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概论》考查复习范围一、论述题:1、什么是世界经济中心,世界经济中心变迁的动因是什么?从世界经济中心三次变迁的过程中,分析21世纪世界经济中心发生第四次变迁的趋势和可能?2、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那些机遇和挑战?发展中国家如何抓住机遇和应对挑战?3、如何理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主权的让渡?这种让渡是否意味着国家主权的削弱和主权国家逐步消失,为什么?4、如何理解科技革命导致的产业结构“软化”?这种软化对于产业结构的变化带来哪些影响?“软化”是否意味着石油、钢铁、电力等硬性生产要素在经济发展中作用会日益降低?为什么?5、什么是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
根据信息时代的特点说明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必要和意义?6、什么是“两型社会”?建立两型社会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是什么?7、进入21世纪特别是经过金融危机以后,美欧日发达国家为什么会由过去提倡自由贸易政策转而采取贸易保护主义?8、什么是新贸易保护主义,和传统的贸易保护相比,新贸易保护主义有哪些新特点?9、什么是跨国公司,西方学者对于跨国公司提出了哪些理论解释?试对这些理论的要点进行表述?10、在跨国公司的海外扩张中,为什么更倾向于采取跨国并购的方式,这种方式和其他方式比较有哪些优点?11、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面临哪些风险和挑战?12、什么是金融创新,金融创新的三种主要形式是什么?13金融创新和金融自由化的关系是什么?14、什么是货币局制度?采取货币局制度的汇率安排有哪些条件?15、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存在哪些重要的全球和区域性的经济协调组织,国际经济协调对于经济全球化进程有哪些重要作用?16、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二、案例分析:案例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卡恩2011年11月5日宣布,IMF执行董事会当天通过了份额改革方案。
份额改革完成后,中国的份额将从目前的3.72%升至6.39%,投票权也将从目前的3.65%升至6.07%,超越德国、法国和英国,位列美国和日本之后,得到在这一国际组织中的更大话语权。
卡恩在当天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说,IMF此轮份额改革完成后,将向新兴经济体转移超过6%的份额,从而更好地体现该组织的合法性和有效性,美国、日本、“金砖四国”(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和4个欧洲国家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将成为进入IMF份额前十位之列的经济体。
问题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高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在该组织的份额和投票权,说明国际经济格局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问题2:中国、印度等新型经济体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投票权和份额的提高,对国际未来国际货币体系体系的形成会发生什么影响?案例2:北京时间10月5日下午5点45分,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英国曼彻斯特大学2位科学家安德烈·盖姆(Andre Geim)和康斯坦丁·诺沃肖罗夫(Konstantin Novoselov)因在二维空间材料石墨烯(graphene)方面的开创性实验而获奖。
作为由碳组成的一种结构,石墨烯是一种全新的材料——不单单是其厚度达到前所未有的小,而且其强度也是非常高。
同时,它也具有和铜一样的良好导电性,在导热方面,更是超越了目前已知的其他所有材料。
石墨烯近乎完全透明,但其原子排列之紧密,却连具有最小气体分子结构的氦都无法穿透它。
碳——地球生命的基本组成元素——再次让世人吃惊。
石墨烯的出现使得量子物理学研究实验发生了新的转折。
同时,包括新材料的发明、新型电子器件的制造在内的许多实际应用也变得可行。
人们预测,石墨烯制成的晶体管将大大超越现今的硅晶体管,从而有助生产出更高性能的计算机。
不仅如此,由于几乎透明的特性以及良好的传导性,石墨烯还可望用于透明触摸屏、导光板、甚至是太阳能电池的制造。
当混入塑料,石墨烯能将它们转变成电导体,且增强抗热和机械性能。
这种弹性可用于制造新型超强材料,质薄而轻,且具有弹性。
将来,人造卫星、飞机及汽车都可用这种新型合成材料制造。
问题1:石墨烯的发现和发明给信息技术和新材料技术带来了哪些革命性的影响:问题2:通过该案例说明新科技革命对经济增长和生产力进步的巨大作用。
案例3:在美国市场,中国出口玩具“芭比娃娃”的零售价为9.99美元,她在美国海关的进口价仅为2美元,两者相差的8美元作为“智力附加值”被美方拿走。
在剩下的2美元中,1美元是运输和管理费,65美分支付原材料进口的成本,中方只得到区区35美分的加工费。
由此可见,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链条中处于明显的劣势和低端,而发达国家则成为最大的赢家。
这样的例子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贸易中并不鲜见。
国际分工的收益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配是严重不对称的。
发达国家拥有先进的技术、充足的资金和高素质的技术管理人员;而发展中国家只有大量闲置的低素质、低技能的劳动力。
发展中国家能够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发达国家都能够从事。
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投资是为了扩大市场以获得更多的利润,但这不意味着发达国家不能够在国内生产。
