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范本]主题班会设计与实施

[范本]主题班会设计与实施

主题班会设计与实施一.主题班会展示:永红小学陈秋怡《小肩膀大责任》(全国主题班会大赛参赛课)二、专题培训:(一)培训意义:主题班会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是班主任的重要基本功。

此项工作我们一直在做,也取得了成绩,但还存在问题。

(常规班会低效,班主任不会上)为了进一步提高认识,更新观念,纠正错误,了解新时期下主题班会的新要求,特安排本次活动。

今年班主任校本培训内容之一统一定为:主题班会研究。

(或者是两年)要求:、根据学校实际组织学习、研讨、集体备课、赛课等活动.。

2、组织校级观摩活动。

(一年内完成)活动时上报尽量参加,并将活动简讯、班会教案、图片上交,电子稿发邮箱中。

3、加强常规班会检查督导。

([]根据各校课程表下校听课)提前两周布置主题,提前一周备课。

领导每月检查班会教案。

重新编制班会教案。

4、推出优质课组织区级观摩活动,同时也为参加全国第四届主题班会大赛做准备。

为了支持大家做好校本培训工作,结合课例谈谈当前要求。

(二)要求第三届全国中小学主题班(团、队)会课大赛XX年11月11日、12日。

在北京海淀外国语学校召开第三届全国中小学主题班(团、队)会课大赛。

举办单位: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德育研究分会全国班主任学术委员会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德育处处长于长学参加会议并做重要讲话。

(图)分高中、初中、小学三个赛场各展示12节课,共36节。

参赛者来自全国各地,专家进行了集中点评。

央视教育台XX年推出了春节特别节目《我们的故事——走进8节主题班会》五年:2节六年:3节七年:1节八年:1节高二:1节。

虽然也不是尽善尽美,个别有形式化的东西。

但总的来讲课堂很真实,和以往电视看到的班会截然不同;有效果,体现新时期德育要求,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链接到进修网博客天地德育教研。

根据以上活动,感到班会设计实施时要注意以下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常规班会:课堂完全交给学生,教师批作业。

某些班会,完全交给学生,一个表演接着一个,教师最后说几句总结。

(初高中还有这样的现象)教师引导、点拨、提升。

和上学科课一样。

坚决杜绝表演。

事先不要过多设置,把课堂还给学生,不要把教师的语言给学生,要让学生谈出自己的想法。

追求真实的课堂。

北京教科院迟希新教授说:完全学生主持是一种误区,评价班会时看教师在班会上做了什么。

教师要引领:细节之处的引领。

教师机警的引导不够。

听课中发现问题很多。

《消除烦恼》:山东来北京的一个孩子讲述自己的烦恼交不到真正的朋友。

北京是一个不能轻易信任别人的地方。

妈妈说:“来北京是为了生存,而不是生活”。

五年级说出这样的很惊讶,很难过。

教师似乎没听见……原因一:心理素质不好。

二是不会解决。

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班主任要加强学习,提升评析、点拨、引领能力。

学生主体:教师不可说得过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谁主持更好?(参会人员提出异议)谁主持只是一种形式,不重要,重要的师生互动起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2、主题的确定:(1)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有感而发。

(生活化德育)例:爱国主义教育。

热爱祖国的教育从何入手?(以前小学课堂高喊: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学生根本不懂。

)爱国主义教育发展的序列从爱父母、爱亲人、爱教师、爱同学到爱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解放军到爱整个中华民族。

从爱班级、爱学校、爱家乡到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乃至整个祖国的历史和社会主义。

从爱学习、爱科学、爱劳动到爱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从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党到爱祖国的共产主义前程。

真正的德育,往往不是从“忘我”开始,而是从“我”自己以及“我”身边的小事开始。

例:读书目标:很多孩子认真学习,希望能考上好大学,挣了钱孝敬父母比教师“灌输学习是为了报效祖国”要有实效。

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课程:“美国人一闭上眼睛,就在想自己的祖先”美国爱国主义教育方法——潜移默化美国小学不开设与我国对应的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他们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参观、访问、了解重大历史事件来进行,不讲很多道理,却直观、形象地从小培养孩子的民族自豪感美国爱国主义教育途径——广泛接触自然和社会前苏联的爱国主义教育苏霍姆林斯基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经典(生活化教育)——爱你的妈妈高中组评委李德善说:内容要升华:感恩父母:父母疼我们,我们就疼父母。

要升华成中华美德,这是一种责任感。

(2)主题要化大为小,由虚入实。

从大事着眼,从小事入手。

每学期贯彻《守则》、《规范》。

能每学期都是背吗?杜威有一个著名的论断:直接的道德教学只能帮助学生形成“关于道德的观念”,不能形成“道德观念”20世纪20年代,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进行一项德育调查:对11000名儿童进行有关诚实、义务、利他主义和自制等方面的实验性测试,结果表明,儿童掌握的道德规范和美德概念与他的实际行动无关,过多的教授、说教有关诚实、利他等概念不仅无益反而可能有害,应当把德育渗透到学习全部课程和一切活动中,经常一贯地提供形成品德的机会。

