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球气候变化及对农业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及对农业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及对农业的影响引言:①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由于全球人口数量的增加,人类经济活动的增强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人类社会对能源消耗量越来越大,矿物燃料的大量使用和森林面积的不断减少,导致大气中的CO2和CH4(甲烷)、N2O和CFCS(氟氯烃类化合物)等温室气体的浓度在明显升高,将使全球气候发生显著的变化。

②这种变化将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分布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会扩大和加深物理反馈过程:㈠比如地球物理学过程(水分蒸发、反射率等);㈡热力学过程(大气循环、洋流和气体的溶解性等);㈢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甲烷的氢代谢、陆地和海洋有机物的生产和分解等);③另外,还会对人类活动产生作用;④同时将对全球和区域的农业生态产生重大影响未来100年间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将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已引起全球性的关注。

一、全球气候变化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1、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评价已成为当代热门的研究领域。

背景:①自本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现在已经成为举世关注的重大地球环境问题。

⑴1979年,第一届世界气候大会在瑞士日内瓦召开,为监测和评估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变化,制定了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P)⑵1985年,联合国环境署(UNEP)、世界气象组织(WMO)和国际科联(ICSU)召集专家在奥地利举行会议,再次确认了大气温室气体的不断增加将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⑶1987年UNEP和WMO应成员国要求决定成立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 Intergovernment Panel On Climate Change,),旨在开展气候变化本身及其影响评价两方面的研究。

⑷1988年在加拿大召开题为变化中的大气层-对全球安全影响的世界大会(有48个国家政府首脑、外交官员和科学家出席)⑸1990年,在日内瓦又召开第二次世界气象大会,一致认为全球气候变暖将是比以往任何自然灾害都更为深重的灾难。

⑹1992年在巴西召开的由各个国家元首参加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亦将气候变化问题列为最重要的议程之一。

②一些其他的国际组织也都在积极支持参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项目。

如: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与UNEP正携手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对各国农业和陆地,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由ICSU主持的国际地球生物圈计划(IGBP)还在这一领域与中国等国家通力合作。

③不少国家的政府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正给予高度的重视,并从财政上对有关研究计划给予充分的支持和保证。

如:美国环境保护署正协调27个国家的科学家救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农林牧渔、水资源、海平面上升、能源和人类健康等进行多方面的综合评价研究。

2、我国政府近年来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亦极为关注。

①1987年成立了国家气象委员会②1990年国家科委发表了《气候》蓝皮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③1991年国家科委还将气候变化问题列为重大科技公关项目3、迄今为止,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在我国农业界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原因:①有关未来气候的预测意见不一,使农业界无所适从②我国农业界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宣传和普及工作做得不够。

由上而可以看出,随着人类活动加剧和工业的高度发展使大气中温气体浓度急剧增加将使全球气候发生显著变化已是不争的事实。

这种变化对人类生存环境、农业生态系统、社会经济等带来的影响将会得到科学家们和国际组织的更多广泛关注。

二、全球气候变化1、全球气候变化的事实①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明显增加。

大气中CO2气体浓度目前已经达到368ppmv,这可能是过去42万年中的最高值。

②1860年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6±0.2℃。

近百年来最暖的年份均出现在1983年以后。

20世纪北半球温度的增幅可能是过去1000年中最高的。

③近百年来,降水分布也发生了变化。

大陆地区尤其是中高纬地区降水量增加,非洲等一些地区降水减少。

有些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的出现频率与强度增加。

2、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科学家使用31个复杂气候模式,对六种代表性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未来100年的全球气候变化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全球平均地表气温到2100年时将比1990年上升1.4-5.8℃.这一增温值将是20世纪内增温值(0.6℃左右)的2-10倍,可能是近一万年中增温最显著的速率。

◆21世纪全球平均降水量将会增加,但大部分年平均降水增加的区域很可能同时出现大的年际变化。

◆北半球雪盖和海冰范围将进一步缩小。

◆全球平均海平面到2100年时将比1990年上升0.09-0.88m,各个区域的上升值将有较大的差异。

◆一些极端事件(如高温天气、强降水、热带气旋强风等)发生的频率会增加。

3、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的增加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是CO2、CH4、N X O、CFCS等气体。

①工业革命后大气中CO2浓度急剧上升。

CO2含量增高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贡献估计占50%-60%。

工业革命前地球大气中CO2含量约为275±10ppm左右。

1900年为300ppm。

1975-1985年10年间每年增加1.44ppm,年增长率为0.44ppm到1990年CO2含量已达到353ppm,比工业革命前增加了25%。

大气中CO2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是:⑴工业革命以来煤和石油等矿物燃料燃烧后大量的CO2排入大气;⑵由于毁林和生物体燃烧等生物源造成的CO2排放。

②工业革命后,大气中甲烷含量的迅速增加。

甲烷是另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其增温效应是CO2的20倍。

在距今200年前直到11万年前甲烷含量均稳定于0.75-0.80ppm,但距今200年前开始,大气中甲烷含量逐渐增加。

1950年甲烷含量已经增加到 1.25ppm。

1980年为1.55ppm,1990年为1.72ppm,年增长率为1%,目前的水平已经是工业革命前的2倍多。

不同源对甲烷含量增加的相对贡献目前尚不清楚。

但是许多学者认为在过去的100年中人口增加、荒地开垦、农田面积增加和水稻复种指数提高可能是甲烷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③N2O增加。

