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四专题四亚洲觉醒的先驱德清一中吴霞颖★考纲:辛亥革命,孙中山和三民主义,甘地★考点:孙中山为中国民主共和而斗争的主要史实:创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领导辛亥革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促成国共合作。
感受孙中山百折不挠寻求救国之路的探索精神、开天匹敌的革命勇气和坚持民主共和的坚定立场。
甘地领导印度国民大会党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事迹。
感受甘地为印度民族独立事业而贡献一生的坚定信念和斗争精神。
★阅读内容:“弃医从政图谋救国”、“凤凰新村与‘坚持真理’”、新土耳其的缔造者凯末尔★基础知识:一、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一)创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1、兴中会(1)背景:上书受挫使孙中山抛弃改良幻想,走上了____________的道路。
(2)概况:①时间、地点:1894年,檀香山。
②宗旨:_____________。
③纲领:驱除_________,恢复中华,创立_________________。
(3)评价: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团体;其纲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纲领;兴中会的建立标志着孙中山开始踏上___________道路。
2、中国同盟会(1)背景:________________失败后,孙中山流亡_________。
(2)概况:①成立:1905年8月,孙中山以___________、华兴会为基础,联合_________部分成员,在___________成立。
②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政党。
③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_________,平均_________”即后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大主义。
(3)评价:积极性:三民主义政纲是一个比较完备的_________________纲领;推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使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局限性:同盟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都存在缺陷。
(二)领导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1、武昌起义(1)准备:①在思想上与以_____为首的________展开论战。
②策划、组织和发动了一系列旨在推翻__________、建立____________________的武装起义。
(2)爆发:1911年10月10日(3)影响:清王朝土崩瓦解。
2、成立中华民国(1)时间:1912年1月1日(2)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3)成果:1912年3月,颁布了《___________________》:①特点: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宪法性质的成文法。
②基本精神:按照“____________”原则,建立实行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③意义:体现了中国_____________的利益和愿望,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要求,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之一。
(4)结果:1912年4月1日,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共和制度名存实亡。
3、影响:(1)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_________比较完全意义上的___________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_______________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这是一个伟大创举,也是辛亥革命最伟大的历史功绩。
(三)为捍卫民主共和而斗争1、二次革命(1)原因:袁世凯撕下__________的伪装,屠杀革命党人;1913年派人刺杀了资产阶级革命党人_________。
袁世凯与西方财团签订“______________”合同,用来购买军械,扩大军队,准备镇压革命力量。
(2)时间:1913年7月(3)结果:失败。
2、护国运动(1)原因: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袁世凯出卖国家利益,与日本签订“_______________”。
(2)概况:孙中山等革命派积极参加了这次运动。
(3)结果:袁世凯被迫取消______。
3、第一次护法运动(1)原因:以________为首的_______军阀出卖国家主权,拒绝恢复《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目的:为反对段祺瑞的卖国独裁统治,维护《临时约法》。
(3)概况:孙中山在广州召集____________,成立_________________,担任__________。
(4)结果:因____、______军阀的排挤而失败。
4、第二次护法运动(1)概况:1920年底,孙中山返回广州,重新组织军政府,发动第二次护法运动。
(2)结果:因__________叛乱而失败。
(四)促成国共合作1、条件(1)捍卫___________斗争的屡屡失败,给孙中山带来了极大困惑。
(2)俄国__________的成功,___________-的爆发,使孙中山受到鼓舞和启发。
(3)______________给予孙中山真诚帮助。
(4)孙中山作出了顺应时代潮流的政策改变。
2、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时间:1924年1月(2)地点:广州。
(3)内容:①确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三大政策”。
②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奠定了国共合作的____________基础。
3、北京政变: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直系将领冯玉祥趁机发动北京政变,并电邀孙中山北上主持大计,共商国是。
4、孙中山北上:(1)目的:为了谋求国家的___________。
(2)主张:宣传召集_________和废除________________。