主题分解,确定小主题。

通过多种渠道每学期解决一个或两个问题。

安全主题班会有所侧重。

《学会尊重人》主题过大(3)遵循成长规律,从学生的潜在需要出发全国德育委员会理事长董柏林:班主任应具有关注学生发展需求的基本功。

(研究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透过需求研究方法)人际关系教育:对中小学生而言,是否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他们校园生活能否快乐幸福的关键,更是关系着他们能否健康成长的大事。

不善人际交往很难享受快乐,自我封闭,产生心理疾患。

青春期教育:世界卫生组织青春期定为十——二十岁。

我国十一、二岁至十七、八岁人生发展的特殊时期、关键时期、危险期。

理想信念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世界的德育取向:20世纪80年代以来,面对世界范围内日益突出的信仰危机、价值观念危机、社会危机等问题,人们开始反思市场取向带来的道德倒退,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尤其是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

“为了明日的世界,教育今日的青少年儿童”的呼声强烈。

爱情观念教育初三高中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爱情的念头一旦在年轻人的思想和感情上撩拨和引起不安,教育者就应当给他们讲爱情是什么。

这种讲解将会在年轻人的心灵中培养出高尚的思想和情感,首先是培养出能够给人以巨大幸福的对美的责任感。

”他指出:“教育工作在这一方面的主要缺点是,在青少年形成精神面貌时期,爱情教育问题没有完全列入德育之内。

反思我们以前的德育工作,一直视爱情为“洪水猛兽”,要么绝口不提,要么大家鞑伐。

这样做的后果学生不能正确认识“爱情”这朵人类情感花园中最迷人的奇葩,结果产生种种偏差。

有的学生会觉得这种男女之间的情感“见不得人”,只好在不寻求任何指导和帮助的情况下,开始危险的摸索,也有的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老师、家长不让做。

“我”非要尝试一下。

由此酿成了许许多多的闹剧、悲剧甚至惨剧。

苏霍姆林斯基:我坚定不移的是,高尚的爱情种子需要在年轻人产生性欲之前好久的时候,即在他们的童年、少年时期播在他们的心田里。

李镇西:教育应该走在学生情感发展的前面。

(班主任应让学生明确学生爱情的别名是成长;爱情的个性是等待;爱情的阳光是自尊;爱情的土壤是责任。

)生命教育:震惊全国的药家鑫杀人案。

XX年3月23日开庭。

XX年10月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开车撞伤人后又8刀致对方死亡一案。

犯罪心理学专家称:导致杀人的原因是他成长道路上生命教育的缺失。

(只重视成绩的结果,教育工作者应该警醒和反思的。

)生命教育三个系列:认识生命,自我接纳,理解生命价值与责任。

系列二:珍惜生命,克服自卑,建立自信。

系列三:珍爱、尊重他人的生命。

3、目标的制定(1)小而具体,具有可操作性。

《小肩膀大责任》:不泛谈责任,针对角色谈责任。

《温馨十分钟》:上海高三针对拖堂现象展开讨论:心理预期超限效应学校推出三段式铃声:15秒钟预警(提醒)20秒钟缓冲25秒钟正式下课铃声。

环保主题:迟希新说:“这节课你能上完吗?”考虑一节课的承载量。

面面俱到就会面面不到,目标应分解开,不要勉为其难。

形成系列,分解成2——3次班会完成。

要注意承载力与系列化的关系。

(技能大赛活动设计要注意的问题)(2)目标要符合学生不同年龄:科技节:根据年龄目标形式应有所不同爱国主义教育:和平小学、特教低年级开“了解国旗、国歌、国徽”4、设计理念(1)实践育人。

设计实践体验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

《小肩膀大责任》《身边的榜样》六年级了解榜样的作用,体验活动:做金鸡独立动作,一生示范。

让全班猜想能坚持多长时间。

体验五分钟,看几人坚持下来。

15人。

师采访你是怎样坚持下来的?(只要咬紧牙就能坚持)再试一次。

30人坚持下来。

师小结:有了榜样,有了目标,浑身充满力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爱的冲突》拿橡皮筋,学生不敢使劲拉,很疼,与父母冲突两败俱伤(2)情感育人。

道德濡化为人的品德的“催化剂”是情感教育。

没有感动的教育不是教育。

(三感教育)当已经拨动学生的心弦。

触动学生心里最柔软的部分时,再开展德育工作就容易多了。

使用德育叙事:马鹏飞视频用事实说话,不是老师从头到尾的说教。

使学生解除正在受教育的心理防备。

任何一种教育,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其效果就越大。

——苏霍姆林斯基人的品德形成过程是:知、情、行。

行重于知,情重于知。

不断积累能够引发感动的德育素材。

5、班会中的和谐:(高中组评委李德善)(1)内容和形式的和谐(2)教育和情趣的和谐(3)主导与主体的和谐(4)创新与规范的和谐(程序不能少,导入展开升华总结延伸(5)预设性与生成性的和谐(生成弱引导不够)有魅力的班会绝不是“批斗会”,深刻揭露,严厉批评,而是“捕捉教育时机、创设教育情境、淡化教育痕迹”。

有魅力的班会绝不是任由班主任“有话则开、无话则免”,主题随意,效果低下,而是“培养理想、塑造人格、丰富情感、启迪智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