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血液
2. 白细胞
白细胞的分类
中性粒细胞
有粒白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无粒白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
淋巴细胞
2. 白细胞
(1)中性粒细胞
细胞呈圆球形,数量较 多,约占白细胞总数的 30~40%,直径为7~15μm, 胞核嗜碱、形态多样是其特 点,有的呈香肠状,称为杆 状核,有的核分为2~3叶, 甚至更多,中间有细丝相连, 称为分叶核,核分叶越多越 近衰老。胞质嗜中性色极浅, 含有许多直径为0.3~0.7μm 淡紫色和淡红色颗粒。
颗粒。
分化为巨噬细胞后发挥吞
噬作用。
少,淡蓝色,有少量嗜天 构成免疫系统最主要的细
青颗粒。
胞群。
3. 血小板
血小板是从骨髓内 的巨核细胞脱离下来的 胞质小片,直径2~4µm, 单个的血小板呈圆形或 椭圆形,机能旺盛有小 突起而呈不规则形,表 面有完整的细胞膜和含 有凝血因子的薄层血浆, 内部无细胞核。
在正常循环血中主要 是小淋巴细胞,占血 液淋巴细胞总数的90 %,细胞核大、呈圆 形或椭圆形,胞核的 一侧常有小凹陷,着 色深。
2. 白细胞
(5)无粒白细胞-淋巴细胞
几种白细胞形态和功能的比较
白细胞 细胞核
细胞质
功能
中 性 杆状核 粒细胞 分叶核
嗜酸性 多为双叶核 粒细胞
中性,色浅,有嗜天青颗 能做变形运动,具有吞噬 粒(溶酶体)和具有杀菌、功能 溶菌作用的特殊颗粒。
第六章 血液
组成特点:血液由有形的血细胞和液态的细胞间质 (血浆)组成。新鲜血液呈红色,有形的血细胞 混悬于液态的血浆中。所以,血液属于一种液态 的结缔组织,具有流动性。
分布:流动在心脏和血管系统内,分布于全身各部。 功能:主要功能是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
血液的组成
血清(蛋白、糖、脂肪、维生 血浆 (细胞间质) 素、激素、代谢产物及无机盐)
2. 白细胞
(3)嗜碱性粒细胞
电镜下,嗜碱 性颗粒呈圆形或椭 圆形,有膜包被, 颗粒内充满细小微 粒,呈杆状或螺纹 状分布。
2. 白细胞
(3)嗜碱性粒细胞
三种粒细胞超微结构模式图的比较
2. 白细胞
(4)无粒白细胞-单核细胞
约占白细胞总数的3%~6%, 是白细胞中体积最大的细胞,直 径10~20µm。细胞核分叶少, 呈卵圆形、肾形、马蹄形等,常 偏位,着色较浅。马和牛的单核 细胞的核常为分叶形。胞浆丰富, 因弱嗜碱性而呈浅灰蓝色,有很 少的小嗜天青颗粒,直径约 0.1~0.2µm。
胞体积略大,在血涂片
上难与红细胞区别,若
用煌焦油蓝染色,可见
网织红细胞内有蓝色的
细网或颗粒,这是胞核 被排出后残留的核蛋白 体。
网织红细胞所占红细胞总数
的百分率可反映骨髓生成红细胞 的能力。
2. 白细胞
白细胞因无色而得名,白细胞的数量可因 动物种类、生理状态或病理状况而变化。 白细 胞有核、细胞器和一定的内含物,有些白细胞 能作变形运动,可游走,并具有吞噬细菌和异 物的作用,属于一类吞噬或防卫细胞 。
2. 白细胞
(4)无粒白细胞-单核细胞
电镜下,细胞表 面有皱褶和微绒毛, 细胞浆内有许多吞噬 泡、线粒体和粗面内 质网,嗜天青颗粒为 溶酶体结构,内含过 氧化物酶、酸性磷酸 酶、脂酶和溶菌酶等 物质。
2. 白细胞
