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早期教育的真正目的--幼儿教育

早期教育的真正目的--幼儿教育

早期教育的真正目的--幼儿教育
转载
早期教育的真正目的
我从十几年前开始,就对幼儿教育投入了很大的热情。

最初的动机如前面所说,是因为自己对教育的现状怀有一种深深的遗憾:自己辛辛苦苦所从事的竟是"耽误了善后工作的教育"!我还写书,到处进行宣传,应该说,我的话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并促进大家对日本的早期教育和英才教育进行思考。

毫无疑问,过分偏重的早期教育很容易产生弊端,这是不争的事实。

因此,我写了《幼儿园教育,晚矣》艺术,提倡"教育从零岁开始。

"这在一个教育工作者看来,也许会觉得毫无道理,甚至还会有人认为我对煽动英才教育热负有责任。

但是,我不想作任何辩解。

通过将近20年的各种努力,一些模糊的东西开始变得清晰起来,而且我的想法也发生了某些变化。

在这里,我想就这方面的情况作一些说明。

通常,杰出人物的出现都会引起很大的轰动,诸如惊呼:"世纪的天才""天才出现了"等等。

如果有一个好的环境去培养孩子的能力,"创造天才"是有可能的。

如果从孩子的早期开始,就注意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能力,并且有意识地对他进行正确的指导和合理的训练,那么孩子即使受到自身能力和身体条件的限制,要让他具有令普通人吃惊的高能力也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不过,从本章所叙述的实际例子来看,卡路·维蒂的情况属于例外。

因为特别的早期教育包含着危险,稍有差错就会毁掉人的一生。

在说明早期教育的时候,我想对其中的"危险"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所谓的杰出人士,他们的人生大起大落。

他们之所以不被看作常人,是因为人们只将目光停留在他们所接受的早期教育以及早期教育所产生的知识性成果或某一熟练技能上。

那么,应该怎样才能掌握过人的知识和特殊的技能呢?这正是父母和专家所探讨的问题。

很少有人象卡路·维蒂的父亲一样,在培养孩子时关心孩子是否有人爱。

也就是说,现在人们对孩子的能力认识不充分,所以早期教育的目的出现了一边倒的现象。

在第2章中,我向大家介绍了进行15分钟短暂接触和隔离对后来母子(女)关系的影响。

知识性的问题可以通过以后的努力去弥补,但是,心灵的问题却不能弥补,他会因为时机的错失而永远错失。

但是,根据心灵自然产生,龙的儿子是龙的认识,人们常常会这样想:一个人的人格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的。

然而遗憾的是,无论是想进行早期教育的父母,还是不想进行早期教育的父母,他们都没有充分意识到培养孩子心灵的重要性。

因此,心灵培养不象智能培养,得到了父母的足够重视。

我现在切实地感觉到:智能教育问题不断,所以在日本,我们必须首先考虑培养温和的人品和健康的体魄。

今后,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计算机等机械将会越来越多地取代人的劳动。

因此,我相信:是智能机器人,而不是知识与分析起作用的时代一定会到来。

到那个时候,早期教育的目的将不再是拥有多少知识,而是造就具有协调人格和温暖之心的人。

因此,我想:具有"显著效果"的早期教育,也必
须站在和以往完全不同的立场上进行重新考虑。

特别令人感兴趣的是,在前面所列举的事例当中,几乎所有的早期教育都是由父亲去实施的。

而且,父亲对孩子的教育很严格。

确实,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光靠父亲一个人的力量就足以完成。

但是,早期教育的目的是创造人,简单的说,向孩子灌输母爱应该走在知识和技术教育的前面。

即使我不说,也许大家也能明白母爱在教育中必不可少。

从近的说,它是注入到知识性早期教育中的能量;从远的说,它能解决困扰学校教育的问题。

也就是说,现在最重要的是一丝不苟的做好大家都明白的事情,决不能因为大家明白,而等闲视之。

本来,从知识比不过心灵,"健全的灵魂依附于健全的身体"这样的角度出发,我应该向大家谈谈"体育"。

但是,由于世人对"体育"的认识不足,我手头又没有合适的资料,只好向大家谈谈心灵的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我掌握的材料比较充分。

"语言前的教育"只能由母亲承担
在第一章和第二章中,我就心灵和能力等形成的问题进行了涉及。

在《还剩一半的教育》中,我谈到"语言前教育"的问题。

婴儿从出生前开始到出生后的一分钟、一个小时的时间里,进行大量吸收,并对大量的东西进行掌握。

这一事实验证了我以前在《母亲从零岁开始的育儿法》一书中的推论。

例如,时实利彦先生,他是日本大脑生理学的大家,写了许多连我们外行人都能读懂的书籍。

他1973年去世,在死之前,有人问他:"你是如何站在大脑生理学的角度去看待胎教的?"他回答:"母亲的大脑和胎儿的大脑不是通过神经纤维直接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我们只能说,无论母亲的大脑受到什么刺激,它都不会对胎儿构成直接影响。

