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的变迁
甲午战争之前,中国封建官僚虚骄自大,盲目乐观,根本不把日本放在眼里,其它列强也较高地估计了中国的实力。
1895年的甲午战争大大打击了天朝上国的自尊心,也使国人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中国衰落了,甚至落后于昔日的弟子。
甲午战争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转折点,日本在甲午战争之后迅速取代了中国在东亚的中心地位,并且在此后的半个世纪中成为影响中国的最大的外部因素。
甲午战争的结局,暴露了清朝政府的腐败和国防力量的虚弱,从此也改变了远东国际关系原有格局。
战争的结局使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发生了质的变化,同时甲午战争也加速了中国封建经济结构的解体,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确立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社会地位。
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取得了在中国投资办厂的特权,资本输出成为主要形式。
他们一是通过政治性贷款和开办银行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二是展开对中国铁路修筑权、矿山开采权以及划分势力范围的争夺。
帝国主义通过对中国经济的掠夺和控制,进而操纵中国的政治,使中国社会迅速导向半殖民地化的境地。
甲午战后,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空前的危机感笼罩在每一个有识之士的心头,中国在甲午战争后想要再次崛起,首先,必须进行全面的改革,舍此一途别无他法。
以日为师谋求全面改革的甲午战争前,洋务派中的少数人意识到没有体制层面改革的配合,器物层面的变革只是徒有其表,但这一先见之明却不被认同。
经过甲午战争的刺激,效仿日本变法维新成为朝野上下的共识。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认为,日本成功崛起的根本原因在于明治维新,若中国取法日本变法,可以避免走许多弯路。
光绪采纳了维新派的建议, 1898 年6 月下诏变法,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变法措施几乎全盘模仿日本的明治维新。
维新变法以变革封建政治体制为目标,将中国的现代化从物质技术层面推向政治制度层面。
虽然变法的思想来不及实施就遭到保守派的扼杀,但在变法思想深入人心以及社会危机全面迫近的形势下,亲手绞杀维新派的慈禧不得不继承其衣钵,开始全方位、深层次的社会变革,但改革仍以日本明治维新为参照系,至此中国在近代化道路上走得更快、更深人,也更全面。
在经济方面,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受到了刺激急剧膨胀,对中国的侵略加剧。
伴随着列强的人侵,宣告了洋务运动彻底失败,即是地主阶级试图用引进西方技术来维护清王朝统治的失败,中国封建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一些必要条件(市场和劳动力等)。
另一方面,为了偿还对日赔款,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并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
这一规定标志着列强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速了中国“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的解体。
除此之外,中央政府设立了商部,开办大清银行,并颁布了在省会及大城市成立工商两局的章程等,中国效法日本奖励实业,保护工商业。
1903 年清政府在中央设立商部,这改变了中国几千年重农抑商的传统,是一个重大的历史突破,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使民族工商业有了自发展的空间,帝国主义的侵略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较战前更大的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清政府还制定了中国第一部商法,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为工商业者的经营活动和合法权利提供了法律上的保护,中国新的经济形式资本主义经济在此后有了初步发展。
在政治方面,甲午战争使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被进一步侵犯,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促使中国救亡运动高涨,之后中国仿效日本建立君主立宪政
体,政治方面略有改革,如裁撤詹事府和通政司、废除刑讯等。
1905 年清政府派载泽、端方等五位大臣出洋考察各国当时的宪政,后决定采纳日本立宪政体。
1906年清廷正式宣布预备立宪,中央成立资政院,地方各省设立咨议局。
1908 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这一大纲大体以日本明治帝国宪法为蓝本,第一、第二条,差不多直接从明治宪法第一条和第三条翻译过来的: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事一系,永永尊戴;二、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清末立宪是清末新政中最为重要的改革,它初步实现了从无宪法到有宪法、君权无限到有限的转变,表明了清政府在现代化价值取向上的进步。
从中央到地方设立资政院和咨议局,标志着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的转变。
在教育方面,中国效法日本统一学制,设立新式学堂。
1904 年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在全国建立日本式的教育体系,统一全国学制。
1905 年清政府废除了持续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使新式学堂教育得以全面贯彻。
新式学堂建立后,中国处于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折期,清政府还聘请日本教习来华任教,缓解了国内师资的不足。
清政府还大规模派遣留学生赴日留学,这批留日学生学成归国后投身于国内的教育事业,为教育的现代化储备了人才。
留日热潮与现代化的人才储备自1896 年清政府向日本派出第一批留学生起,留日人数逐年增加,到20 世纪初,接近两万人次。
体现出了当时的清政府对于教育的重视,同时他们意识到了传统教育的实效,这是在教育方面的重大改革。
在军事方面,随着甲午战争硝烟的散去,洋务派苦心经营30年希望达到富国强兵的洋务运动也画上了句号。
之后中国参照日本的军事编制编练新军。
1904 年夏,练兵处草拟了一份详细的军队重组及现代化的计划,9 月朝廷批准了练兵处的报告。
包括中国现代军事史上的最重要内容:一是提出建制表、军饷登记和建立陆军的总政策,陆军将成为中国主要的军事力量;二是提出建立军事学堂等级制的计划。
在清政府推行留学日本后,留日学生对军事现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首先,1902 年清政府开始编练新军,留日军事生在对规划军事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次,回国的军事生因有先进的军事知识和技能,为各省督抚所重用,担任各级将领和参谋官等要职。
众多留日军事生加入军队提高了新军军官队伍的素质,使新军军官群体在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上都发生了重要变化。
最后,留日学生从事各个省的军事教育,他们回国创办或是亲自担任军事学堂教师,将其学到的近代军事知识和技能授予中国士兵,提高了军队的整体素质,推进了中国军事近代化。
在思想文化方面,甲午战争之后,民族危机加深,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和革命思想开始传播唤起了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伴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西方思想的传入,中国产生了早期维新思想,但在当时社会影响较小。
到了19世纪末,中国社会的各阶层都在试图以自己的方式拯救民族的危亡,使中国的民族运动走向高涨,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有所壮大,面对甲午战败和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他们的不同派别先后起来担负起挽救民族危机的重任,他们用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或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做思想武器,这些思想伴随着他们政治行动得到传播并推动了中国在思想文化方面的近代化。
甲午战争除了在经济、政治、教育、军事和思想文化方面对中国一定的影响外,也唤起了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甲午战争之后,瓜分狂潮日渐激烈,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中国社会的各阶层都在试图以自己的方式拯救民族的危亡,使中国的民族运动走向高涨,其主要表现为:一是以下层农民为主体的义
和团反帝爱国运动;二是由民族资产阶级上层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发端。
甲午战后的民族危机唤起了下层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也把刚刚兴起的民族资产阶级推上了政治舞台。
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开始自觉地把民族独立和社会革新的双重任务担负起来,促进了中国的民族运动向高层次发展,反映出中国的仁人志士向西方先进文明学习以抗御帝国主义侵略过程中历史性的转折。
甲午战败使中华民族的生存受到自鸦片战争以来最为严重的威胁,中国人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在甲午战争的冲击下被唤醒,所以甲午战争成为中国近代族主义产生的界标。
中国不再以天朝大国的心态来俯视其他民族,中国的传统民族主义逐渐向近代民族主义转变。
清末新政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彻底而迅速地对中国政治系统加以改造,在体制和思想两个方面引起了革命性的变化。
这种变化从传统向现代转移,从中国转向西方模式,至此也造就了新旧两个中国的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