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造就了第五代,第五代也在改写着历史,他们在时代的洪流中,始终以先驱者的姿态和饱满的热情积极探索着中国电影的发展和出路。
第五代电影人崛起于1984年,与他们的父辈们相比,第五代所处的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现状和百废待兴的社会变革的需要,让他们可以暂时挣脱政治历史使命的束缚,从而以一个纯粹的电影人的身份去完全浸淫于结构影像的叙事空间,和对蒙太奇的镜头语言体系进行“造型感”和“隐喻性”的重塑,从而重新改写了整个中国电影的表现手法和探索模式。
并通过对影像结构的重新排列再造,将中国电影重新带入到了电影原有的技术特性和独特的美学轨迹当中去。
进入21世纪,社会文化日趋开放和多元化,艺术创作环境也变得更为宽容言论表达也更为自由。
此时,前辈电影人所赋予第五代的历史使命已彻底让位于电影创作的市场化、商业化的新型探索,电影本身的技术特性和愉悦大众的本性最终凸现出来,并凌驾于官方所确立的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最高宗旨之上时。
历史政治使命的终结给了第五代电影人从历史主义的集体表达走向更为宽泛、自由的个性化表达的勇气和契机,于是,在美国好莱坞商业电影和东西方各国独立电影的双重夹击下,以张艺谋为首的第五代电影人开始了中国电影史上最富有现实意义的一次艰难的挣扎和突围,《英雄》、《无极》这些古装大片横空出世!
第五代人电影人最初是以继承着先辈们文以载道的历史使命和以蔑视市场的姿态登上中国电影的历史舞台的,但耐人寻味的是,中国电影的商业化市场化却也戏剧性地开始于并将最终完成于他们这一代人手中。
这是一个具有双重历史身份和承担着双重历史使命的特殊的艺术群体,在他们的执著追求和孜孜努力下,中国电影一扫往日历史的沉重和思想的隐晦,越来越富有观赏性和娱乐性,越来越具有商业价值,也越来越具备傲视好莱坞大片的资本和做派。
诚然,第五代电影人在探寻商业片的运作规律时存在着一定的偏颇,他们为了表现出中国电影商业片所特有的审美价值,强化中国电影商业时代的消费性和娱乐功能,有意将那种注重视觉画面及其愉悦效果的奇观镜头从电影本身的客体中游离出来,以更加鲜明和独立的姿态逃脱并凸现于艺术文本表意结构之上,以更加直观的简单的并易于观众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脱离于中国电影的关于关注人文思考的重大历史命题。
——这不仅是他们在艺术探寻道路上存在的最大的误区,也是当下中国电影资源和艺术家的话语权利与他们自身不断变化和演进着的电影理论及美学观念发生冲突时一种尴尬的必然,是为了树立中国电影商业片类型而不断探索的努力与他们这代电影人心中所仍然残存的历史使命感和对个性化艺术追求产生矛盾时而采取的一种折衷方式,也是为了遵从商业规律并尊重资本意志而不得不痛苦地修正其艺术理念而做的无奈的妥协之举
我们可以追溯第五代电影人早期艺术类电影中所散发出的对人性张扬的思考来质疑他们今天对人文关怀的刻意规避和摒弃
但愿贾樟珂在威尼斯电影节上的意外斩获能令国际电影的视线从第五代电影人身上移转并从此焦注于更为年轻更为感性的新一代电影人身上,从而彻底终结第五代电影人缔造的传奇神话,并重新开启中国电影第六代第七代的新纪元。
只是,当历史的机遇和梦想从二十多年前(1984年)那个黄土高坡一路颠簸满目风尘地走下来,以粉饰过后看似雷同的新鲜和活力包裹着曾经的遍体鳞伤款款走入光怪陆离变幻莫测的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的时候,这些年轻的后辈电影人们是否还具有他们的前辈那样决绝的勇气和决心?是否还具有那些老者当年的热情和对电影艺术最真挚的爱恋?
第六代电影人
他们要么极度追求影象本体,要么偏执于写实形态、关注草根人群,要么坚定的走在商业路线上,几乎难以象“第五代”那样整体构建电影精神的统一面貌,所以,他们是抗拒归纳的一代。
典型特征是“叛逆与反思”。
----本文导读:----
当下,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电影呢?商业化到底是中国电影的推手还是杀手?
12月10日21时55分,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对手》节目中电影人、专家学者展开交锋。
其中红方阵营由资深媒体人老梁、北京新影联影业副总经理高军、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索亚斌组成,他们认为,近几年中国电影的票房收入一直以30%的速度递增,2010年,国产电影的票房有望突破100亿,商业化运作带来了电影市场的繁荣是毋庸置疑的。
蓝方阵营,则由《工人日报》要闻部主任石述思、资深媒体人高潮东、中国经营报总编助理李学宾组成,他们认为为了票房,一些影视公司急功近利、过度的商业化,会导致影片质量的下降,如此恶性循环下去,将对电影业有致命的打击。
一辩植入广告给影片是加分还是减分呢?
老梁:首先我要说,植入广告在中国电影产业的空间发展非常大,现在要想让电影人遏制住植入广告的冲动,恐怕是不可能。
第二,植入广告给眼下中国电影产业是加分的,起码它会推动这个电影产业向前发展。
石述思:我们的植入广告经常跟剧情没有关联,受广告商的逼持,经常会产生消费者非常逆反的镜头。
当广告被关注,而非融入时,结果是作品完整了,氛围被打破了,电影盈利了,口碑差了。
而我们电影事业也就无法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二辩中国电影前期营销是不是过度了?
高军:我的观点是酒香不怕巷子深早已成为历史,商业化的运作是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高潮东:我觉得现在前期炒作已经过度了,而且非常过度。
石述思:第一,制造噱头。
第二,国际获一个奖,那个奖永远不可能听说。
第三,包养娱记,第四,包养影评人,第五,恶性竞争。
第六,最可恶,弄虚作假。
放在网络上八个字,追名逐利,爆料搞怪。
因此,一定要规范市场。
三辩商业化对中国电影到底是推手还是杀手?
索亚斌:但我觉得所谓的过度市场化、过度商业化,现在远远架不到中国电影的头上,因为我们现在市场的程度、商业的程度远远不够。
石述思:冯小刚导演说,真不敢把地震特效交给自己人,他们这帮队伍拥有五千多个功
能的进口设备,会用的不到五百个。
而未来,3D时代即将来临,我们对电影核心技术的匮乏,人才的匮乏,没有反思,还在津津乐道我们那些在美国人看来小儿科的炒作,那些所谓的票房的初期运行的模式,我觉得作为一个局外人,作为一个电影的普通观众,我为我们的业内人士感到无比的羞愧。
主持人:其实走向商业化之路必不可少,这是一个大方向,没人质疑。
没有商业化,就不会有最新的电影技术,没有商业化,就不会有这么多渠道和资本支持,没有商业化就一定没有中国电影繁荣的未来。
但也不能把商业化片面理解为用金钱砸开市场大门,片面理解为把电影广告化,可能这样会给中国电影的深层发展留下伤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