发达国家完全可以不与某个发展中国家交易,但发展中国家要实现本国经济发展却不能不与发达国家交往。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他们与发达国家虽然都可能从全球化的产业链条中获得收益,但是它们获得的收益数量却是大不相同。
国际分工收益的绝大部分由发达国家获得,发展中国家只能获得其中的一小部分。
为了这一小部分收益,发展中国家还会进行激烈的争夺。
他们竞相开出各种优惠条件,如税收优惠,允诺最大限度地开放国内市场,承诺遵守发达国家制定的严厉的经济规则,甚至做出政治上的让步。
然而,发达国家的资金不可能流向每一个发展中国家,它们总是流向那些能够给他们带来最大收益且风险最小的国家。
结果是有的国家开放了市场,却没有资金和技术流入。
也就是说,虽然他们尽力参与到全球化进程中,但并不能够在全球分工链条中获得一席之地。
随着信息和通讯技术的迅猛进步,不同国家或经济体之间,在获得接入信息和通讯技术的机会与利用因特网进行各种业务活动方面,出现了明显的“数字鸿沟”。
这类现象一旦被固定化和普遍化,那么,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就有可能永远地被锁定在国际分工链条的末端,进而掉入“国际分工陷阱”。
在这种情况下,发展中国家面临两难抉择。
一方面,加入到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中,被迫或自愿地接受发达国家制定的于己不利的规则,必将不可避免地付出惨痛的代价。
另一方面,如果拒绝接受现行的国际经济规则似乎没有其他出路。
即使闭门造车成为可能,其结果往往也是事倍功半。
问题1: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发达国家是如何为发展中国家制造“国际分工陷阱”的?问题2:发展中国家如何利用国际分工,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利益?案例4: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同时,近几年来,国际社会有一个现象十分引人注目:反对经济全球化的群众性示威浪潮一浪高过一浪。
在西方国家,凡举办国际会议的地方,总有一批存心闹事的反全球化斗士,他们簇拥在任何一个世界大会的会议厅前,用身体筑成人墙打起示威的标语,在大厦外喷漆、涂鸦。
这些人并非散兵游勇,他们来自一些有组织的大小团体,以示威游行的方式向国际组织施压,甚至不惜以流血和暴力来唤起全世界对反全球化运动的关注。
1999年11月,世界贸易组织在美国西雅图举行部长会议,约10万名示威者爆发骚乱。
经历此次暴乱冲击,西雅图已成为惊弓之鸟,不但拒绝主办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还放弃了申办2012年奥运会;2001年5月,英国伦敦市中心金融区1万多人集会,打出“我要全球生态保护,不要全球自由经济”、“全球化,当心点,我们不会放过你!”等巨幅标语。
示威者认为,大国推动的全球化政策造成大量失业、贫富悬殊和生态破坏,摧毁了大多数人的生活、幸福和希望。
在抗议过程中,警方与反全球化示威群众发生混战,有50人受伤,多家店铺被洗劫,其经济损失超过1亿美元;2001年7月,八国首脑会议在意大利热那亚召开。
在大会开幕的前一天,有近10万名抗议者从世界各地云集该地,与近2万名会议治安警察形成两军对垒之势。
会议召开当天,抗议者向警察投掷燃烧弹,一个青年被警察当场开枪打死,另有200多人受伤。
一些银行、商店、邮局被砸,一些汽车被烧。
八国会议落幕之后,意大利花费1.2亿美元修缮被破坏的城市设施。
在2003年9月世界贸易组织第五次部长级会议召开之际,又遭到了来自世界各地反全球化斗士的示威抗议,其中一位韩国农民甚至自焚身亡。
问题1:经济全球化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给世界经济以及各类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哪些负面影响?问题2:在推进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如何尽量防止和减轻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案例5:福特汽车公司的汽车底盘和车身在法国生产,发动机在英国生产,轮胎和汽车用玻璃在荷兰生产,车锁、方向盘、油箱及前轮在德国生产,输油管在挪威生产,传动皮带在丹麦生产,散热器和供暖系统在奥地利生产,车轴和挡风玻璃在日本生产,迈速表在瑞士生产,一般汽车用玻璃和汽缸在意大利生产,空气滤清器、电池和后视镜在西班牙生产,汽车音响系统在加拿大生产,美国自己只生产后轮和雨刷,最后在英国的哈利伍德组装。
这种高度的企业内分工和国际分工紧密结合起来,使国际分工成为企业内分工的附属,企业生产本身实现国际化。
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打破了生产体系的国家界限,把各个部分重构在一个全球生产体系之中。
在跨国公司迅猛发展的今日,产品的民族品牌正在为公司品牌所取代,纯粹的“国货”已所剩无几,产品凝聚着众多产地的技术成分,以至于人们无法辨认每个国家的具体贡献,也无法区分商品劳动者的国籍。
正如美国杜邦公司董事长埃德加·伍拉德所说:“现在最终产品是哪个国家,这一问题已无实际意义,真正有竞争能力的产品无一不是世界性的产品。
”问题1、美国福特公司是如何通过国际分工实现生产国际化的?问题2、通过该案例说明,跨国公司的海外投资,给国际分工的深化带来了哪些方面影响?问题3:通过本案例说明跨国公司在推进世界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案例6:美国次贷危机(subprime crisis)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
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
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
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
2007年8月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
次贷危机目前已经成为国际上的一个热点问题。
次级抵押贷款是一个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
与传统意义上的标准抵押贷款的区别在于,次级抵押贷款对贷款者信用记录和还款能力要求不高,贷款利率相应地比一般抵押贷款高很多。
那些因信用记录不好或偿还能力较弱而被银行拒绝提供优质抵押贷款的人,会申请次级抵押贷款购买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