"在时实先生所处的时代大脑生理学主要研究电子信号在神经纤维中的传递。

但是,曾经跟随时实先生学习的现京都大学名誉教授大岛清先生,通过对大脑与荷尔蒙等化学物质的研究,发现母婴之间是通过电子之外的信号进行传递的。

根据这一事实,大岛请先生写了一本关于胎教的书。

例如,如果直接作用于母体,就会使荷尔蒙分泌发生变化,使通过脐带流进来的血液浓度成分发生变化,从而直接影响胎儿的状态。

语言前的教育与其说是教育,倒不如说是每天的育儿工作,如跟婴儿说话,喂奶合抱一抱婴儿等。

在婴儿开始会说话并开始教他记住某些东西之前,按理来说,婴儿所接受的东西远远要超过父母教他的东西。

甚至在母亲的肚子里,婴儿也在进行知识的摄取。

由此看来,语言前的教育,其范围之广,已不是以前的早期教育的概念所能完全覆盖的。

关于这一点,在前面所提到的例子中,父亲们也都是从孩子相当小的时候,就开始对孩子进行教育的,但是,几乎所有的记述都是这样写的:"孩子开始懂得语言的同时,就开始……"
这反映了他们的共同想法,认为:"要提高孩子的才能,就必须首先让孩子理解语言,然后用语言进行说明和教育,如果能够在孩子婴幼儿时期的能力没有递减之前,让孩子熟练运用语言,那么,凭借孩子惊人的吸收能力,他就能够进行学习并掌握我们交给他的东西。

因此,孩子最先需要的是语言教育。

"
事实上,任何一个天才儿童,在未满十岁之前都能自由读写多国语言,能够一本接一本的通读难懂的书籍。

就这样,他们的才智在阅读中得到了不断的提高。

不是强制,而是让孩子对学习感兴趣。

父母对孩子所取得的成绩感到高兴。

为了让父母高兴,孩子努力学习。

因此,如果父母能够很好地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孩子学习起来就不觉得累,而且孩子还能很快记住包括语言在内的任何知识。

确实,这是十分有效的。

但是,今后我们需要考虑的不是光用语言去培养孩子的问题。

或许,在会说话之前,婴儿通过母婴纽带所学到的东西会多于通过语言教育所学到的东西。

母爱培养孩子的人性
关于婴儿在母亲的肚子里接收到什么以及如何接的问题,事实上,现在我们只能想象。

然而,尽管它在学术上没有得到解决,但是无论是通过各种例子,还是从母亲们的实际感受来看,我们都很清楚:婴儿和母亲之间有一条纽带在维系着。

通常,我们人在开始让孩子熟练使用语言时,就开始用语言进行意思的传递。

动物和人的不同在于人拥有语言这种意思传递的手段。

但是,正如人们常说:"眼睛和嘴一样会说话""感觉有杀气,不由得回过头来"。

因此,传递意思并不一定需要语言,不用语言也不能说是低级。

尤其是在培养人品的时候,这种不用语言也能进行意思传递的"纽带",我觉得,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狼少女阿玛拉和卡玛拉的故事被写进了各种出版物之中。

在某种意义,1983年记录在美国俄亥俄州的伊扎贝尔少女的故事,与之形成了比照。

伊扎贝尔的母亲是一个口不能说,耳不能听的聋哑人。

在伊扎贝尔出生后,家人为了让她们母女躲避世人的目光,在一间形同牢房的漆黑房间里,整整对他们进行了六年半的监禁。

伊扎贝尔出生时,是一个没有任何异常的正常婴儿,但是在经过六年半的监禁之后,被人发现时,她却变成狼少女的模样:嘴巴不能说话,对陌生人充满敌意,一副穷凶极恶的样子。

她的行为据说,只相当于出生六个月的婴儿水平。

但是经过梅逊和戴维斯两位大夫的共同教育,这位不幸少女的词汇量逐渐增加,数年之后,她达到了能够进行日常生活的水平。

出生后到六岁半的时间里,没有人跟她说过话,陪伴她的只有黑暗和寂静。

可是,伊扎贝尔却融进人的生活,这是为什么?
这是因为伊扎贝尔和母亲的肌肤之亲十分丰富。

既不能听也不能说的母亲不可能听得见伊扎贝尔的哭声,也不可能对伊扎贝尔说出温柔的话语。

但是,她可以通过搂抱婴儿,和婴儿进行心灵的交流。

正是这种心灵的交流刺激了伊扎贝尔的大脑和心灵,并培养他作为一个人的心灵。

分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