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摘要] 本文是从分析传统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特征及其弊端入手,阐述了新课标下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和创新课堂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策略、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等现代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关键词] 新课标,基本理念,数学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设计,现代课堂教学,新课堂,教学评价,以人为本,改革,创新.1 引言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实施新课程必须进行教学改革。
进行教学改革必然涉及两个层次的问题:一是观念层面,涉及新课程观下数学教学观念的转变.以及新课程观下对数学教学本质的认识、对数学教学方式、特征的认识以及教师角色定位的认识等方面;二是操作层面,涉及实施过程中教学方式与方法的革新,教学评价的配套改革。
2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步人21世纪以来,各行各业都在“与时俱进”、“力求创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反映出教育对时代发展作出的积极响应。
在国家的改革开放、教育的普及、心理学的变革、数学自身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进步等各方面因素营造的大环境下。
数学教学观念的转变主要体现在数学教育目标的转变,每个时代的数学教育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定社会的需要,因此,社会的进步也就构成了促进数学教育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动力。
当今社会正在向信息化社会过渡,数学教育要对21世纪信息社会的到来作出反应,以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我们就必须思考数学教育应该为国家培养什么样的合格公民。
和工业社会对大多数学生的低要求不同,信息社会对劳动力的要求“将是较少体力型、而更多智力型的,较少机械的、而更多电子的,较少稳定的、而更多变化的,①‘信息社会已经创造了一个在其中巧干要比单纯苦干重要得多的世界经济。
这一经济需要的是智力上适合的劳动者,即善于吸收新思想,能适应各种变化,并善于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劳动力。
”②因此,相对于从前,信息社会对大多数学生提出的是普遍的高标准,即要求未来的劳动力普遍地要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
2.1师生共同发展观新课标的理论基础是主体性,自主性教育理论.它以50年代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发现学习”为标志.当前,对它的研究可以说方兴未艾,但它对西方教育的促进作用已经日益受到各国教育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对此作出最大贡献并将其应用于课堂实践的当首推瑞士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皮亚杰.正是皮亚杰等一批热衷于教育改革专家们的不懈探索,使主体性、自主性教育思想日趋成熟,为现代教育、教学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建构理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人)”是新理念(现代观)的灵魂所在,也就是教学过程要体现“以学生的学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即是教学过程的平等参与者、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和积极的评价者(教师不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不是辛勤的园丁).在此新理念下,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必将由过去的“主导作用”转向“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合作者”.数学教师将由数学知识传授的主宰者转变为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研究者和评价者.既然师生一起参与学习和探究,自然在教学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教师自身──在照亮别人的同时成就了自己(教师不是蜡烛).2.2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是新课标凸显的教育理念,它以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准绳,强调学习中人的因素,注重学习过程的情感因素、动机因素、人际关系和沟通的作用.其实上面所述的发展观多少包含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此单例强调,目的是为了提醒我们在新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中勿忘渗透人文知识,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就学生的长远发展而言:人格、意志、品质(人文精神的积淀)的养就更为重要,正如西方某教育家对教育的实质所作的精僻的诠释一样“把所学的东西忘掉,剩下的就是教育”,对我们的数学教育而言,剩下的是什么?就是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或领悟到的数学思想方法、思维规律、审美意识和意志品质,什么知识、公式、定理,到头来终究都是会忘记的.3 新课程标准下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现代学习化社会要培养适应具有国际性竞争力的新型人才,我们必须与时俱进,转变教育观念和人才的培养模式,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使现代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既要为学生今天的学习服务,又要为学生明天的可持续发展奠基.“以学生为本”的现代课堂数学设计应把学生学习的起点作为教师教学的起点,要把传授书本知识服务于学生有个性、可持续、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以学生为本”新课标下的现代教学理念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必须实现以下几方面的转变:3.1课堂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观念的转变包括教师的角色转变和学生地位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是教师主导下的教学,而新课标提倡的教学观念是教师指导下的教学,教师角色的转变应从原来以自己为中心的“讲解者”转变为学生的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学生地位的转变是将学生由原来单纯听课、被动接收的地位转变为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探究发现的主体地位,两方面转变所引起的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的建立,体现了“数学教学活动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的教学新理念.3.2课堂教学内涵认识的更新传统的教学内涵对学生而言只是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了模仿的对象;对教师而言只是一种预计的、最为理想化的学习结果.教师是将其中一个个精僻的概念;一个个深刻的定理;一道道难题的精妙解法和一串串抽象的证明一丝不差的传授给学生,使本来充满生机的数学变得枯燥、乏味、抽象,使学生望而生畏,而新课标所持有的数学教学理念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方面达到不同的发展而不是人人成为数学家.这就需要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尽量来源于实际生活,源于自然、社会和科学中具有一定的数学价值的现象和问题.3.3课堂教学策略的改变适应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策略是:着力引导—主动参与—有效建构.柏拉图曾说过: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使心灵达到完善的境地.这就是说真正的教育应当是用知识的陶冶与智慧的激发来“照亮人的心灵”.