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艺术的社会功能 艺术创作 艺术风格

艺术的社会功能 艺术创作 艺术风格

名词解释艺术体验活动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准备阶段,他可以是一个相当长期的过程。

所谓艺术体验是指一种活跃的、丰富的、深刻的内心活动,它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情绪,把艺术家长期对于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形成艺术创作的基础和前提,乃至萌发不可遏制的创作欲望。

艺术体验是艺术创作的起始阶段,也是艺术创作的基础。

(论述)艺术体验首先需要艺术家仔细的观察生活,深切的感受生活,认真的思考生活,同时,艺术体验更需要艺术家以自己的全部身心去拥抱生活,需要艺术家饱含情感的切身体验。

艺术构思活动有了艺术体验并萌发了创作欲望正式的艺术创作就开始了这也就是艺术构思。

艺术构思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精神活动也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它是艺术家在深入观察、思考和体验生活的基础上加以选择、加工、提炼、组合融会了艺术家的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因素形成了主体和客体统一、现象和本质统一、感性与理性统一的审美意象。

艺术构思活动就是在艺术家头脑中形成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

而以后的艺术传达活动则是把这种审美意象通过艺术媒介或艺术语言,物态化为可为其他人欣赏的艺术形象。

艺术传达活动作为创作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它是指艺术家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运用艺术技巧和艺术手法,将自己在艺术构思活动中形成的审美意象物态化,成为可供其他人欣赏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

艺术风格就是指艺术家创作在总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与鲜明的艺术特色。

艺术风格是非常复杂的,它既与艺术家主观方面的特点有关,也与题材的客观方面的特点分不开,它涉及到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各个层面,更是从艺术作品的整体上呈现出来。

艺术流派。

是指在中外艺术一定历史时期里,由一批思想倾向、美学主张、创作方法和表现风格方面相似或相近的艺术家们所形成的艺术派别。

所谓艺术语言,是指任何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手段,运用独特的物质媒介来进行艺术创作,从而使得这门艺术具有自己独具的美学特征。

这种独特的表现方式或表现手段,就叫做艺术语言。

艺术意蕴:深藏在艺术作品中内在的含义或意味,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和朦胧性,体现为一种哲理,诗情或神韵,经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欣赏者反复领会,细心感悟,用全部心灵去探究和领悟,是文艺作品具有不朽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所谓艺术鉴赏指读者、观众、听众凭借艺术作品而展开的-种积极的、主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

鉴赏的本身便是一种审美的二度创造。

性质:人们对艺术作品进行的非反思性的审美接受活动。

人们在鉴赏中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一般都从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出发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飞跃。

(论述)艺术的社会功能:艺术这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就是通过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欣赏这样一个艺术生产的全过程,来影响人的精神面貌和思想情感,最终对社会生活产生多方面的作用和影响。

艺术的社会功能有许多种,但其中最主要的是审美认知作用、审美教育作用、审美娱乐作用三种。

一、审美认知作用人们通过艺术鉴赏活动,可以更深刻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人生。

文艺具有两方面的认识作用一方面是文艺“可以观”风俗之盛衰,具有认识社会, 历史的作用。

另一方面文艺还具有认识自然现象,增长多方面知识的作用。

评价:由于艺术的认知作用是以艺术的审美价值为基础,在反映对象的本质特征时,又表现出艺术家对社会人生的理解和评价,在真实描绘生活细节时,还揭示出生活的本质规律,在反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反映人的思想、情感、情绪、愿望等主观世界,使得艺术具有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不同的特殊审美认知功能。

二、审美教育作用艺术的审美教育活动,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艺术欣赏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思想上受到启迪,实践上找到榜样,认识上得到提高,在潜移默化中,使人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发生深刻的变化,引导人们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艺术审美教育作用具有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等特点。

评价:在艺术作品这种长期潜移默化作用下而形成的思想情操,常常具有更强的稳固性和延续性,常常成为人生观、世界观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

艺术家的艺术才能与文化修养:艺术才能是指艺术家创造艺术形象的能力,它是先天禀赋和后天训练培养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创造力。

艺术才能虽然同艺术天赋分不开,但更有赖于后天的刻苦训练和培养,有赖于长期的、艰苦的、勤奋的艺术实践。

各种门类的艺术家都坚信这样一个道理:艺术上从来没有捷径可走,只有经过刻苦学习、勤奋实践、艰苦探索,才能使艺术的技艺或技巧达到高度成熟。

文化修养的重要性: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除了需要艺术家具有一定的技艺和艺术才能外,还需要艺术家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

艺术家的文化修养包括深刻的思想修养,深厚的艺术修养,以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方面的广博知识。

除了需要艺术家具有一定的技艺和艺术才能外,还需要艺术家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

艺术家的文化修养包括深刻的思想修养,深厚的艺术修养,以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方面的广博知识。

艺术家深厚的文化修养,无不来自勤奋的学习、艰苦的探索和不懈的实践。

这种学习,包括学习和借鉴前人的经验,也包括学习和借鉴同时代本国和外国艺术家的经验,还包括学习和借鉴其它姊妹艺术的经验,更包括学习哲学、历史、文学、美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的广博知识。

