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翠华山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翠华山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翠华山自然地理实习报告姓名:李梦学号:101441017院系: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资源环境系专业:10级地理科学目录:一实习时间二实习地点三实习目的四实习仪器五实习内容(一)实习区概况(二)地质罗盘的使用(三)3种山崩地貌的形成原因(四)山地土壤的特点及形成原因(五)山地水文特征及堰塞湖的形成机制六实习总结20xx年xx月xx号翠华山1、复习地质罗盘的使用,利用地质罗盘测量岩层的产状和确定目标物的方位角;2、观察山崩地貌,解释各种山崩地貌的形成原因;3、认识山地土壤的特点,分析山区土壤的形成原因;4、了解山地水文特征,掌握堰塞湖的形成机制。

地质罗盘、手持gps、数码相机翠华山位于西安市以南23公里处的秦岭北脉(长安区太乙宫镇),秀美的湖光山色和其国内罕见的山崩地貌使翠华山以“终南独秀”和“中国地质地貌博物馆”著称。

翠华山旅游景区由碧山湖景区,天池景区和山崩石海景区三部分组成。

翠华山高峰环列,峭壁耸立,险不可攀,中有一天然水池,称“天池”,又称“太乙池”或“龙移湫”,池水面积约5万平方米。

这块终南山的游览胜地上,汉唐两代曾建过太乙宫和翠微宫,是历代帝王祭祀神仙和游乐避暑之所。

翠华山山清水秀,景色如画,最引人入胜的是峰顶的湫池。

湫池群山环峙,碧波荡漾,清明如镜,纤尘不染。

池南的太乙殿,是旧时遇旱祈雨之所。

更有吕公洞、黄龙洞,池北的冰洞、风洞、八仙洞等颇有盛名。

冰洞在盛夏仍坚冰垂凌,风洞则四季寒风飕飕砭人肌骨。

冰洞东南有飞流直下的瀑布,形容壮观。

湫池周围古代曾建许多庙宇,诸如老君庵、圣母行宫等。

位于池西的风洞,为山崩遗迹,由巨大花岗岩相抵而成,进入洞中,凉风袭人,顿觉凉爽。

冰洞由巨石相依而成,虽夏亦有坚冰,四季阴冷刺骨,寒气逼人。

池东南有龙涎窝,东北有老君庵、金花洞、玉案峰等名胜。

(1)罗盘仪的构造:罗盘仪的种类很多,但其构造大同小异,都是由磁针、度盘和照准设备等主要配件组成。

地质工作中常用的八角罗盘(下图),磁针用人造磁铁制成,其中心装有镶着玛瑙的凹圆形轴窝,以便支于度盘中心的钢顶针上,并可灵敏地自由转动。

当磁针摆动静止时,其北端即指向磁北方向;在停止使用时应利用制动器把磁针托起,使之固定,在使用罗盘时,由于受磁倾角的影响,磁针并不水平,而是磁针北端向下倾斜,这是由于我国位于北半球的缘故。

愈靠近两极,磁针下倾就愈大。

磁针的下倾对实际操作很不方便,所以,在北半球的国家都在罗盘仪的磁针南端绕以铜丝,以使磁针受力平衡,位于水平状态。

罗盘的刻度盘是铜或铝制的圆盘,一般最小分划值为1°,按0°~360°逆时针方向刻划,以便于直接读取磁方位角。

此外,在度盘上还附有改正螺丝。

若转动它,刻度盘就随之而转动,可以起到改正度盘读数的作用(用于校正磁偏角直接显示真北方向)。

照准设备为装在0°~180°方向上的一对折叠式觇板,与装在盒盖上的反光镜配合使用。

底盘上还装有圆水准器、管水准器和倾斜指示器。

圆水准器供保持度盘水平之用。

罗盘盒的底面装有操纵测斜指示器的手把,转动手把可使管水准器与测斜指示器同时转动,供测倾斜角时使用。

罗盘的矫正由于地磁南北两极与地理南北极不完全重合,因此地球上任一点的的磁北方向与该点的地理北方存在一定得夹角。

在使用前要根据当地的磁偏角大小校正罗盘:旋转罗盘的水平刻度向左或向右移动(磁偏角东偏则向右,西偏则向左),使罗盘底盘南北刻度线育水平刻度盘0°~180°连线间夹角等于磁偏角。

经校正后测量使得读数就为真方位角(2)岩石产状的测量:斜面的产状要素测量(倾斜的岩层、断层):包括斜面的倾向和倾角、走向、倾向1岩层走向的测量○岩层走向是指岩层层面与水平线交线的方向。

