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球变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全球变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全球变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摘要: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

它是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排放过多而造成的,从而导致了冰川消融,海平面升高和南极半岛以及北冰洋的冰雪融化等现象,此外还对农业生产和发展不利。

关键词:全球变暖农业发展原因
全球变暖是由于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从而导致了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有几个显著的变化:
1、全球气温逐步上升。

2、降水变化区域性不均衡,导致水资源短缺。

3、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出现,极端天气事件多趋强。

4、冰川逐步融化,海平面升高。

全球变暖引起各方面的变化,对农业的生产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其中包括有利的影响和不利的影响。

从有利的方面来看:1、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出现变动。

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光、热、水,这三个因素的不同组合也将对农业生产产生不同的影响。

气候变暖会导致积温增加和农作物的生长期延长,将使中国长江以北地区,尤其是中纬度地区农作物的适宜生长季的开始日期提早和终止日期推迟,这些地区农业生产的生长季将有所延长。

气候变暖使农作物生长季延长,会对中国的种植制度产生重大影响,作物种植带将北移,二熟制和三熟制的面积将会扩大。

在过去的50年里,气候变暖造成了中国种植制度界限不同程度的北移。

而且气候变暖对全世界而言,将使世界主要粮食带向极地扩展,并且扩展的速度是年平均气温每提高1℃,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农作物等将向北推进150公里-200公里,会使较为寒冷的高纬度地区的农作物生长期延长,产量相应增加。

2、全球气候变暖有利于减轻冬季的冻害。

气候变暖使中国高纬度地区热量不足的状况有所改善,农作物生育期延长,喜温作物界限北移,促进了当地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

根据专家预测的结果,中国东北地区的增温幅度要明显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而东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对维系中国粮食安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扩大,粮食产量增加,这和气候变暖有直接关系,由于气候增暖明显,使得水稻种植面积得以北扩,曾经不能种植水稻的伊春和黑河地区,现在也可以种植水稻,热量条件的改善同时使低温冷害有所减轻,晚熟农作物品种面积也将增加。

气候变暖已经使北方冬麦区冻害大幅度减轻,北方冬麦区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气候变暖,冬季温度升高明显,冻害的次数和强度减少减轻,宁夏的葡萄产业过去由于冬季温度过低,只能进行小范围的家庭种植,现在则可以大规模生产种植,并促进了酿酒产业的发展。

气候变暖后,吉林省的玉米品种熟期较过去延长了7~10天,高产晚熟玉米的种植面积迅速增长,从而促进了产量的提高。

但总体来说,全球变暖对农业的生产发展产生更多不利的影响。

1、全球变暖影响农作物的生长质量和产量。

由于气候变暖会对农作物的生育期造成显著的影响,因此未来气候变化将影响中国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作物的生产和产量。

在气候变暖的条件下,如果没有新的适应技术,农作物的生育期会缩短,生长量会减少,这将会抵消作物全年生长期延长的效果,而且由于生
育期缩短,减少了作物通过光合作用积累干物质的时间,质量也会下降,从而对作物产量产生影响。

例如:气温每升高1℃,我国水稻生育期将平均缩短7—8天,冬小麦生育期将平均缩短17天。

此外,在温室效应的影响下,高温热害将是影响中国农业生产的严重问题。

全球气候变暖,虽然能使世界主要粮食带向极地扩展,并且扩展的速度是年平均气温每提高1℃,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农作物等将向北推进150公里-200公里,使较为寒冷的高纬度地区的农作物生长期延长,产量相应增加。

但是气温的升高也会使中纬度地区极端天气增加,地表的蒸发加大,地下水位下降,旱情趋于加重,那么导致低纬度的高温和伏旱加剧。

这些都会造成中、低纬度地区粮食产量下降。

而世界上主要产粮地区是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高纬度地区的耕地面积有限,因此高纬度地区所增加的粮食产量远远不能补偿其他地区粮食的减产。