由此可见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对学生的引导,为的是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而形成有效的建构性学习.3.4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复旧、讲新、练习、作业”是传统的教学结构模式,形式单一,只重知识的传递,忽视了学生的心理过程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忽视了知、情、意、行的相互关联和相互渗透.这种只强调“感知—理解—巩固—应用”的单一模式,只能使学生处于机械训练,被动参与之中.新课标下课堂教学应由传统的教授学生记诵什么,思考什么,转变为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如何交往、如何发现,变“信息源泉”和“知识传播者”为一个合作者和一个咨询者,让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使数学生活化;从实践中“做”数学,使数学活动化;在游戏中“玩”数学,使数学趣味化;在情境中“问”数学,使数学问题化、过程化.3.5课堂教学过程的转变传统的教学过程是逻辑分析—讲解说明式的进程,它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导致课堂气氛窒息,使学生失去了学习活动的空间,丧失了自己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而新课程提倡的教学过程是在建构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过程,即利用教学资源,建立教学情景,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理解知识,发现知识,并通过有意义建构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获得新知.新课标下的现代教学过程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自主性学习:让学生明确知识源于实践,反过来指导实践,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给学生提供自主思考的机会,让学生自动地思考、概括、提炼、消化知识,体验学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的能力.(2)合作性学习: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教师和学生不应是被动的服从关系,应是和谐、互助的合作关系,让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达到互教互学、教学相长之目的.与此同时,它能改变传统教学信息的单向传递和师生间一问一答的双边活动方式,建立起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群体互动的信息交流方式,给每个学生提供动脑、动手、动口、(三动)的时空.(3)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首先要转变教师观念,由“传道、授业、解惑”向“迷惑、激励、求知”转换.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为学生“解惑”,有时甚至需要“迷惑”学生,把学生引入“歧途”,然后让他们自己去寻找出路.其次要用好用活现行教材,着眼于创新素质的培养,把陈述性知识转变为探究性的素材.第三要更新习题配置观念,根据“跃而可获”的原则,配置具有梯度性的习题,适合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变“知识巩固”为“知识发现”.(4)趣味性学习:数学家王元曾说“兴趣是成功的第一步”、“玩”是青少年儿童的天性,教师应抓住这个特性,让他们在“玩”中学到知识.把做智力游戏、小发明、小制作、社会实践活动等融入第二课堂,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3.6课堂教学评价的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侧重于终结性评价,以学生是否能正确回答课堂教学提问;是否能解决书本上的练习题;是否达到课堂教学目标为测量指标,目的是选拔和管理.而新课标下的教学评价更侧重于形式性评价,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课堂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新课标下课堂教学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又要关注他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又要关注他们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3.7课堂教学手段的转移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利用和操作教学媒体(教具、学具、现代化教学媒体)向学生呈现和讲述知识.而新课标下应把教学媒体,从教师手中转移到学生手中,让学生亲自操作,使媒体由作为教师的讲解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知工具.4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传统观与现代观的比较建国以来,我国的课堂教学方式受苏联的影响很深,课堂教学大多实行”复习旧知——引人新课——讲解新课——巩固练习——小结作业”的五环节模式。
在以后各种教改实验中,也出现了种种命名的教学模式,归纳起来,常见的有四种:①讲解一练习式;②自学一辅导式;③探索一发现式;④讨论一交流式。
其中“讲解一练习式”在数学课堂上仍占据着主流地位,具体体现在大部分教师经常采用的教学方式仍是“讲练结合”与“精讲多练”,因为“讲解”可以解决数学学习过程中由不知到知的矛盾,而“练习”可以解决由知到掌握、熟练运用的矛盾。
这种主流的教学方式突出的是教师作为知识讲授者的地位,关注的重点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得好等于能够提供更多的数学,学生应按照教师的规定“打基础”,至于学生是否自主或主动地开展学习、学生的发现与再创造、学生的反思与质疑等,则在考虑之末。
由于教师对学习内容的设计多半只考虑自己的一种思维过程,而实施时不自觉地把学生的思维活动纳入自己的唯一的思路上去,长此以往,教学必然导致学生学习数学自由性、好奇心的丧失。
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强调在高中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互动,提倡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明确提出以学评教,教得好应体现为促进学生学得好,学生理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新课标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的成长应与新课程成长同步,过去的数学是“剧本式”的,不符合课改的要求.有鉴于此,教师应首先对数学教学(设计)过程有深刻的认识.表格 1.1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传统观与现代观的比较项目传统观现代观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能力,数学方法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教学内容增大课堂容量,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学要求教师讲清、讲透、严谨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把探索的过程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活动,意义建构,真正理解知识内容.学习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进教室,以问题的圆满快速解决走出教室学生带着问题进教室,通过猜想、尝试、分组讨论、反思,让学生带着新的更高层次的问题走出教室.教师素质语言、板书等教学基本功教师要与学生交往互助、共同发展.扎实教学评价重结果结果重要、过程更重要.5 新课程标准下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效果的评价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效果的好坏,主要看学生的积极性有没有调动起来;学生有没有活动起来;学生有没有讨论的意识;有没有问题意识.敢不敢对教师的解析提出质疑;敢不敢上台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没有跃跃欲试的冲动;有没有探索的亲身体验.会不会自己小结(评价);课后会不会追上来刨根问底;会不会自己提出新的问题.学生有没有学习的小群体;会不会争论不休;师生、生生、群体间有没有互动;能否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与分享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