5、孙中山逝世:1925年3月1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五)评价孙中山★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实现了20世纪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巨变,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三位世纪巨人之一。
★孙中山一生的贡献(1)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结束了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为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对袁世凯及其北洋军阀展开了一系列不妥协的斗争。
(3)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同中国共产党合作,开创了国民革命运动的新局面。
★孙中山具有坚持不懈、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以及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孙中山一生致力于中国民主革命,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振兴,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是一位站在时代潮流前列的伟人。
二、圣雄甘地(一)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背景(1)19世纪中叶,印度完全沦为_________的殖民地。
(2)一战结束后,英国制造种族矛盾和采用_________与欺骗相结合的两面策略,印度社会反英情绪迅速增长。
2、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19—1922年)(1)原因:①根本原因:英国的高压政策。
②直接原因:1919年_______________惨案的发生。
(2)内容:不合作范围从政府就职、___________、法院、服役、__________到抵制______。
(3)概况:在甘地及_______领导下,不合作运动发展为全国性的抗英运动;学生从英办学校退学,商人罢市及抵制英货。
(4)结果:1922年,国大党停止了非暴力运动;甘地被捕入狱并完成自传《我体验真理的故事》3、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19—1930年)(1)概况:运动在1930年的“_________________“中达到高潮。
(2)结果:殖民当局释放了甘地,撤销取缔国大党的禁令,允许沿海人民煮盐。
甘地停止不合作运动。
4、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新发展(1)背景:二战期间,英国首相__________为取得印度更多的支持,派使节同甘地等商谈战后_____________问题。
(2)内容:甘地明确提出“_________________”的主张,再次发出_______________的号召。
(3)评价:这是甘地第一次真正提出______________的要求,第一次没有谴责人民使用_____。
◆评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积极性: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促进了人民的团结,为印度独立奠定基础。
局限性:以非暴力限制人民的革命运动,束缚了人民的手脚,反映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在反帝斗争中的动摇性和妥协性。
甘地始终对英国政府抱有幻想。
(二)人生结局甘地晚年还为消除种姓制度、消灭之间的纷争而斗争。
1948年1月30日,甘地被印度教的狂热分子刺杀,时年79岁。
(三)评价甘地:功:①创立以“仁爱”为主旨的非暴力理论,成为世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②组织多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实现印度民族独立,促进印度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平等等作出巨大贡献。
过:①将群众运动限制在非暴力的范围内,限制了运动的发展,本没能使印度获得独立,反映了印度资产阶级在斗争中的软弱与妥协;②反对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崇尚印度传统文明,抛弃先进技术,是历史的倒退。
总体:印度民族解放时期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民族独立运动先驱,无愧“圣雄”、“国父”称号。
★问题思考:1、孙中山为什么会由一个改良主义者转变为一个革命主义者?2、为什么说中国同盟会得成立是中国民主革命运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3、一系列维护民主共和斗争的失败说明了什么问题?4、新旧三民主义有何不同?各有什么意义?5、甘地的经济思想是什么?如何评价?6、怎么正确看待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运动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有何不同?★拓展延伸1、保皇派与革命派的论战:同盟会成立后,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保皇派开了一场关于民主革命大辩论。
这是继戊戌变法以来,中国近代史上又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
1906年4月28日,《民报》作为“第三号号外”单独印行《〈民报〉与〈新民丛报〉辩论之纲领》,正式揭开革命派和保皇派之间大论战的序幕。
革命派和保皇派分别以《民报》和《新民丛报》为主要阵地,外内外20余家报刊先后投入论战,从1905年至1907年,辩论持续了两年之久。
革命派和保皇派辩论的核心是——中国往何处去?内容涉及很广,但实际上主要是围绕孙中山提出和阐发的同盟会纲领进行的,即集中在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王朝的统治,要不要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三个方面的问题上。
在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的问题上,保皇派蓄意抹杀清政府对内残酷镇压、对外投降卖国的客观事实,美化清政府的统治;危言耸听地宣传革命不仅要造成连年战争,血流成河,而且会招惹帝国主义的干涉,导致“灭亡中国”的惨祸。
革命派以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揭露清王朝对内进行严酷的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对外奉行屈膝投降的卖国政策,革命派义正词严地宣布:必须以暴力革命的手段推翻反动卖国的清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