而且随着高温热害的加剧,很多作物的生长发育都受到了限制,高温会影响到谷子、高粱、大豆、玉米等作物的产量,也会强烈抑制棉花和水稻的生长发育过程。

农作物不同的生长季节,在温度升高的情况下会导致不同的效果,随着种植水平、作物种类和分布地区的变化,其影响程度也会不同。

2、全球变暖引发农作物病虫害。

气候变暖会影响到中国主要农作物的病虫害发生情况,会加重农业病虫害的发展,这是因为农作物害虫的分布、生长发育、繁殖和越冬等与温度条件密切相关。

气候变暖会使中国主要农作物害虫虫卵的越冬北界北移,害虫成活率提高,虫口数剧增,虫害发生期、迁入期提前,危害期延长。

气候变暖会改变农作物害虫的地理分布,低温会使农作物害虫的分布范围受到一定限制,而一旦气温增高,就会使这些农作物害虫的分布范围扩大,从而使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

除此之外,气候变暖会加重中国农业病虫害的危害程度,增加因农业病虫害造成的粮食减产幅度。

还会延长一些农作物害虫的生长季节,增加这些害虫的繁殖代数,也加重了农作物的受害程度。

中国的水稻主产区主要在南方,南方水稻产区早稻、一季中稻、一季晚稻和双季稻并存的局面,有利于水稻病虫害的滋生和传播。

3、全球变暖导致农业成本和投入大幅度增加。

肥效对环境温度的变化十分敏感,尤其是氮肥,在温度越高的情况下,能被农作物直接吸收利用的就越少。

因此,要想保持原有的肥效,就必须加大施肥量,而且全球变暖使得土壤有机质的微生物分解将加快,造成地力下降。

在高二氧化碳浓度下,虽然光合作用的增强能够促进根生物量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土壤有机质的减少,但土壤一旦受旱,根生物量的积累和分解都将受到限制。

这意味着需要施用更多的肥料以满足农作物的需要,而化肥施用量的增加,会使农业投入和生产成本提高,还会影响到环境和土壤。

因此,气候变暖导致的化肥施用量的增加,不仅会增加农业成本和投入,其还会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下,还会大大增加中国出现异常气候的频率和像强降雨、暴雪、高温、干旱、低温冷冻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荒漠化和沙尘暴也会一进步加剧,都将使得中国的粮食生产变得不稳定,从而影响农业成本;气候变化尤其是温度增高后,还会改变农业生产条件,大幅增加农业成本和投资,此外气候变化还会提高农田的灌溉成本,进行水土保持和土壤改良的费用增加,从而造成农业的投入增加,从而增加了农业成本。

4、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的上升,影响沿海地区的农业生产。

气候变暖会引起冰川融化,从而导致海平面升高,这将影响海岸带和海洋生态系统。

在全球变暖的大趋势下,中国海平面也在持续上升,使得沿海地区遭受风暴的影响,而且
由于建造了大量高层建筑以及抽取大量地下水,导致地面出现下降,因此其海平面的上升幅度还要进一步加大,从而大幅度降低了防洪标准。

海平面上升与异常气候事件进一步加重了风暴潮、赤潮入侵与盐渍化等海洋灾害,可能会淹没沿海地区大片地势低洼的农田,使得沿海地区的农民无田可种。

此外,海平面上升还会造成其他的不利影响,像海水倒灌不但会使农田盐碱化,还会使内河的渔业生产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到沿海地区农业生产,并引发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

针对全球变暖对农业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我们有必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应对气候变化。

1、调整农业结构和布局,改革种植制度。

2、革新农业技术,大力发展节约型农业。

3、选育和推广适应全球变暖的农作物新品种。

4、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大力推行种养一体化的循环农业。

5、加强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增强科技实力。

6、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相信在有力措施的施行下,农业生产在充分利用全球变暖带来的有利条件的基础之上,更好地应对全球变暖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化不利为有利条件,从而促进农业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淑华.气候变化与害虫的生长繁殖、越冬和迁飞[J].华北农学报,1994(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