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行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必须改革

现行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必须改革

在政协访谈的电视节目中,数学家杨乐先生讲“科研成果的评价是一个十分专业的事情…”,我们未能聆听讲话的全文,但揣其意是要负责地对待每一项科研成果,这不仅是因为科研成果是研究者的血汗,同时也是国家的财富;对一项科研成果的不负责任的态度,不仅会打击研究者的正义感、创造性、积极性、责任性,而且事实上也是在毁坏原可属于国家的财产,因为对于一项科研成果的不中肯、不恰当的评价,很有可能使研究者丧失信心而使这项成果永远消失掉,也有可能使研究者到国外去谋求出路。

卫虎林:现行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必须进行根本改革
作者:卫虎林
来源:作者赐稿
来源日期:2006-11-28
本站发布时间:2006-11-28 11:18:10
阅读量:476次
分享到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抽屉
Twitter
Facebook
说明:本文所说的科研成果主要是指学术论文,对科研项目和学术著作的评价体系改革,将另文论述。

一、目前国内对科研成果是如何评价的
总体上看,我国目前对各类科研成果的评价标准可分为管理性标准和学术性标准。

管理性标准基本上是各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自行制定的。

据了解,绝大多数高校对学术论文的评价是根据论文发表的期刊的级别来进行的。

比如,绝大多数高校根据期刊级别高低,依次把论文分为国际级、国家级和省级。

目前一般把SCI、EI、ISTP、SSCI、A&HCI等五大检索收录的论文成为国际级论文(有些单位只认可前三大检索,在SCI检索的论文中只承认1区、2区的文章)。

国家级论文的鉴定,大多数高校依据的标准是“由国家级学会主办的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部分高校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自行筛选。

省级论文的鉴定,多数高校是根据国内比较权威的核心期刊来认定的。

自然科学一般以中国科学院文献研究中心推出的中国科学引文索引(CSCD)来评价;人文社科依据南京大学推出的中文人文社科索引(CSSCI)或北京大学推出的《中文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来进行。

尽管很多高校在具体的论文级别的规定方面千差万别,但大体上都是以上述标准为主来进行的。

二、人为地强调论文级别扼杀了科技工作者的创新能力
由于高校申报博士点、硕士点、学科评审以及教师晋升职称、年度考核等,学校依据不同职称的教师制定了不同的考核标准,所以,教师在研究之前,首先考虑的不是这个问题有无研究价值,而是我搞了这个研究、写出东西后能发到什么级别的杂志上,加之众多高校制定了相应的奖励政策,所以,我国的科研成果更多地表现为数量型而非质量型。

据有关资料报道,我国SCI论文数量增长明显,大概不到5年就翻了1倍,论文数达到5万篇。

如此庞大的学术论文数量却未能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重视。

据统计,我国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的数量已居世界第五,但1994年至2004年十年间每篇文章的平均索引率却排在第120位之后。

全国政协常委张涛说:“由于科研活动远离经济与社会实际以及立项和评估中的问题,出现了大量的科技泡沫,导致我国在国际科技总体实力竞争中长期处于弱势。

”他指出,每年国家统计的数万项科研“成果”中,百分之九十以上无实际价值,形成了大量的“科技泡沫”。

(/c/2006-09-07/063710943067.shtml)
三、改革科研成果评价体系的探索与尝试
2005年12月30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今后15年,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时隔不久,在2006年1月9日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再次强调指出,“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

” 2006年3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把自主创新纳入了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

根据国家关于自主创新战略的总体要求,目前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改革可尝试进行一下探索:
1、在教育部和省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各高校进行的申报博士点、硕士点、学科评审、高校评估等各类评审中,取消对科研成果的硬性规定指标。

2、在各类职称晋升中,取消对拟晋升人员科研成果的级别规定,代之以如下办法:每位拟晋升人员提供能代表本人水平的学术论文一篇(可以是公开发表的,也可以是没有发表的),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对论文水平进行匿名评审,决定能否晋升职称。

3、变目前的管理型标准为改革后的学术型标准。

各高校不再规定论文级别,对论文的水平鉴定,通过专家匿名评审和论文的引证频次来确定论文水平的高低。

相关背景资料:国际五大检索期刊及影响因子介绍
SCI: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美国科技信息研究所
(ISI--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挑选了3300 种核心期刊,为其编制索引并收入 SCI。

SCI 所涵盖的学科超过 100个,主要涉及以下领域:农业、生物及环境科学;工程技术及应用科学;医学与生命科学;物理学及化学;行为科学。

所收资料每年以60万条新记录及 900 万条以上引文参照的速度增长。

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收录全球1400 种主要的社会科学期刊论文,共涉及 50 种学科领域,具体包括社会科学及行为科学、人类学、考古学、商业、财政、经济、教育、地理历史、图书馆学与情报学、法律、语言、政治、行销、统计、都市发展等。

每年平增加12.5 万条记录,它除了能检索文章被引用的情况外,同时还可以揭示原文中所有的参考文献,并据此获得一批相关文献。

EI:工程索引(Engineering Index):是工程技术领域的综合性检索工具,由美国工程信息中心编辑出版,它囊括世界范围内工程的各个分支学科,如:土木工程、能源、环境、地理和生物工程;电气、电子和控制工程;化学、矿业、金属和燃料工程;机械、自动化、核能和航空工程;计算机、人工智能和工业机器人。

A&HCI:艺术与人文科学索引( 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完整地收录了艺术与人文科学25个学科的1100多种期刊,还包括ISI各个数据库中有关艺术与人文科学方面的其它7000种期刊中的内容,其内容涉及各个艺术领域,如视觉、音乐、表演、文学、工艺、历史、宗教等等,还有人文科学的各个方面,其主题范围包括考古、建筑、艺术、亚洲研究、古典著作、舞蹈、电影、历史、人文、语言学、文学、音乐、哲学、诗歌、广播、宗教、电视和戏剧等。

每年增加10万条新记录。

ISTP:国际会议录索引(Index to Scientific & Technical Proceedings):是由ISI 公司出版的重要数据库之一,它专门收录世界各种重要的自然科学及技术方面的会议,包括一般性会议、座谈会、研究会、讨论会、发表会等的会议文献,所收会议达1100多种,涉及学科基本与SCI相同。

期刊的影响因子: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常常用来作为衡量期刊质量的指标之一,其计算方法为:每年某一期刊在过去两年中所发表的论文被引证总次数,除以过去两年期刊所发表的论文总数。

它是表示期刊中每篇文献的平均被引证程度。

影响因子越高,表明该期
刊被引证的程度越高,其学术影响力和作用也越大。

近几年国际期刊影响因子平均值为1.365,最高的期刊是“Clin Res”,为48.941。

相关链接:
卫虎林:90%毫无价值的科研成果意味着什么?
/NewsInfo.asp?NewsID=95254
卫虎林:高校职称评审制度改革的深层思考
/NewsInfo.asp?NewsID=9297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