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化学研究的重要性与存在的问题

中药化学研究的重要性与存在的问题

中药化学研究的重要性与存在的问题***** 广东药学院中药学院中药制药05(2)班510006
摘要:
加强中药化学研究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关键和保障,本文对中药化学研究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
中药化学重要性存在的问题研究
引言:
中药化学是一门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充分利用化学、物理、色谱、光谱等现代科学技术,寻找中药中化学成分,研究其结构、性质、组成,揭示中药作用物质基础的重要学科;是中药研究领域中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其几乎渗透于中药研究的各个领域,是其他研究学科不可或缺的重要辅助研究手段和内容之一【1】。

然而,长期以来,中药化学研究相对滞后,严重制约了中药现代化发展。

这个问题已引起了中医药各界专家学者和国家政府各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在中药化学研究方面的投入逐年增加。

为此,我对中药化学研究的重要性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l 中药化学研究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通过对单味中药或复方中药进行提取、分离、纯化、结构鉴定等研究过程,获得该药中的诸个化学成分,进而通过药效筛选明确其中的活性成分,或找到与该药功能主治相吻合的有效成分,从而揭示其药效物质基础,是当前中药化学研究的重要任务【1】。

1.1 中药化学研究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关键之一
目前,国家已启动实施了“中药现代化科技行业行动计划”,这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大举措。

中药现代化是指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将传统中药的特色和优势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不断取得科技进步并日臻完善的过程【2】。

在这个过程中,中药化学研究必将伴随始终。

如中药材质量标准(含定量用对照品的制备)研究,高效优质中药复方制剂规范化、全球-国际化研究开发,中药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以及中药药效作用机理的阐明等,均是建立在中药化学研究的基础上,或需要中药化学研究的配合。

中药化学研究每取得一步进展,必将带动其他研究的深入发展。

因此,要赋予中药以更多的现代科学内涵,中药化学研究是使其得以实现的关键之一。

1.2中药化学研究是突破制约中药走向世界瓶颈的前提
随着全球-国际交流的发展和当今世界对天然药物的重新认识和重视,世界植物药市场正在迅猛扩张,同时,中医药的价值也越来越受到世界的瞩目。

然而,由于中西医学理论体系的不同和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等多方面的原因,尤其是发挥中药疗效的物质基础—有效成分多数尚未明确,有的甚至连中药所含化学成分都不清楚,可供定量用的对照品品种数量更是有限,因此造成选择质量控制指标上的困难,使中药质量控制的水平不高。

目前所用质量控制指标尚不能体现中药内在质量的差异,无法保证产品内在质量的稳定均一,很难被世人理解和接受,已成为严重制约中药作为治疗药走向世界的瓶颈【3】。

而要解决这个问题,中药化学研究是前提,是提高中药质量控制水平的重要途径。

1.3中药化学研究是其他相关学科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药化学研究已渗透到了中药研究的各个领域,是影响其他学科发展的重
要因素。

如中药鉴定学、中药分类学、中药炮制学、中药制剂学、中药分析化学、中药药理学、中药毒理学等,无不需要中药化学手段的辅助和吸收中药化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在当今多学科相互渗透的时代,中药化学研究是学科间联系的工具和桥梁,已成为其他学科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4】。

1.4 中药化学研究是研究开发新药的基础【5】。

在中医药理论及传统用药经验的指导下,对单味中药或复方中的化学成分及活性成分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发展成临床上有用的原型药物(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开发成新药,具有极大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通过化学研究,发现具有开发前景的新型结构化合物作为先导化合物,经过结构修饰和改造,寻找疗效更高,结构更为简单,并且便于大生产的,安全有效的候选化合物,再经临床研究确证疗效,进而开发成新型药物,是一条不可放弃的途径。

青蒿素(原型药物)、双氢青蒿素(结构改造)、麻黄素、黄连素、人参皂苷(原型药物组)、黄芪皂苷、靛玉红(复方中药中发现的原型药物)’等,均是在化学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成的有效药物。

2 中药化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2.1观念上,在较长的一段时期,中药化学研究的重要性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认为搞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是中药西化,不能体现中医中药特色【6】。

作者呼吁,要解放思想,要认识到中药化学研究是揭示中药内部世界的手段,是提高中药科学内涵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关键和保障。

2.2客观上,目前多数中药材的药效成分甚至化学成分不明确,直接影响到了药理、药物代谢、质量标准等的研究【6】。

如:缺乏可供定量用的对照品,致使目前中成药包括新开发的新药,多为单成分单指标的含量控制,有的虽为有效成分,但实际上也只是指标性的控制,达不到以“量”控制“质”的目的,即质量控制中“质”与“量”不统一,简单的“量”并未真的反映出其内在的“质”;另有许多功能主治不同的中成药,因对照品所限,使含量测定成分相同,因此缺乏专属性,更难达到质控的目的,如目前许多中成药均控制芍药苷、黄芪甲苷、大黄酸、绿原酸等,并未真正反映中成药的内在质量,达不到作为药品的质量可控。

由于有效成分不明确,致使药物代谢研究尚不能有实际意义地开展;由于有效成分的供应严重不足,致使中药的作用机制研究较为肤浅。

2.3 技术上,由于经费的原因,中医药研究领域内的科研单位相关仪器装备条件较差,数量少且陈旧、落后、效率低,有的常年带障运行,严重影响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是必须引起高度重视【6】,并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要积极地想方设法为中药化学研究装备现代化的仪器设备,要保证研究水平与全球-国际先进水平接近,才不至于中药的财富首先被人挖走,中药的优势才能保住和发扬。

参考文献:
【1】匡海学中药化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北京2007年
【2】吴淑金综述等中药现代化的进展医学信息2004 年5 月第17 卷第5 期
【3】莫国艳对中药现代化的几点认识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 年第7 卷第2 期
【4】王睿哲论中药化学研究在中药现代化发展中的意义及作用光明中医2006年3月第2l卷第3期
【5】梁鑫淼徐青等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几点思考中国科学院院刊2004年第19卷第3期
【6】冯锋当前中药化学研究存在的问题中国医药导刊2003年第5卷第6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