测量时将罗盘长边层面紧贴,然后转动罗盘,使底盘水准器的水泡居中,读出指针所指刻度即为岩层之走向。

走向是代表一条直线的方向,它向两端延伸,指南针或指北针的读数都可以用来表示岩层的走向。

2岩层倾向的测定○倾向是指岩层向下最大倾斜方向线与水平面上的投影恒与岩层翠华山野外实习报告姓名:______学号:______院系:化学与生命科学院资源与环境系专业:09级地理科学指导教师:_____日期:20xx-xx-xx目录:一实习目的二实习地点三实习地区简介四实习内容(一).自然地理(二).人文地理(三).旅游开发(1)掌握野外实习观察的一般方法,观察描述实习地区常见的地质地貌、岩石解理等特征。

(2)能比较正确地分析和认识一些地质现象,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如:堰塞湖、崩塌等地质现象的分析。

(3)通过实习,培养直接观察和了解一些野外地理现象的能力,增加感性认识,扩大视野,培养提高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互帮互助的团队合作意识。

翠华山位于西安市以南23公里处的秦岭北脉(长安区太乙宫镇),秀美的湖光山色和其国内罕见的山崩地貌使翠华山以“终南独秀”和“中国地质地貌博物馆”著称。

翠华山旅游景区由碧山湖景区,天池景区和山崩石海景区三部分组成。

翠华山高峰环列,峭壁耸立,险不可攀,中有一天然水池,称“天池”,又称“太乙池”或“龙移湫”,池水面积约5万平方米。

这块终南山的游览胜地上,汉唐两代曾建过太乙宫和翠微宫,是历代帝王祭祀神仙和游乐避暑之所。

翠华山山清水秀,景色如画,最引人入胜的是峰顶的湫池。

湫池群山环峙,碧波荡漾,清明如镜,纤尘不染。

池南的太乙殿,是旧时遇旱祈雨之所。

更有吕公洞、黄龙洞,池北的冰洞、风洞、八仙洞等颇有盛名。

冰洞在盛夏仍坚冰垂凌,风洞则四季寒风飕飕砭人肌骨。

冰洞东南有飞流直下的瀑布,形容壮观。

湫池周围古代曾建许多庙宇,诸如老君庵、圣母行宫等。

位于池西的风洞,为山崩遗迹,由巨大花岗岩相抵而成,进入洞中,凉风袭人,顿觉凉爽。

冰洞由巨石相依而成,虽夏亦有坚冰,四季阴冷刺骨,寒气逼人。

池东南有龙涎窝,东北有老君庵、金花洞、玉案峰等名胜。

1.整体地貌:翠华山与太华山系,在构造上属于北秦岭复背斜构造带,始出于震旦纪早期,基本上形成于下古生代中期,东西紧密的线状构造伴随着强烈的断裂和岩浆侵入,经过多次造山运动,发生了撕裂和断块及隆升。

由于南北两侧断裂下陷,中间因受挤压而形成北仰南倾的褶皱断块之山——翠华山山体的岩性为太古片麻岩与花岗岩,其高峰峻岭均由古老的变质岩系和后期岩浆组成,坚硬而抗蚀力强。

经长期雨水剥蚀侵袭,河谷多呈v字型,整个地貌特征为:峻岭高山、叠障挺拔,陡崖峭壁、峰脊波状起伏,河谷狭窄,水流湍急。

2.山崩地质景观(1)翠华山山崩景观概况:甘湫池和水湫池旁,崩积物的总量可达3亿立方。

大块砾石以山体崩裂处向下,堆积成巨大的崩积体。

有一块巨砾的长、宽、高分别达60米、40米、30米。

山崩时,巨大的砾石在崩落过程中,有时会沿节理断开。

风洞下面的玄关,是两块高30余米的巨砾之间的一道狭缝,缝宽仅数米。

这也可能是巨砾断开所形成的狭窄通道。

翠华山山崩形成的各种特殊地貌在中国十分罕见,因而被地学工作者誉为:“山崩天然博物馆”。

山崩地质景观(2)成因:崩塌体受地震力脱离开母岩时,运动的方式多种多样,其基本运动方式有自由落体、跳跃、滚动和滑动4种。

翠华山山体岩崩运动以滑崩为主。

潜在崩塌体在孕育发展过程中,受岩性、构造、地貌、风化等诸因控制,当受到强大地震力作用时,潜在崩塌体顺着结构面,在重力作用下以向河谷方向快速滑崩。

崩塌体在崩塌壁前整体沉陷,形成约20m宽的陷落带,堆积有坠落岩块。

潜在崩塌体向河谷运动的过程中,受河谷地形制约,大约分为两个整体运动:一是十八盘堵河的岩崩体,因河谷狭窄,崩积物水平运动距离较小,大部分物质填充在河谷里,形成200m高坝堆积;二是环湖西岸山崩堆积体,河谷较宽,沿倾向河谷结构面滑崩,潜在崩塌体各部位因滑移速度不同,形成不规则次一级滑崩阶梯状或台块状地形。

