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犁与赵树理创作风格之比较孙犁孙犁(1913年4月6日~2002年7月11日),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被誉为“荷花淀派”创始人。
原名孙树勋。
河北省安平县人。
12岁在安平县城上小学时,开始接触五四新文学。
鲁迅和文学研究会对他有很大影响。
他一直相信艺术为人生的主张。
从40年代起,孙犁作品结集出版的有短篇小说集《芦花荡》《荷花淀》《采蒲台》《嘱咐》,中篇小说《村歌》《铁木前传》,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叙事诗集《白洋淀之曲》,通讯报告集《农村速写》,散文集《津门小集》《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书林秋草》《耕堂散文》,作品集《尺泽集》《曲终集》,论文集《文学短论》,还出版了《孙犁小说选》《孙犁诗选》《孙犁散文选》《孙犁文论集》以及《孙犁文集》等。
2003年7月,孙犁纪念馆在河北省安新县白洋淀荷花大观园落成,2004年7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七卷本四百余万字的《孙犁全集》。
孙犁的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淀》、《嘱咐》等短篇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篇章。
被文艺界视之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孙犁的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农村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战斗情景。
茅盾说过:“孙犁的创作有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反映社会主义跃进的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时代的跃进》)孙犁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纪事》(1958),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
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
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面,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的鲜明形象,在读者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其中《荷花淀》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以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帜,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代表作品孙犁的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淀》、《嘱咐》等短篇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篇章。
被文艺界视之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孙犁的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农村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战斗情景。
茅盾说过:“孙犁的创作有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反映社会主义跃进的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时代的跃进》)赵树理赵树理(1906年9月24日~1970年9月23日),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县尉迟村人,现代著名小说家、人民艺术家。
小说多以华北农村为背景,反映农村社会的变迁和存在其间的矛盾斗争,塑造农村各式人物的形象,开创的文学“山药蛋派”,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文学流派之一。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个小说流派“山药蛋派”。
这个流派以著名作家赵树理为代表,因其作品具有新鲜朴素的民族形式,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清新浓郁的乡土气息,而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这个流派还包括马烽、西戎、束为、孙谦、胡正等一批小说家。
在50年代后期,他们结成了一个作家群体,创作出众多带有“山药蛋味”的优秀作品。
如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中篇小说)、《三里湾》、《李家庄的变迁》(长篇小说)、《登记》,马烽的《三年早知道》、《我的第一个上级》,西戎的《盖马棚》、《姑娘的秘密》,孙谦的《伤疤的故事》,胡正的《两个巧媳妇》,以及年青作家韩文洲、杨茂林、李逸民、义夫、成一等人的作品。
“山药蛋派”的开创者赵树理,以其巨大的文学成就被称为现代小说的“铁笔”、“圣手”,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重要地位。
他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植根于晋东南这片家乡的土壤,熟悉农村,热爱人民,大量描写了晋东南独特的区域民俗事象,或作为作品深厚的民俗文化背景,或作为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心理,推进人物性格发展的手段,表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赵树理小说的可贵之处就在于:通过自己的审美加工,把混沌稚朴的民俗变成活生生的文学创作题材,具体深刻地反映了30年代到60年代太行地区的农村生活,为我们展出了一轴生动的农村风俗画卷。
赵树理小说几乎涉及了晋东南民俗的各个方面,举凡生产劳动、饮食居住、婚丧嫁娶、宗教信仰、民间文艺都有描写,最突出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家庭、家族和乡里社会的民俗。
恋爱婚姻习俗赵树理小说中有大量恋爱婚姻习俗描写,借以反映农民生活思想面貌和时代精神。
《民间文艺表现手法的运用赵树理成功地借鉴民间文艺里“讲故事”的手法,以故事套故事,巧设环扣,引人入胜,使情节既一气贯通,又起伏多变。
