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作为生物圈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员,既是环境的感受着,又是环境的改造者。
一般认为根系和叶片是植物体内污染物的主要场所。
农作物容易受大气污染物危害是因为叶面积大,同大气接触并进行气体交换活跃,无循环系统缓冲外来影响。
一般情况下,大气温度、湿度增加和光照增强,有利于生物生长,能促使作物叶片气孔开度加大,从而增加对大气污染物的吸收,作物对大气污染物的抵抗能力随之减弱,受害程度加重,这种情况在春夏季节最为严重。
当叶面上的气孔张开时,各种气体污染物以及粒径小于1µm的雾点、烟尘即可进入作物组织进而产生伤害作用,而气孔的开关则取决于作物体内的水分、光照、风俗等多种原因。
气候资源分为:光能、热能、水分,风和大气等农业气候资源所指的光能资源包括光合作用直接利用的可见光及其间接农业意义的红外线、紫外线。
其作用表现为热效应,光形态效应以及光合效应。
植物将吸收的70%太阳辐射能转换为热能。
太阳高度角越小,穿越大气层的路劲越长,辐射能量就越少,长波成分增加,短波成分减少,导致有效光合辐射减少。
然而光合作用主要吸收0.38~0.72微米的可见光,喜光作为要求较多的短波直射辐射。
强光有利于作物繁殖器官的发育,而弱光有利于植物营养生长,生育期长的品种和C4作物要求更多的有效辐射,有更大的增产能力。
二氧化碳浓度倍增时温度升高可以延长作物的生长期,对热量不足的高纬度地区和高海拔地区的农业生产有利,然而对该地区生长期短的作物则是不利的。
气候变暖,中国水稻种植界限北移,小麦生态适应性减少,种植面积压缩。
AAAAAA土壤冻结会致使冬小麦及多年生林木停止生长,而且不同作物开始和停止生长的温度是不同的。
我国地面接受的天阳辐射总量为355~83KJ/(cm².a)青藏高原670 KJ/(cm².a)银川以西、酒泉、敦煌以北以西388 KJ/(cm².a)新疆准格尔盆地544~586 KJ/(cm².a)北纬42 º以北东北大部500 KJ/(cm².a)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气体如甲烷、氧化亚氮、二氧化碳等产生于农业生产本身有着密切的关系。
大气中能产生问世效应的气体约30种,90%由于二氧化碳引起,其余约10%则是甲烷,二氧化氮以及CFCs应对当前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危害进行试验,力求为未来农业的高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由于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认为排放造成了全球范围内的温室效应,使得农业生产不得面对温室效应带来的考验。
并且由于化肥使用过度造成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发生变化,农作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受阻,其中由于土壤中营养物质浓度的不正常致使农作物吸收营养困难最终发生变异或死亡的情况也正在全球范围内发生。
就农业化肥的使用情况对小麦施肥进行如下处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条明确阐述了气最终目标是“降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认为干扰的水平上,从而使生态系统能够自然地适应气候变化,确保粮食生产免受威胁,并使经济发展能够可持续地进行”。
欧盟根据多年的研究经验提出2℃是人类社会可以容忍的最高升温,以及二氧化碳全球平均浓度稳定在450ppm。
引用公约提供的相关数据,对小麦实验做如下处理:利用红外增温设备对氮肥足量磷肥不同量处理分别进行增温0、1、2℃试验;利用二氧化碳调控设备对磷肥足量氮肥不同量分别进行二氧化碳浓度380、460和自然条件试验。
相对于其他污染物,温室效应对全球的影响缓慢而且不易明显察觉。
AAAAAA气候变化加剧了中国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增加了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给中国的日然生态和社会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首先,气候变化影响了中国的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气候变化引起的高温,干旱,病虫害等因素已经在局部导致农业减产。
