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少年校园暴力现状调查分析

青少年校园暴力现状调查分析

青少年校园暴力现状调查分析
关键词:青少年校园暴力 身体暴力 心理暴力
摘要:通过调查了解青少年校园暴力的现状、特点以及身体暴力与心理暴力的相关性,探讨校园暴力件发生的影响因素。

校园暴力是指在校园内部及其周边发生的针对青少年学生实施的生理、财产和心理的侵害行为,包括身体暴力和心理暴力两个层面。

身体暴力指施暴者以自己的身体或工具作为媒介实施的伤害他人身体的行为;心理暴力指通过非身体的接触以言语、人际关系的控制为媒介实施的伤害他人心理的行为。

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频发,已成为一个全球化的社会问题,对家庭和谐、校园安全、社会安定产生了重大影响。

1研究目的
调查了解青少年校园暴力的现状,分析其特点,关注身体暴力与心理暴力的相关性。

为构建青少年校园暴力防控体系提供依据和参考。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平凉市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500人,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95份,剔除无效问卷37份,有效问卷458份,有效率91.6%。

2.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的问卷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自编的,包括2 7个问题,分为基本情况(年龄、性别、学校和家庭概况)生活经历调查(身体暴力、心理暴力),身体暴力包括攻击、欺负、自杀、财产侵犯、性侵犯五个维度,共14道题,心理暴力包括言语攻击、人际攻击、压力营造和网络暴力四个维度,共13道。

问卷采用4级计分制,1-4分分别代表从没有、有时、经常、总是,得分越高说明该行为发生的频次越高。

3数据处理
将问卷所得数据输入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

4结果
4.1身体暴力现状。

分别对身体暴力的五个维度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如图表1所示。

表1身体暴力及各维度得分情况
题数 n Min Max M±SD 攻击 5 458 5 20 9.0267±2.73419 欺负 2 458 2 8 3.4600±1.39332 自杀 3 458 3 12 4.1892±1.88929 财产侵犯 2 458 2 8 3.0733±1.41941 性侵犯 2 458 2 8 3.3333±1.40787 身体暴力 14 458 15 56 23.1394±6.81878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身体暴力的五个维度中,得分最高的是攻击9.02767,得分最低的是财产侵犯 3.0733。

但自杀和欺负的得分也应该引起关注,分别为4.1892和3.4600。

4.2心理暴力现状。

分别对心理暴力的四个维度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可以看出,在心理暴力的四个维度中,得分最高的是言语暴力7.8017,
得分最低的是人际攻击 2.9804。

压力营造和网络暴力的得分分别为 4.5359和3.9978。

表2心理暴力及各维度得分情况
题数 n Min Max M±SD
言语暴力 5 458 5 40 7.8017±5.25651 人际攻击 2 458 2 8 2.9804±1.17174 压力营造 3 458 3 12 4.5359±1.71696 网络暴力 3 458 3 12 3.9978±1.7713
心理暴力 13 458 13 58 19.3159±8.64072
4.3身体暴力与心理暴力相关性分析。

由表3得知相关系数为0.754,表明身体暴力与心理暴力的发生密切相关,身体暴力行为的发生有可能导致心理暴力行为发生,发生心理暴力行为的也有可能发生身体暴力。

表5身体暴力与心理暴力相关表
类型 身体暴力 心理暴力 身体暴力 Pearson 1 .754**
显著性 .000
n 458 458 心理暴力 Pearson .754** 1
显著性 .000
n 458 458 注:**在0.01的水平(双侧)显著相关
5讨论
5.1攻击是身体暴力的常见形式。

这是因为青少年学生情绪控制能力弱,容易冲动,往往一言不和即大打出手。

另外自杀倾向较为严重,它在身体暴力各维度得分中位于第二,这是因为现在的青少年学生独生子女多或多由祖父母带大,长辈对其较为溺爱,事事满足,受到的挫折少,心理承受能力弱,情绪压抑后不能采取正确方式宣泄,常采取自戕或自杀的极端手段。

5.2言语攻击是心理暴力的主要表现形式。

不少学生认为对别人身体的伤害,要负法律责任,而语言的辱骂、威胁、嘲笑,则不但可以发泄心中的怒气愤恨,而且无需承担法律责任。

另外有些家长自身素质不高,常常与他人发生语言冲突或用语言发泄心中不满,这些都使学生耳濡目染学会用辱骂、威胁等方式攻击周围的人。

5.3网络暴力是一种新型的心理暴力形式。

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在网络上采取诋毁、谩骂、蔑视、侮辱、造谣等形式对他人的人格和精神造成伤害的行为愈来愈多,因为其具有公开性、随意性、传播性和隐蔽性而受到青少年的效仿,其发生率逐渐增高。