语言运用上,大量提炼晋东南地区的群众口语,通俗浅近而又极富表现力,使小说表现出一种“本色美”。
赵树理和孙犁是我国解放区文艺的代表作家,二者在创作上有着许多相同或相似的地方。
(一)他们都擅长写农村题材,塑造了一大批的农民形象赵树理是一位“农民作家”,曾被誉为我国当代的语言大师和描写农村生活的铁笔圣手。
由于他来自农村,始终不脱离农民,热爱而且深刻了解农民,所以,他的创作以农村生活斗争和社会变革为题材,塑造了许多新型的农民形象。
如《小二黑结婚》,通过描写解放区农村的日常生活,反映了农村的重大变化,热情地歌颂了民主政权的巨大力量。
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二诸葛”和“三仙姑”这两个落后农民形象。
作者没有对人物静止地描绘、分析、议论,而是把人物放到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在矛盾的冲突中,通过人物自身的行动和语言,来表现自己的性格特征。
从“不宜栽种”到“恩典恩典”的一串故事中,把二诸葛的迷信、愚昧、懦弱但又老实、厚道的性格表现十分鲜明。
从“米烂了“同样两个人物形象的深刻的提示了农村小生产者精神的落后、迂腐,说明民主改革、移风易俗确实势在必行。
由于赵树理能抓住人物的特征寥寥数笔就能把人定活,有一笔传神的功夫,所以,在他的笔下出现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有年轻进步力量的代表:小二黑和小匠;地主形象的代表:凶狠狡诈的阎恒元;还有”小字辈“的代表:小顺和小保等。
在形象的塑造上,为新文学增添了新因素。
孙犁是中国现代最有风格的作家之一。
他的小说大都以冀中平原、冀西山区为背景,反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国初期的几个历史阶段,描绘了一幅幅壮丽、清新的文学画卷,生动地再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战斗情景。
在形象的塑造上,孙犁更是有独到之处,他特别擅长描写农村的青年女性,不仅有一种描写他们的美丽容貌的特殊静养,而且更有深入他们丰富、复杂的感情世界,从他们命运的变化反映时代风云变幻的过硬本领。
《荷花淀》反映的就是冀中根据地劳动人民的抗日斗争生活,深刻表现了根据地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青年劳动妇女形象。
他们勤劳质朴、勇敢机智、乐观爽朗,识大体、明大义,为了民族解放而甘愿随一切困难充分表现出了女性身心的美好。
这篇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成功之处,既在于写出了女性的阴柔之美,更在于表现了他们的刚性的壮美——情操美、品德美。
正是这种美的存在,读者才得以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一种理性的闪光和情感的交融,高尚的道德品质与美好的情感统一。
孙自找自己说:“我喜欢写欢乐的东西。
我以为女人比男人更乐观,而人生的悲欢离合,剖与他们有关,所以常常以崇拜的心情写到她们。
”除了《荷花淀》、《嘱咐》时的水生嫂,《光荣》时的秀梅、《麦收》里的二梅、《吴召儿》的吴召儿、《山地回忆》中二妞等,老是作为具有美好的心灵,奋发向上的品德或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新人出现在读者眼前的。
孙犁描绘出了多姿多彩的妇女形象,丰富了我国文学的人物画廊。
(二)赵树理和孙犁的作品中都较多地运用了白描的手法。
运用传神写意的白描手法刻画人物性格,是赵树理人物塑造的特点。
他往往选取最能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用最简练的笔墨将之勾勒出来。
那些用白描手法所作的细腻的描写,尤其引人入胜。
如《小二黑结婚》中的一段落:“……三仙姑却和大家不同,虽然已经四十五岁,却偏爱当个老来俏,小鞋上仍要绣花,裤腿上仍要镶边,顶门上头发脱光了,用黑手帕盖起来,只可惜官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看起来好象驴粪蛋上下了霜。
”这段极富有形象性和表现力的传神之笔,使三仙姑特有的风貌呼之欲出,不必作者点破,我们已经知道好在农村决不是一个勤劳忠厚、朴实正派的妇人。
鲁迅先生对白描手法作过概括:“有真意支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孙犁对白描手法又有所创造,他的白描常常同诗意书写结合,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如《芦花荡》中的一段:……“他挂花了!”老头子没听见,拼命往前扒着船,还是柔和地说:“不怕。
他们打不着我们!”“他挂了花!”“谁?”老头子的身体往上窜了窜,随着,那小船很厉害的仄歪了一下。
老头子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行动了力量,他用手扒着船尾,跟着浮了几步,才又拼命地往前推了一把。
这一段纯用白描,语言朴素简练,内涵支十分丰富。
简洁的言行,微妙的心理变化,丰富的情感流露,极写实的又是极富诗意的。
孙犁的白描手法,真可以说做到了“以少少许胜多多许!”(三)赵树理和孙犁作为现实主义作家,一同发扬了我国革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
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等作品,都反映了农民的觉醒和斗争,有着鲜明的革命现实主义特色一切从群众的实际生活和自己的新感受出发,把生活真实和人民愿望在现实可能的基础上统一起来,这一直是他一贯遵循的革命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李有才板话》才准确真实地描写了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农村“政治生活的横断面”,反映了农村各阶层人物的心理变化,从而赢得了“反映农村关键的最杰出的作品,也是解放区文艺的代表之作”的赞誉。
历史总是最公正的见证人,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这些看法和做法都是经的起时间的检验的,而他在这一时期创作上所取得的成就,则是他一贯遵循的革命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又一次胜利。
孙犁是我国革命文学的一面旗帜,他始终不渝地遵循党的文艺方针,身体力行的发扬并丰富了我国革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
他和其他有些作家不同的是,他往往更多地保留了生活中所发生的那些事件的原始面貌,因而使他的现实主义创作,更具有朴素、本色的特点。
这样说,并不是不论他在艺术上所进行的努力,相反,这恰恰充分反映了他右艺术上的美学观点和所达到的高度成就。
二、虽然赵树理和孙犁有如上相同或相似的地方,但二者又各具千秋,形成自己独特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