按照目前的趋势,到2020~2030年,中国平均气温回赠暖0.5℃~4.2℃,将使中国农业减产5%~10%;其次气候造成水资源分布不平衡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再次气候变化导致中国的酷热,干旱,暴雨,冰雹,台风等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明显增长;最后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和海岸带生态变化。
并且温室效应可能引起中国温度和降雨格局的重大变化和华北地区暖干趋势,继而造成气候带和农业气候界限北移,影响农业生产。
干热风造成小麦青枯的主要原因是:高温,低湿以及伴随较大的风力。
石灰性土壤中不同地力水平对氮肥、磷肥有部同的反应,低肥地块的限制因子是磷,施磷肥增产显著,单纯施氮肥效果不显著;中肥地块的限制性因子是氮,施氮肥增产显著;高肥地块限制性因子是谁。
小麦在幼苗发育到子粒形成过程中,磷肥对歌器官发育有重大促进作用。
生产能力=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每粒重量播种期:以年/月/日表示出苗期:全区有50%以上植株幼芽鞘露出地面拔节期:全区有50%以上植株第一旗叶露出叶鞘抽穗期:全区有50%以上穗部顶端小穗露出剑叶的时期AAAAAA开花期:全区有50%以上麦穗中上部小花的内外颖张开、花粉散粉时期灌浆期:子粒开始沉积淀粉、胚乳呈炼乳状,约在开花后10天左右。
成熟期:胚乳呈蜡状,子粒开始变硬时,此时作为收获期株高:从地面到穗顶,不算芒部分 cm计穗长:穗基到穗顶 cm计千粒重:数两份1000粒种子称重取平均值大气污染尤对植物叶片、花及生殖器官危害较大。
试验背景:试验目的及意义:试验地点介绍:试验地气象条件介绍:试验地土壤类型:试验地点土壤性质介绍:试验装置:OTC二氧化碳浓度控制装置红外增温设备烘箱(最高可调温度?)分析天平试验材料与方法:试验处理介绍:试验采用盆栽试验处理,盆上口直径?,载土高度?,载土重AAAAAA13.00kg/盆。
氮处理(磷肥足量5g/盆)编号N0N1N2N3N4尿素g/盆0 1.5 2.5 3.5 4.5磷处理(氮足量1.5g/盆)编号P0P1P2P3P4磷肥g/盆03579生育期浇灌统计表:浇灌日期浇灌量/kg 备注(生育期指示)4.6 2 发芽期4.24 1 一芯一叶期4.30 1 三叶一芯期5.12 1 出苗期5.22 1 出苗期5.30 1 拔节期6.4 1 拔节期6.9 1 孕穗期~抽穗期6.15 11 开花期7.1 1 灌浆期AAAAAAAAAAAA生育期划分:日期 3.25-4.6 4.7-5.30 5.31-6.8 6.9-7.1 7.2-7.25 生育阶段 播种-出苗 出苗-拔节 拔节-抽穗 抽穗-灌浆 灌浆-成熟 天数15 53 9 22 23观测内容和方法:分别就播种、出苗、拔节、抽穗、收获五个时期对盆栽土壤进行取样分析。
土壤含水率分析方法:取样前将铝盒处理干净,使其内部无明显的杂质成分,采用1米采样器,采样深度为0.2米,采样时分别在重复处理中采取图样混合,然后取土约30g 装入铝盒,加盖。
然后送入室内加盖称取土样+铝盒重量m1,然后在开盖送入烘箱150℃恒温烘至恒重,此时土样+铝盒重量m2,除去土样,称取铝盒重量m3。
如此所得土样净湿重=m1-m3,土样含水量=m1-m2。
土样含水率=3121m m m m --% 小麦叶面指数测定方法“长宽法”:于小麦抽穗期和灌浆期分别对不同处理进行叶面积测定。
测定时,对同一处理随机抽取3~4株小麦测定每片绿叶的长a、宽b,并记录。
同时记录该处理的株数n。
长宽法每株小麦叶面积S 0=(a1×b1)+(a2×b2)+(a3×b3)…叶面积校正S 1=0.83×S 0(0.83为小麦叶面积校正系数)每个处理小麦总叶面积S =n ×S 1 以每个处理两个盆计算土壤面积A=242D π(D 为盆上表面直径/m )S该处理的页面指数=A小麦收获期生物量测定:收获期将小麦从个处理中搬出,按不同处理摆放,收获时先记录每盆小麦的株数,抽穗数,不孕穗数。
然后用剪刀将土上部分麦秆剪下,将麦穗和麦秆分开装入自封袋中并标记。
待所有小麦收割完毕后,送入室内进行生物量测定,称取麦秆重量为m4,麦穗重量为m5,小麦湿生物量M =m4+m5。
然后将小麦转入信封进行60℃烘至恒重称量?????????作物参数:含有株高和叶面指数试验结果分析:不同施肥处理对小麦生育期土壤水分含量的影响:含有出苗期、拔节期、抽穗期、以及收获期。
不同施肥处理对半干旱土地春小麦生物效应的影响:含有株高、穗长、穗数、穗粒重、净生物量(干物质重量)、千粒重以及产量结论与展望:兰亭序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AAAAAA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AAAA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