只有这样,才能使艺术家真正具有博大深厚的文化修养。

艺术创作过程:定义:艺术创作活动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和实践活动,它是指艺术家在创作欲望的推动下,运用一定的艺术语言和艺术手法技巧,通过艺术的加工和创造,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情感转化为具体的,生动的,可感的艺术形象,将自己的审美意识物态化为艺术作品。

郑板桥曾经把画竹的过程分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这样三个阶段。

所谓“眼中之竹”就是指艺术家应该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这是艺术创作的准备阶段或者酝酿阶段,也是艺术体验活动。

所谓“胸中之竹”是指艺术体验和创作欲望后,正式开始了在头脑中的艺术创作,形成主客观统一的审美意象,俗话说就是打腹稿,也就是艺术活动的构思活动。

所谓“手中之竹”是指艺术家通过艺术媒介或者艺术语言,将审美意象物态化为可以供观赏的艺术形象,形成艺术作品。

也就是艺术传达活动。

艺术风格就是指艺术家创作在总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与鲜明的艺术特色。

艺术风格是非常复杂的,它既与艺术家主观方面的特点有关,也与题材的客观方面的特点分不开,它涉及到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各个层面,更是从艺术作品的整体上呈现出来。

艺术风格多样性的形成。

艺术风格最鲜明的一个特点,就是它的多样性。

任何一个艺术门类,我们都可以从中发现多种多样的艺术风格;任何一位出色的艺术家,我们都可以发现他(她) 与众不同、具有个性的艺术风格。

艺术风格多样性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艺术风格的多样性,首先来自艺术家独特的创作个性。

艺术家作为艺术生产的创作主体,他的性格、气质、禀赋、才能、心理等各方面的种种特点,都很自然地会投射和熔铸到他所创作的艺术品之中,通过创造性劳动使主体对象化到精神产品之中。

第二,艺术风格的形成更离不开艺术家独特的人生道路、生活环境、阅历修养和艺术追求。

正因为如此,艺术在创作过程中,从题材的选择到主题的提炼,从艺术结构到艺术语言,都体现出鲜明的创作个性。

艺术家从艺术体验到艺术构思,直到艺术传达和表现,始终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构思方式和表现角度,从而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第三,艺术风格的多样性,还来自审美需求的多样化。

由于欣赏主体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层次、文化层次,属于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造成审美需要的千差万别,反过来刺激和推动着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

艺术风格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艺术风格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常常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中外艺术史上,我们可以看到,每个民族的艺术总是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形成艺术的民族风格;每个时代的艺术也常常具有某些相似之处,形成艺术的时代风格。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民族风格或时代风格,体现出艺术风格的一致性,它与艺术风格的多样性一道,共同形成了辩证统一的关系,使艺术风格既有多样性,又有一致性。

艺术风格的多样性与一致性,往往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呈现出十分复杂的现象,需要我们认真区别。

艺术风格的民族特色,是由本民族的地理环境、社会状况、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多种因素决定的,体现出本民族的审美理想和审美需要,但归根结底还是根源于本民族的社会基础与经济生活。

艺术风格的时代特色,是指同一时代的艺术作品常常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体现出这个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追求正是由于艺术风格既有多样性,又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使得中外艺术的宝库琳琅满目,目不暇给,奇葩异卉,随处可见,多种多样,异彩纷呈。

中国传统艺术精神:源远流长博大深厚的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创造的结晶,更是屹立在世界东方自成系统,且独具特色的文化。

道:“天人合一”决定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是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范畴,它不仅是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学说,而且也是一种关于人生理想, 人生价值的学说。

气:中国传统美学用“气”来说明美的本原,提倡艺术描写和表现宇宙天地万事万物生生不息、元气流动的韵律与和谐。

中国美学十分重视养气,主张艺术家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与学识水平,“气”是对艺术家生理心理因素与创造能力的总概括;又要求将艺术家主观之“气”与客观宇宙之“气”结合起来,使得“气”成为艺术作品内在精神与艺术生命的标志。

心;中国传统美学和中国传统艺术,一开始就十分重视人的主体性,认为艺为心之表、心为物之君,主张心乐一元、心物一元。

因此,中国古典美学和中国传统艺术,一贯强调审美主客体的相融合一,认为文学艺术之美在于情与景的交融合一、心与物的交融合一、人与自然的交融合一。

使得中国传统艺术具有精神性、生命性、主体性、表现性的特色。

简答--艺术起源于“模仿”。

主要代表人是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

这是最古老的一种说法。

主要代表人是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他们认为模仿是人的本能,所有的文艺都是“模仿”这种说法也肯定了艺术来源于客观的自然界和社会现实,其中包含着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具有进步的和合理的内容。

但是,这种说法只是触及了事物的表面,而没有揭示事物的本质。

艺术起源于“游戏” 游戏说由18世纪德国思想家席勒和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这种学说被称之为“席勒—斯宾塞理论。

”这种说法认为,艺术活动或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另一方面是人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