N2O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它主要来之水和土壤中微生物过程以及N肥的施用。

所以N 2O向大气排放与农田面积增加有关。

工业革命前大气中N2O含量为280ppb。

而1985年的直接观测值为305。

预计到2030年N2O可增长到375 ppb。

全球由此引起的增温均可到达0.07-0.2℃。

④氟氯烃化合物的增加。

大气中氟氯烃化合物是制冷工业、喷雾剂和发冷剂中的主要原料,虽然此类化合物在大气中的总含量不高,但此族中的某些化合物具有强烈的增温效应,其增温效应是CO2的20倍,因此其对大气的增温贡献也不可低估。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人类活动,尤其是世界工业革命后,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和人类对自然界的强烈作用促使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增加,从而导致了全球气候变化。

三、气候变化对全球植被格局的影响全球植被地带的形成,是大气候长期作用的结果,如果气候发生较大幅度的变化,必然会反映到植被上,也就是说气候变化会对植被分布格局产生重要影响.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可以在气候变化对农业生态系统影响中起指示作用.由于CO2浓度、温度和降水的变化,全球各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能力将会受到影响.一般地讲,CO2浓度升高,气温变暖,降水增加均会有利于植物生长,第一性生产力将提高.但由于温度和降水变化的不均衡性,生物生产力的变化也是不等的,有的地方生产力可能提高,有的则有可能减少。

但就全球而言,目前研究的结果是总的生物量可能增加.由于CO2浓度加倍,地球表面温度升高,北半球及其以北地区的温度和土壤湿度区域界线将大幅度北移[4].研究表明,如果平均温度升高2℃,永冻带(permafrostzone)的南界将北移205~300km.如果温度升高3℃,加拿大永冻土面积将减少25%[13].这样必然导致地球植被区域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森林面积减少,森林类型发生变化,草原面积增加,全球植被总的生物生产力下降.一组森林生长模型预测结果表明,北美洲的南部和中部地区因气候变化森林将大面积死亡,主要原因是温度升高,水分可利用性降低[14~15].Emanuel等(1985)用Holdridge生命带分类原理预测了全球温度和降雨量的变化及其对植被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纬度地区生命带变化较小,但中纬度和高纬度地区变化明显.北方森林(borealforest)和冻原(tundara)的面积将分别减少37%和32%.北方森林的北界将北移40%以上,侵占冻原地带.北方森林的南部将大面积地被温性森林(temperateforest)所取代,而温性森林则有不少被草原(steppe)所替代.整个地球植被将发生较大的地带性变化.这种变化要滞后于气候的变化,可能有数十年的滞后期。

全球主要植被类型面积的变化预测见表2.气候变化引起植被地带性变化这一点,科学家们基本认识是一致的.但具体到某一区域,植被怎么变化?演替过程、顶极群落类型有什么不同?植被变化的过程和速度如何?群落如何适应气候变化等问题是难以定论的。

4 气候变化对全球农业的影响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受人类强烈干预的人控系统,也是自我调节机制较为薄弱的生物系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承受者和受害者.已有不少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的影响即有不利方面,也有有利方面,它给农业带来的机会与挑战兼而有之.4.1 CO2浓度对农业的影响4.1.1CO2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CO2是作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对作物生长至关重要.在一定的范围内,CO2浓度升高,植物生长加快,所以有人认为大气中CO2浓度升高,将会大幅度提高植物的生产力.但也有实验表明,许多植物在高CO2浓度下有一段加速生长,之后生长缓慢,甚至停止生长[21].这可能是与植物的不同光合代谢途径有关.C3植物(如小麦、水稻、大豆等)对CO2浓度升高呈较高的正反应,但C4植物(如玉米、高梁等)对CO2浓度增加的反应较弱.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CO2浓度升高,对农作物是有利的.但气候变化会导致一系列生态因子的变化.实验研究表明,大气中CO2浓度加倍,主要分布于温带、亚热带和湿润热带地区的C3植物会受益增产,而主要分布于半干旱热带(非洲)的C4植物产量则会受到影响,并且前者的受益并不一定能补偿后者的损失.在全世界粮食产量中,C4作物仅占到20%,但在国际市场上交易的粮食中,C4作物占到75%以上.如玉米在国际市场上交易量最大,其是全球饥困地区的主要食物.因此,气候变化对C4作物产量的影响,将会使某些地区饥荒加剧。

4.1.2 CO2浓度对作物品质的影响CO2浓度的升高可能会导致农作物品质的下降,因为CO2浓度高的情况下,作物吸收C将增加,而吸收的N减少,体内C/N比升高,蛋白质含量将降低,作物品质降低.这一点已有实验证实:大豆和小麦在CO2浓度倍增条件下实验,结果大豆氨基酸和粗蛋白含量分别下降2.3%和0.83%;冬小麦籽粒粗蛋白和赖氨酸分别下降12.8和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