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XX 病理学课程标准

XX 病理学课程标准

《病理学基础》课程标准(专业课)
1.课程信息
2.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2.1课程性质与理念
2.1.1课程性质《病理学》是临床护理工作岗位要求学习的一门必修的基础医学课程。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机制及机体的机能、代谢、形态结构变化和转归的一门学科,它为后续临床护理学等课程的学习和临床护师对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认识与判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提高了职业能力,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

2.1.2课程理念根据执业护师岗位的要求,从岗位的实际需要出发,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原则,以培养基层卫生专业人才为目标,基于工作岗位,落实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执业能力,为今后的护理工作及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加强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

2.2课程功能定位
3.1课程总目标
围绕护理专业培养目标,以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为依据,通过对《病理学》基础知识及各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和掌握《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病变,学会从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和整体水平去理解疾病的病理变化规律。

能够运用病理学知识去认识疾病的本质,观察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转归,为后续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课程具体目标
4.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
4.1教学模式
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按照课程目标和课程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开展课程教学,理论联系实践,针对该课程的不同教学内容,采用案例教学法、PBL教学法、启发式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突出课程特色,形成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及技能训练于一体的教学模式。

4.2教学方法与手段
4.2.1病理教学与临床应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病理学是一门桥梁学科,既属医学基础学科,又在临床上用于诊断疾病,也属于临床医学,将病理与临床紧密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形态教学的枯燥性。

首先,将基本概念、病理变化与临床病理诊断相结合,使学生学以致用。

其次,将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相结合,以病理变化解释临床表现。

4.2.2 PBL教学方法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讲授为主; PBL 将学习与更大的任务或问题挂钩,使学习者投入于问题中;它设计真实性任务,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提高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2.3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模式是以案例或情景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们通常在实验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法”。

在实验课上,通过“学生观察描述,教师指导分析”,边观察边学习,理论联系实践。

通过情景教学法使学生避免了学习疲劳,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另外,对培养学生情感,启迪思维,发展想象等方面也有裨益。

4.2.4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的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

病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病理学的学习与解剖学、生理学等学科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在教学中常常需要采用启发式教学。

4.2.5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这种教学从外在表现形式上是采用"线上"和"线下"两种途径开展教学的,"线上"的教学不是整个教学活动的辅助或者锦上添花,而是教学的必备活动,"线下"的教学不是传统课堂教学活动的照搬,而是基于"线上"的前期学习成果而开展的更加深入的教学活动。

因此,线上要有资源,资源的建设规格要能够实现对知识的讲解;线下有活动,活动要能够检验、巩固、转化线上知识的学习;过程有评估,线上和线下,过程和结果都需要开展评估。

我们在学院开设了《病理学》在线开放课程,大量课程资源进行了上传,保证了学生线上学习的需求,线下我们通过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并进行在线测评。

通过这种学习方法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丰
富了教学资源,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3教学评价
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考核包括课堂考勤、课堂表现、实训报告等,占50%;终结考核是对课程的整体考核,主要是开卷考核,占50%。

5.课程实施条件
5.1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组成的具有“双师”结构特点的教学团队要求
5.1.1对专任教师的教学团队要求
本课程要求教师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所学专业为临床医学、基础医学专业,具备高校教师资格证和相应的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有从事临床工作的工作经历或学习培训经历,具备“双师”素质,有较强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制作多媒体课件并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

5.1.2对兼任教师的教学团队要求
具有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所学专业为临床医学、基础医学专业,有较强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制作多媒体课件并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

5.2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要求
5.2.1课程对校内实训基地生产性或实物模拟仿真、混合仿真和计算机虚拟仿真实训环境和设施设备条件的要求。

本课程教学除了必备的病理大体标本实验室及数码互动实验室外,还应建立病理人体标本陈列室和病理技术室,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大体标本实验室,应满足教、学、做一体化的要求,标本丰富,病种齐全,使学生对疾病的病变特征有直观的认识,训练学生的观察、描述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显微数码互动实验室,应满足教、学、做一体化的要求,以达资源共享,师生互动学习,使学生对各器官的微细结构特点有直观的认识,训练学生的观察、辨别的能力。

病理标本陈列室,环境良好,标本齐全,能为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场所,对学生全天开放。

病理技术室,应满足学生切片、染色等简单的技术实验操作,使学生理论联系实践,满足岗位的基本技术需求。

5.2.2课程对校外实训基地及条件要求。

校外实训应在二甲以上医院的病理科进行,要求有取材室、诊断室、技术室等基本实训室,能给学生提供病理实习和见习的基本技术理论场地。

5.3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5.3.1教材的选用与编写
尽量选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教材要充分体现课程设计理念,内容选取科学,与临床护理工作结合紧密,能让学生在完成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职业能力。

教材表述必须精炼、准确、科学。

同时为主教材配备相关的辅助教材,如实践实训指导、试题库等,并在此基础上,撰写好教案、讲稿,并制作课件。

5.3.2课程网站和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
教学资源实现网络共享,学生可以自主学习。

主要的教学资源包括多媒体课件、授课视频、图片库、习题库、实训指导书等,供学习与参考。

此外,链接病理相关专业网站,学生可以了解专业最新动态。

5.3.3其它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师生网上互动和多媒体资源的共享,提高课程资源利用率。

学生网上做作业,教师网上批改作业,并充分利用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据库、数字图书馆、教育网站等网上信息资源,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拓展性学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