5.4身体暴力与心理暴力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心理是行为的支配,一般暴力行为的发生都有一个“压抑—暴发”的过程,身体暴力往往由于某种情绪的支配发生;遭受暴力行为的学生,受伤的不仅是身体,还有心理,容易产生自卑、胆怯、孤僻,形成攻击性人格。

6校园暴力发生原因
6.1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影响。

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身体开始快速发育,身高体重增加,激素分泌水平增强,外形趋向成人化,精力旺盛,对外界的攻击性增强,发育不完善的神经系统使得他们易兴奋、冲动、情绪化,一旦在学习、生活上遇到问题纠纷,容易情绪失控,采取过激行为,导致暴力事件发生。

随着生理的变化,青少年在心理上也会出现一系列变化,叛逆、嫉妒、过度膨胀的自尊以及对生命的漠视,使他们在认识世界时与别人产生分歧,无法正确的处理与他人的纠纷。

为了维护自我尊严,他们往往采取与对方对立的态度言行,斗气、敌对、甚至暴力斗殴。

6.2家庭的影响。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主要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有重要影响。

家长的不良言行会给孩子树立了一个负面学习的“榜样”,使孩子误以为人与人之间的纠纷用暴力方式处理没什么不对;不完善的家庭结构又会使孩子生长在一个缺少关爱的家庭,容易自卑、孤僻、冷漠,对外界缺乏信赖感和安全感,形成“攻击性人格”,产生暴力行为[1]。

6.3学校的影响。

现行的教育评价体制使得学校偏重于对学业成绩,忽视了对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

这些教育内容的缺失使得学生不能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中肯客观的评价外界事物,采取合理的方式处理与他人的矛盾纠纷,从而采取自认为有效的攻击性行为。

现阶段学校大多采用强制性方式进行管理,以正面严厉的惩戒为主,在某些学校中体罚的依然存在,缺乏人性化科学化的管理方式,使学生产生了不满情绪,导致他们与学校、与老师、与学生干部之间的对立,一旦有突发因素激化,很容易出现暴力事件。

在暴力事件的处理上,学校大多采用批评、写检查、警告、家长道歉赔偿、性质恶劣者开除等惩戒性处理方式,对事前预防以及施暴者的教育转化工作不够重视,致使许多施暴者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为学校是和自己过不去,故意刁难自己,于是自暴自弃,暴力倾向愈加严重甚至滑向犯罪的深渊。

在教育方式上,有些老师坚持“严师出高徒”,对学生“严打高压”,好下命令、下禁令,学生只能服从,稍有辩驳就是对自己权威的挑战[2],受老师的言传身教,学生在与他人相处中也会态度生硬、顽固主观,常因小事与他人发生冲突;有些老师自诩是“人性化”教育,对学生放任自流,学生的错误不能及时纠正,其他学生随之效仿。

6.4社会的影响。

人文精神的缺失。

人文精神是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是对人的生命、价值、尊严的尊重与维护,人文精神的缺失导致人们价值观扭曲,重利重权功利性价值观盛行,社会道德的失范,思想领域的混乱,以权谋私、不正当手段得利诸多社会弊端显现。

这些思想误区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人生观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使得青少年贪婪、冷漠、浅薄、急功近利、良知泯灭。

不良文化的泛滥。

青少年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外界新生事物极易引起他们的关注,但另一方鉴别力、控制力较弱,容易受含有“刺激性”“娱乐性”“神秘性”的宣传暴力、凶杀、赌博、色情等不良文化的影响,他们常常模仿网游、影视剧、小说,进行角色带入重演情节;有些青少年为了满足自己消费不良文化的欲望,偷盗、抢劫、敲诈他人财物,触犯法律,成为不良文化的直接受害者。

青少年法治法规的不健全。

近年来青少年校园暴力事件有增无减,影响恶劣,
但在立法惩罚犯罪和立法保护受害者方面相对滞后,现有的法律法规《宪法》、《民法通则》《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中,主要针对已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进行处理,没有起到前期预防作用[3]。

另外普法宣传力度不够,许多青少年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识,分不清违法与犯罪,致使他们总抱着一种侥幸心理“或许不犯法、不要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