(5)无粒白细胞-淋巴细胞
数量约占白细胞总数的25%~40%,细胞呈球形,依 其体积可分小、中、大三种类型,直径分别为5~8µm、 9~12µm、13~20µm。
2. 白细胞
(2)嗜酸性粒细胞
电镜下,颗粒有膜包被,颗粒内有高电子密度的方形或 长方形结晶体,含有酸性磷酸酶、组胺酶、芳基硫酸酯酶和 过氧化物酶等。
2. 白细胞
(3)嗜碱性粒细胞
在白细胞中数量最少, 仅0.5~1%。细胞呈球形, 直径10~15µm,胞核分 叶或呈肾形,着色较浅, 胞浆内含大小不等(直 径0.1~1.2µm)、分布 不均、色深浅不同的嗜 碱性颗粒。
具有大小均匀、圆形的嗜 减弱过敏反应和变态反应,
酸性颗粒
能杀灭寄生虫
嗜碱性 粒细胞
单核 细胞
淋巴 细胞
分叶核或肾 形核
肾形或马蹄 形,牛马为 分叶核
核大,一端 有小凹陷
大小不等、分步不均、色 肥大细胞样作用(含肝素、 深浅不同的嗜碱性颗粒 组胺和白三烯),参与过
敏反应和变态反应
弱嗜碱性,有少量嗜天青 穿越毛细血管进入组织后
纤维蛋白原
血液
有形成分
红细胞
中性白细胞
有粒白细胞 嗜酸性白细胞
白细胞
嗜碱性白细胞
无粒白细胞 淋巴细胞
血小板
单核细胞
一、血浆
血浆属于血液组织的间质部分,为流动的液体。血 浆中含有多种蛋白质,包括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 原,统称为血浆蛋白。其中纤维蛋白原属于大分子蛋白 质,在血浆中呈溶解状态,当其流出血管外时,就会由 溶解状态转为凝固状态的纤维蛋白,并网络血细胞,使 血液发生凝固。血浆析出纤维蛋白原后的剩余部分,为 浅黄色透明的液体,称血清。血清除血浆蛋白外,还含 有糖、脂肪、维生素、激素、代谢产物及细胞
中性粒细胞电镜图 ( ↑特殊颗粒 △嗜
天青颗粒)
2. 白细胞
(1)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模式图(示杆状核演变至5叶核)
细胞核
吞噬的细菌 糖原
特殊颗粒
吞噬体
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菌电镜图
2. 白细胞
(2)嗜酸性粒细胞
数量较少,约占白细 胞总数的3~8%,细胞呈 球形,直径8~20µm,核 常分为2叶,胞浆内充满 大小均匀、略带折光性的 园形嗜酸性颗粒,颗粒较 大,直径约0.5~1.0µm, 橘红色。但不同动物的嗜 酸性粒细胞的颗粒大小有 差异,马和狗的颗粒较大, 直径可达3µm。
二、有形成分
1.红细胞
红细胞胞体呈 双凹的圆盘状, 中央较薄,周缘 较厚;鱼类和禽 类红细胞有核。 胞质内充满血红 蛋白,细胞膜为 一种半透膜,具 有特殊的ABO血 型抗原。
二、有形成分
1.红细胞
1.红细胞
正常的血液中,还有
少量尚未完全成熟的红
细胞,称为网织红细胞,
仅占红细胞总数的
0.5%~1.5%。网织红细
2. 白细胞
(1)中性粒细胞
电镜下颗粒分两种,一 种为嗜天青颗粒,为溶酶体, 约占颗粒总数的20%,体积 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内 含酸性磷酸酶、过氧化物酶 等,能消化分解吞噬的异物。 另一种为特殊颗粒,体积细 小,约占颗粒总数的80%, 呈圆形、椭圆形或哑铃形, 内含碱性磷酸酶、吞噬素和 溶菌酶等,能杀菌和溶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