由于崩塌体沿着倾钭结构面作近似弧形运动,故滑崩阶地面或台块面多倾向崩塌壁,并有多级破裂面,这些现象都是滑崩体运动遣留的证据。

潜在崩塌体受断裂与节理影响,岩体破碎,当受到强大地震力作用,顺着结构面运动时,由于崩塌体内各岩石块体运动的差异性,造成块体之间相互碰撞、挤压和撞击,使岩块进一步破碎,故崩积物块石大小混杂,没有分选,棱角明显,孔隙大,基本无细颗粒物质填充。

因堆积块石大小不一,往往受较大完整块石支撑或巨大块石震裂,形成许多大小不一的岩崩洞穴。

山体在岩崩运动过程中,地表面的岩块受地形高差影响,势能很大,快速向下冲击力较大,因下垫地面起伏不平,受反弹力作用,地表面岩块震动发生弹性破裂,有的顺节理面破裂,有的犹如刀劈断裂,有的发生震动破裂,形成各种形态的山崩裂石,随处可见,岩面震动裂缝交错如画,构成了山崩地貌奇异的景观。

3. 奇洞——冰洞与风洞山崩时,巨大的砾石相互碰撞、挤压、垒叠,在巨砾间留下许多幽深的缝隙。

冰洞和风洞就是这类缝隙中最特殊的两种。

冰洞和风洞位于翠华峰崩积体的上部,海拔约1200米,外洞阴冷,内洞结冰常年不化。

风洞是由两块巨大砾石呈“人”字形相互支撑而形成的狭长缝隙。

洞呈狭长的三角形,长30余米,高15米。

洞内常年不见阳光,气流经过时,速度加快,风力变小。

形成原因:冰洞位于崩塌地貌中间的一个盆地状地形内,四周高中间低,并且四周有巨厚岩石环绕,阳光终年不能直射盆地内部,洞内地势低陷,由于缺少与洞外进行冷暖空气交换的条件,因而洞内外夏季温差可达到23℃以上,外洞阴冷,内洞结冰常年不化。

风洞内部狭窄,常年不见阳光,气温低气压高于洞外气压,气流经过时,速度加快风力变小,所以有凉风袭来的感觉。

图表3 风洞4.奇湖——堰塞湖翠华山堰塞湖主要有天池堰塞湖、甘湫池堰塞湖和大坪堰塞湖。

堰塞湖是由火山熔岩流,冰碛物或由地震活动使山体岩石崩塌下来等原因引起山崩滑坡体等堵截山谷,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

翠华山天池的形成是地震活动等原因引起的山崩滑坡体滑落堵塞河道,河谷被堵塞后,流水聚集并且往四周漫溢,储水到一定程度便形成堰塞湖,即现在的天池。

5.流水侵蚀翠华山地区山高谷深,植被覆盖率较高,土壤蓄水能力较好,河谷中流水终年不会断流,沟谷流水水量大,流速快。

由于这样的特点,以下蚀和旁蚀为主。

河谷是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形成与发展的:水流携带泥沙侵蚀使河谷下切,由于水的流动,带走了地面的沉积物,下蚀是指流水及其挟带的砂砾等对谷底的侵蚀,其结果使谷底加深。

旁蚀是对谷地两侧的侵蚀,其结果使谷坡后退,谷地展宽。

在日积月累的流水侵蚀下,就形成了翠华山现在的河谷地貌。

6.山地垂直自然带气候、生物和土壤等相互联系形成的自然带,随海拔高度增高形成垂直自然带,山地自然环境比低平地区复杂,以山地垂直自然带比水平自然带复杂得多。

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地区的山地,南坡(阳坡)比北坡阴坡)要获得更多的热量,因此,尽管南北坡海拔高度大致相同,但南坡气温高于北坡;暖湿气流如果与山地延伸方向相垂直或斜交,那末,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