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西方家庭教育之异同
[主要内容] 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质量。
当今社会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这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因此,各国在培养人才的教育工程中,都很重视家庭教育这一环。
本文通过中西方家庭在思想道德教育、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上的差异和共同点进行粗浅的分析比对,为家庭教育提供借鉴。
[ 关键词] 中西方家庭教育异同
不论是刚出生的婴儿还是是在校大学生,只要没踏上社会,独立自主地依靠自身能力生活,家庭的教育对其成长的影响和意义都至关重要。
家庭教育发挥着学校教育所无法取代的作用。
我们研究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异同,无疑将促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整体发展,让家庭这一渠道发挥更关键、有效的作用。
一、中西方家庭在思想道德教育上差异我国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强调忠君孝父,子女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家长,听话才是好孩子。
当代中国家庭思想道德教育批判地吸收、借鉴传统教育理念,其主要特点是:首先,家长长期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比较推崇“孝悌”等思想观念,通过日常的言谈举止会影响到子女,使子女受到尊老爱幼等正面的道德教育。
但其中“学而优则仕”、“棍棒底下出孝子”等思想也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通常认为孩子的学习第一,其他次之,忽视了其他能力的培养;父母与孩子沟通较少,只注重物质需要的满足,缺少情感交流,造成亲子之间的隔阂,子女对父母感到畏惧的同时,产生了逆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使孩子偏离正常的道德发展轨道。
其次,家长比较注重培养孩子遵守纪律和爱祖国、爱集体、
爱社会主义的思想,很多家长对孩子过分宠爱,导致孩子行为失矩,对孩子进行的社会责任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停留于表面。
最后,由于我国实行的是独生子女制度,所以所有家长都在孩子身上寄予厚望,希望儿女成才,但是成才的标准和方式则通常由家长来规定,他们可能会将自己的幸福观、荣辱观以及自己未曾实现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在培养孩子成为理想中的“人才”的同时,也限制了孩子的发展空间
而西方家庭比较注重父母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强调在和睦的家庭中培养孩子遵守纪律、服从社会公德和为大众服务的良好行为习惯,注重各个家庭之间的交往。
家庭与家庭之间习惯于互相拜访,通过交往加深彼此间的了解,并对孩子的道德言行产生影响。
在交往过程中,孩子的社会性人格得到了发展。
教育方式既严谨又不乏活泼,注重文明礼貌的培养;父母在教育中对孩子的鼓励多于惩罚,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强调“个人奋斗”,注重自立能力的培养。
亲子之间是民主、平等的关系,父母很少强迫孩子服从自己的意志,也不要求孩子按照他们的生活模式生活。
并对孩子进行别具特色的“生存教育”,努力把孩子培养成独立、自主但又不乏风度教养的“社会人”。
二、中西方家庭在教育观念上的差异
西方国家育儿的着眼点在于,培养孩子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
基于这种观念,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
从小就培养孩子自立的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注重劳动锻炼、坚强意志的锻炼、忍耐力和吃苦精神的锻炼等等。
通过参加劳动,让孩子从小就形成独立的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和爱劳动的习惯;在劳动和艰苦的环境中去克服困难,磨炼意志,发展各自的才能和特长,增长才智,并形成刻苦、节俭等品质。
就是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促其成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而中国的一些家庭育儿往往着眼于孩子将来有出息、有个好
职业、一生能在顺境中度过。
基于这种企盼,多数家长认为,父母对孩子的责任就是让他们生活得好。
孩子成长中能给他们多
少幸福就给他们多少幸福。
一句话,若能给孩子创造最优越的生活条件,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
为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
