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索
摘要:初三化学课堂教学在新课标的提出下,迎来了新的春天。
对此,笔者紧跟时代步伐,将新课标作为自己教学的新起点和思想宗旨,旨在提高初三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利用化学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初三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现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离不开化学,人类的健康离不开化学,资源的节约离不开化学,环境的保护离不开化学,化学为解决社会和国家的重大问题提供了可能的途径。
化学不仅在宏观的世界里占据一席之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一定的指导性意义。
学习化学的意义至关重要。
新课程的实施,如同一股春风滋润着中华大地的各个角落,让中国教育的发展成为了可能。
不久的将来,中国教育将彻底打破古八股几百年来对教育思想的统治,化学教育也将为此而充满活力。
新的化学课程标准是倡导以科学探究为课改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这无疑是对传统化学教学本质的颠覆。
借着这股改革大潮,化学教师纷纷进行了改革性探索和示范。
但是,不得不承认,改革的热度、强度和改革的实质性效果,并不成正比。
那么,教师应该怎样真正地提高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让自己的努力不付之东流呢?
一、教师应该认真研读新教材,为教学改革确立一个明确的思想方向
新教材用先进的化学科学知识充实了化学教材,加强了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内容紧跟时代步伐,处处散发着现代化的气息。
如环境、能源、材料、生命等的融合与渗透,将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重新确定为“科学探究”,将以人为本作为教学的基本理念,将化学知识的学习与科学探究过程紧密结合、融为一体,加强了科学与人类生活的渗透与融合,强化了实验的探究性,突出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
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联系生活的能力。
“在教学中渗透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责任感等化学精神,”这是教师教学改革的总的精神和宗旨。
二、教师要设计更为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导教师教学的风向标和平衡器。
教学目标可以分为宏观目标和微观目标,宏观目标即整个学科的大致方向,而微观目标就是课堂教学目标。
而随着新课改的提出,微观目标又可以分为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
比如在教学“自然界的水”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认识水的组成,了解吸附、沉淀、过滤、蒸馏等净水方法及过滤、蒸发基本操作,理解分子、原子、单质、化合物的概念,会区分典型的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知道物质的微粒性,还要让学生了解水资源的重要意义,珍惜水资源,防止水污染。
而这才是教师教学的终极目标,学生一旦养成了节约用水的习惯,不仅是其自身高素质的体现,更是国家和社会的骄傲和福气。
三、教师要利用多种途径创设化学教学情境
知识是一定的文化、活动、社会、背景等的综合产物,具有一定的情境性,而且知识和情境是相辅相成的,知识的产生离不开形象的情境,情境的性质决定了知识的性质,而知识的性质在某种程度上也反作用于情境,新的教学理念决定了学习的目的既要是学到系统性的知识,也应该是将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
学生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才能更为有效地获取知识,理解知识。
新课标非常强调情境对知识的促进作用。
进行情境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化学课堂的趣味性,使化学一改以往生涩、枯燥的特点,具体做法有如下几点。
1.运用化学实验,创设真实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和实验相辅相成。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设置情境的有效途径,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探索精神和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七章第二节“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教学中,教师可让在课前准备一个小玻璃水杯、一个汤匙和适量蔗糖,在自己动手实验之前,先让学生亲自动手砌一杯糖水,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一杯水中能否无限地溶解蔗糖。
当学生发现杯底有沉淀出现时,教师就可以因势利导引出“饱和溶液”的定义。
定义首先要学生自己试着解释:多数学生认为,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在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当让他们和课本的标准含义进行比较时,就发现自己忽略了饱和溶液形成的两个条件: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开动了
脑筋,又锻炼了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而且也认识到了化学教科书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阅读教科书的意识,也培养了学生化学学习的严谨性,可谓是一举多得。
2.联系生活实际,创设趣味情境
生活中处处是化学,这样我们就可以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将生活情景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学习化学入门阶段,就认识到化学学科的实用性,就明确化学学习的重要性,深刻体会学习化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提高学习动力。
另外,加强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不但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开阔学生视野,还能使化学知识更加生动有趣,利于学生掌握。
总之,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构建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化学学习变成一种生活的必需,使化学变成一门容易亲近的学科,消除学生对化学的恐惧和偏见。
3.利用化学故事,创设生动情境
故事具有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等特点,是各个年龄阶段都能普遍接受的艺术形式,教师在课堂中可以充分挖掘化学学科的故事性,利用故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进而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因此,用化学故事创设情境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例如在“初三化学燃烧和缓慢氧化”的教学中,学生学习了燃烧的条件后,教师可引入英国战舰“欧罗巴”号失火事件,学生会被教师幽默丰富的语言所吸引,又会被惊心动魄跌宕起伏的事件所震撼,又为意想不到的事件所叹息扼腕,最重要的是,在故
事的引导后,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氧化“水滴石穿”的效果,让学生树立生活化学化的意识,运用有效的化学知识,将生活中的一些未解之谜用化学的知识科学地解释出来,破除迷信论和命运观,使学生成为21世纪的新人才。
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将化学课堂作为改革基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学的根本出发点,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为己任,以提高化学课堂效率和化学成绩为动力,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发挥坚韧不拔的教学精神,就一定能够将化学课程改革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