璃片、透明水槽、线香、火柴实验步骤:1、将两个一样大的玻璃瓶分别放在冷、热水槽中使之变热或变冷。

2、在热瓶中放入点燃的香,当瓶内充满烟后移走香,立即用玻璃片将瓶子盖上。

3、将冷瓶倒放在有烟的热瓶上,抽掉玻璃片,观察烟的流动。

4、重复1.2步骤,将冷瓶和热瓶的位置上下对调,观察烟又会如何流动。

5、观察现象。

实验结论: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且会向上升,冷空气下降形成对流。

实验目的:空气的成分实验器材:固定在玻璃上的蜡烛、透明规则圆柱形玻璃杯、水槽、红色水、火柴实验步骤:1、将固定在玻璃上的蜡烛放入有红色水的水槽中。

2、点燃蜡烛。

3、将透明玻璃杯罩在蜡烛上。

4、观察现象。

5、将玻璃杯连同玻璃一同取出,正放于桌上。

6、把燃烧的火柴伸入玻璃杯内。

7、观察现象。

实验结论:空气中有支持燃烧和不支持燃烧两种气体,分别是氧气和二氧化碳。

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

实验目的:认识二氧化碳实验器材:锥形瓶、集气瓶,带有玻璃管的塞子、软管、小苏打、醋、澄清石灰水、长、短蜡烛实验步骤:1、在锥形瓶中加醋,放入小苏打。

2、把塞子塞紧瓶口,通过管子把气体引入另一只集气瓶。

3、将澄清石灰水倒入装有二氧化碳的瓶子,摇晃,观察现象。

4、将长、短蜡烛分别点燃,放入瓶中。

5、将二氧化碳沿着杯壁慢慢倒入瓶中。

6、观察现象。

实验结论: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

实验目的:测量热水变冷的温度实验器材:温度计、热水、钟表、记录纸、烧杯实验步骤:1、倒大半杯热水,将温度计放入热水。

2、记录第一个最高点的数据。

3、每隔两分钟记录一次。

4、画出记录曲线图:实验结论:热水降温的速度是先快后慢,直到与周围环境温度一致。

实验目的:探究热在固体中的传递实验器材:蜡烛、金属汤匙、竹夹、火柴、酒精灯实验步骤:1、在汤匙柄滴上蜡。

2、点燃酒精灯。

3、观察酒精灯火焰。

(1)酒精灯火焰分为()、()、()。

(2)外焰温度最(),内焰温度最(),加热一般都使用()。

4、给汤匙加热。

5、熄灭酒精灯。

实验结论:热会沿着物体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

实验目的:热在液体中的传递实验器材: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木屑实验步骤:1、倒150ML冷水在烧杯里。

2、加入木屑。

3、把烧杯放在石棉网上。

4、点燃酒精灯,给石棉网加热。

5、观察木屑的运动。

实验结论:液体传递热的方式是对流。

实验目的:加热和冷却对物体体积的影响实验器材:固体膨胀器、酒精灯、火柴、水槽实验步骤:1、将铜球从铁圈中通过。

2、给铜球加热。

3、加热后,将铜球放入铁圈看能否通过。

4、将铜球放入水中冷却。

5、试试能否通过铁圈。

实验结论:物体受热后体积膨胀,遇冷后体积会缩小。

实验目的:不同物质的吸热和散热实验器材:相同重是的油和水、温度计、烧杯、酒精灯、火柴、三脚架、石棉网实验步骤:1、分别给油、水加热。

2、每隔1分钟记录油、水温度。

(记录5次)3、停止加热后,每隔1分钟记录油、水温度。

(记录5次)实验结论:不同物质吸热和散热的本领不相同。

实验目的:同种物质,不同颜色的吸热和散热性是否一样实验器材:白色与黑色杯子、温度计实验步骤:1、将两种颜色的杯子放在阳光下。

2、每隔1分钟记录温度。

(记录5次)3、将杯子拿进教室(或阴凉处)4、每隔1分钟记录温度。

(记录5次)5、比较记录的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结论:颜色深的物体吸热性能更好,散热性能也好;颜色浅的物质吸、散热性能差。

实验目的:造雨、造霜、造雾实验器材:深色铝制易拉罐、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温度计、冰块、盐、玻璃片实验步骤:1、加热烧杯里的水至沸腾。

2、用玻璃片罩在烧杯上,观察玻璃片上有无水珠。

3、熄灭酒精灯。

4、整理实验器材。

5、少量水与温度计试管放入易拉罐加入冰与盐的混合物。

6、观察、测量。

观察易拉罐外部有白色的霜出现,测量此时易拉罐内部的温度。

7、把一块冰放在半杯不冒热气的温水杯杯口,观察现象。

实验结论: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珠,如果温度在0摄氏度以下,就会凝结成小冰晶,如果水蒸气特别多且温度较低,就会形成雾。

实验目的:物体振动发声实验器材:尺子实验步骤:1、一个手压住尺子,另一只手弹拨。

2、观察尺子的振动情况,听声音。

3、在振动时,突然抓住尺子;听声音。

实验结论:物体振动就会产生声音。

实验目的:探究固体、液体、气体能否传播声音实验器材:三只分别装有沙、水、空气的封口塑料袋,一只有橡皮头的铅笔实验步骤:1、将装有沙子的塑料袋放在桌上,一只耳朵贴在袋子上,捂住另一只耳朵。