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父母最关心的是孩子的智育。
为使孩子学习好,能成龙成凤,除了学习,什么都不让孩子干。
至于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很少考虑,有的甚至不考虑。
由此看出,中国家长的育儿与西方国家明显不同。
三、中西方家庭在教育方法上的差异
由于育儿观上存在着根本的差别,导致教养孩子的方式方法也完全不同。
西方国家的家长从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出发,对孩子的教养采取放手而不放任的方法进行。
所谓放手,即从孩
子生下来,父母就设法给他们创造自我锻炼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在各种环境中得到充分的锻炼。
普遍做法是根据不同年龄让孩子做自我服务性的劳动和各种力所能及的事情,从动手中发展他们的爱好和特长。
普遍做法是根据不同年龄让孩子做自我服务性的劳动和各种力所能及的事情,从动手中发展他们的爱好和特长。
同时,西方国家的家长特别重视锻炼孩子的吃苦精神,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坚强意志,宁苦而不娇纵。
他们虽然家庭条件普遍优越,但是家富而不奢,从小培养他们勤俭节约的习惯,鼓励孩子自己动手,用自己的劳动赚取零化钱。
在家庭教育方面,西方人对孩子的缺点错误绝不听之任之,更不袒护,而是设法教孩子自己知错改错。
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教养方法有不少欠妥之处,大致可归纳如下几点。
第一,社交上的“过度保护”。
不少家长怕孩子吃亏或学坏而限制孩子与外界接触,一旦孩子与
小朋友或同学间发生争执或不愉快的事情,多数家长采取袒护自
己孩子而指责对方的态度,由此常常发展成家长间的争端或摩擦,对孩子产生的却是负面作用。
第二,生活上的“包办代替” < 中国的家长,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家长,在生活上以“包办代替”
包揽孩子衣、食、住、行为快,怕孩子脏着、累着而不让他们沾家务劳动的边。
甚至出现上大学了连床铺都由家长给铺好。
第三,经济上的放任。
为数不少的中国家长,对孩子的经济要求百依百顺,有求必应。
且不说经济宽余的家庭,就连经济拮据的家庭,家长也要勒紧腰带,甚至东挪西借来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和欲望,以适应互相攀比的消费风气。
更有甚者,有个别学生(大款子女)考试时花钱雇人替答卷。
这纯粹是由家长的溺爱、娇惯,特别是经济上的放任所造成的。
四、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共性
中西方家庭由于历史文化背景,教育理念等不同,导致教育方法和结果的差异,西方的家庭教育有不少值得学习和借鉴地方,中方的几千年文化历史源远流长,也有许多值得传承的。
不论东方、西方家庭教育都有其共性,主要表现在:
1. 都具有先入性。
家庭教育具有很强的先入性。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孩子在家庭中初次获得的思想和道德影响,将成为他们未来接受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和最初的认知结构。
家庭思想道德教育的先入性这一点,各个国家是相同的,这也是其重要性的体现。
2. 都具有可信性。
不论中国还是西方,父母与孩子的关系都是建立在血缘伦理关系基础之上的,父母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形成了孩子对父母的信赖,即对父母的话比较相信,对父母的教育感到亲切,易于接受父母的教育。
父母的生活习惯、道德行为等无形中都是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
因此,父母可以在此基础上培养孩子的同情心、责任感、仁爱之心等情感品质,发展孩子的道德积极性和创造性。
3. 都具有随机性。
在家庭中,虽然在一个大的时间段内,
对教育孩子有一个计划,但在日常生活中,一般很少有固定的教育时间,也很少有哪个家庭固定在某个地点教育孩子,而是随时随地都可能对孩子进行教育。
比如,走在路上,看到国旗或是听到国
歌时,可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观看电视节目时,可对孩子进行分辨是非的教育等。
可以说,家庭教育无处不在,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可施展的教育空间更为广阔。
4. 都具有针对性。
俗话说,“知子莫若父”,与学校教育相比,父母面对的只是自己的孩子,对孩子的情况能够全面地了解,而且孩子出于对父母的依恋和信赖,往往将自己的思想观点毫不掩饰地展露在父母面前,使父母对孩子有一个充分、真实的认识。
只要孩子有一点小问题,父母就会注意到,可以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及时解决问题。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教育起了非常重要作用。
研究中西方家庭教育的
异同,目的是学习、借鉴其先进的育儿理念,改进家庭教育方式、方法,为国家培养优秀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