2、在距离一臂远的地方,用橡皮头轻敲桌子。

3、分别用装有水、空气的袋子重复上面步骤。

4、分析不同情况下声音的效果,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结论:声音能沿着固体、气体和液体向不同方向传播。

固体传播声音最强,气体中声音传播最弱。

实验目的:认识音调高低与弦松紧、长短、粗细的关系实验器材:空盒子,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橡皮筋实验步骤:1、将橡皮筋套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上。

2、比较拉伸松紧不同的橡皮筋的发音。

3、比较拉伸长短不同的橡皮筋的发音。

4、比较粗细不同的橡皮筋的发音。

5、分析比较不同声音,得出实验结论:实验结论: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的快慢有关。

声音的强弱跟振动的幅度有关。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实验一:实验名称: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实验材料:制取一瓶二氧化碳备用,制取一瓶澄清的石灰水备用、烧杯一个实验过程:(1)将澄清的石灰水倒入烧杯中,观察澄清的石灰水是什么样子的,(2)倒入装有二氧化碳的瓶子,摇晃后观察现象。

实验结论: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实验二:实验名称:研究固体的热胀冷缩实验材料:固体体胀演示器、酒精灯、火柴、水槽、冷水实验过程:(1)铜球穿过铁圈(2)给铜球加热,不能穿过铁圈(3)把铜球放入冷水中,铜球又穿过铁圈实验结论: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实验三:实验名称:研究液体的热胀冷缩实验材料:细管、胶塞、平底烧瓶、红颜色的水、水槽、热水实验过程:(1)细管插在胶塞中间,用胶塞塞住瓶口(2)往瓶里加红颜色的水(3)把瓶子放入水槽中,记下细管里水的位置。

(4)往水槽里加热水,观察细管里水面的位置有什么变化。

实验结论: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实验四:实验名称:研究气体的热胀冷缩实验材料:气球、水槽2个、平底烧瓶、热水、冷水实验过程:(1)把气球套在平底烧瓶口(2)把烧瓶放在热水中,欢察现象。

(3)把烧瓶放在冷水中,欢察现象。

实验结论: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实验五:实验名称:空气的成分实验材料:水槽、蜡烛、玻璃片、去掉底的饮料瓶、火柴实验过程:(1)把蜡烛放在水槽中点燃,罩上饮料瓶,拧紧瓶塞。

观察现象。

(2)把水槽内的水加到饮料瓶里的高度。

(3)拧开瓶盖,迅速将火柴插入瓶内,观察现象实验结论: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一种气体支持燃烧,另一种气体不支持燃烧。

实验六:实验名称: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答案不唯一,还可以采用其它方法实验)实验材料:尺子、小鼓、鼓槌、豆子实验过程:(1)一手压住尺子,另一手弹拨,我们会听到尺子发出嗡嗡的声音,同时会看到尺子在振动。

(2)鼓面上放些豆子,敲击鼓面,我们会听到鼓面发出咚咚的声音,同时看到鼓面上的豆子在振动。

实验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实验七:实验名称:探究沙子、水和空气传播声音的效果。

实验材料:三只分别装有沙子、水和空气的塑料袋,铅笔实验过程:(1)把桌面整理干净,分别将装有沙子、水和空气的塑料袋平放在桌上,一只耳朵轻轻地贴在袋子上,捂住另一只耳朵。

(2)在距离一臂远处,用铅笔上的橡皮轻轻敲桌子,用耳朵认真倾听。

实验结论:沙子传播声音的效果最好,其次是水和空气。

实验八:实验名称:声音是向什么方向传播的?实验材料:铅笔实验过程:用钢笔敲击桌面的中心,我们不论站在桌子的哪个方向,都能听到铅笔敲击桌子的声音。

实验结论:声音传播的方向是向着各个方向的(或四面八方)。

实验九:制作名称:制作一件小乐器。

(答案不唯一,还可以制作其它乐器)制作材料:大小一样的瓶子七个、水、金属棒、音高标签制作过程:(1)依次在七个瓶子中从少到多装上不同量的水,用金属棒敲击瓶子,调试音高。

(2)在各个瓶子上贴上音高标志。

(3)用金属棒弹奏乐曲。

实验十:利用科学方法检测土豆、花生的主要营养成分实验名称:检测土豆、花生的主要营养成分。

实验材料:土豆、花生、碘酒、白纸、滴管实验过程:(1)滴几滴碘酒到土豆上,待一会我们发现土豆片上滴碘酒的地方变蓝了。

(2)将花生剥去皮,在白纸上涂抹一下,我们发现白纸上留下了油迹。

实验结论:土豆中含有淀粉,花生中含油脂。

实验十一:用漏斗、软塑料管等材料模拟食物在消化道里的运动。

实验名称:模拟食物在消化道里的运动实验材料:漏斗、软塑料管、塑料膜、长筒袜、碎馒头、乒乓球实验过程:(1)用漏斗代替口腔,软塑料管代替食道,塑料膜代替胃,长筒袜代替肠。

(2)把潮湿的碎馒头放在口腔里,手捏食道使食物进入胃。

(3)胃中的食物进入肠(用乒乓球代替)用手挤食物在肠内前进,最后从肛门排出。

实验结论:食物的消化过程是: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