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教育史
Page 33
鸿都门学与四姓小侯学
LOGO
鸿都门学创设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178 年),因校址在洛阳鸿都门而得名,是我国也是 世界上最早的研究文学和艺术的学校。由三公推 荐入学。它是宦官集团培养自己势力的场所。 四姓小侯学创设于东汉明帝永平九年(66 年),是朝廷专门为外戚贵族及功臣子弟设立的 贵族学校。“四姓”是指:樊氏、郭氏、阴氏和 马氏,因他们不曾列侯,故称“小侯”。
Page 19
LOGO
商代的官学
LOGO
商代的教育史料主要来源于甲骨文的发掘。根据 甲骨文的记载,商代的官学已出现“大学”“瞽 宗”、“庠”、“序”、“学” 等名称。 《礼记·明唐位》说:“殷人设右学为大学,左学 为小学,而作乐于瞽宗。”《礼记·王制》曰: “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 右学和瞽宗属于大学性质,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机 构。殷人尚右尚西,将大学设在西郊,故称右学。 右学和瞽宗以乐教为主,是奴隶主贵族子弟学习 礼乐的场所。右学和瞽宗(又称辟雍或西雍)。
Page 31
LOGO
汉设五经博士即《诗》《书》《礼》《易》《春 秋》,由皇帝征召或由公卿荐举社会学术名流担 任。 汉代太学学生,西汉称“博士弟子”或“弟子”, 东汉称“诸生”和“太学生”。太学生的来源有 两条途径: 一是由太常在京师直接挑选,条件是“年十八以 上,仪态端正者,补博士弟子”,作为正式的太 学生。
Page 12
二、学校萌芽的客观原因:
LOGO
(一)、生产的发展、阶级的分化给教育带来的 变化(生产力的较大发展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 的明显分工、阶级的形成 (二)、科学文化的较大进步(文字的产生)
Page 13
第二章:古代文教制度和教育政策
第一节:中国古代文教政策 一、古代文教政策的变迁:
一,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
作为教育工作者只有通过教育史的学习,才能更深
刻地认识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
Page 5
LOGO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
数学使人周密,哲理使人深刻 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使人
善辩。”
Page 6
——培根
中国教育史
LOGO
按中国历史的发展阶段,可划分为中国古 代教育史、近代教育史、现代教育史和当 代教育史。 古代部分从原始氏族公社时期到清朝中叶 为止;近代部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 年的“五四”运动前夕;现代部分从“五 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前为止。新中国成 立后为当代教育史部分。
Page 15
LOGO
(但汉并没有放弃刑法律令,而是两者结合,相 互为用,即“王霸道杂之”后称之为“外儒内法” 或“阳儒阴法".强调三纲五常的德性和儒术的道 义。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重振文教(以《五经正义》作为统一的经 血颁行天下。用《开成石经》确立儒家经典的权 威;建立唐律、唐礼;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 宋:沿袭唐制,重文教、兴理学;
Page 23
LOGO
单,只有一学。大学实行分科教学,以礼乐为主, 射御次之。
2、乡学(设在地方)
地方乡学有四学:校、序、庠、塾。乡学由管理 民政的大司徒兼管教育,教育内容包括德、行、 艺三方面。 “六艺”:西周官学的基本学科,它起源于夏代, 商代有所发展,到西周日益完善。其内容包括: 礼、乐、射、御、书、数。
Page 14
LOGO
2、春秋战国: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私学大兴, 养士成风。
3、秦:书同文,统一语言文字;行同伦,统一伦 理习俗;立博士、设三老,统管从中央到地方的 文教,颁挟书令;禁游宦,防止“以古菲 今”“惑乱黔首”,禁私学,实行“以吏为师、 以法为教”。 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中央设立太学,以 “五经”为教学内容;尊孔崇儒;建立贡举制度。
Page 11
LOGO
2、虞庠 《礼记》称:“米廪,有虞氏之庠也。” 郑玄 解释说:米廪“藏养人之物”,即粮仓。 《说文》指出:庠“从广羊声”,即食羊者所居之 地,养老敬老的地方。 孟子说:“庠者,养也。” 即把有道德、有经验的老者养在那里,专门从事 教育儿童的工作。《礼记》曰:“有虞氏养国老 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 虞庠以德教(孝的教 育)为主。 此外,相传神农氏始设“明堂”施行社会教 育,《周礼》有“六厩成校”的说法。
Page 7
第一章:中国原始教育
一、中国原始教育概况: 原始教育的起源:
LOGO
1、教育的本能起源说(生物学角度)
2、教育的模仿起源说(心理学角度) 3、教育的需要起源说(即起源于社会生活和人 类自身发展的需要) 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哲学和社会学角度)
通过生产劳动,把这样那样的社会物质生活 经验传授给下一代,这便是人类最初的教育形态。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劳动创造了人类的教育 本身。
为奴隶主贵族阶级开设,按学生年龄和程度分为 小学和大学。国学由负责宗教祭祀和国家典礼的
Page 22
LOGO
大司乐兼管(即“官师合一”) 小学教育:小学一般设在王宫东南郊,由担任王 宫守卫队长的师氏和保氏兼任教师,教育内容是 德、行、艺(技能)、仪(礼仪)等方面。 大学教育:只有少数符合条件的贵族子弟和平民 中经过选拔的优秀人才能进入大学。大学分为两 种:“辟雍”和“泮(pan)宫”,也称学宫。 “辟雍”设在天子的都城,“泮宫”设在诸侯的 国都。 辟雍还是习射的场所,故又称射宫。泮宫规模简
LOGO
有为而治
(1)重视知识 (1)推崇孔子, (1)设立五经 分子的作用《求 罢黜百家 博士 贤诏》 (2)兴太学以 (2)开设太学 (2)允许开办 养士 (3)建立察举 私学 (3)重视选举, 制度 (3)废除“挟 书律” 选贤任能
Page 30
LOGO
1、中央官学:太学 太学是我国古代官方的高等学府,是以传授和研 习儒家经典为主的国立文科大学。太学由太常负 责管理。一般认为太学始于公元前124年汉武帝 采纳董仲舒的建议,设五经博士,置博士弟子, 标志着太学的正式建立。 太学的教师称为博士,其主要职责是“掌教弟 子”,以教学为主。同时也参与政府的政治和学 术活动,为政府提供咨询服务。在博士之上设有 首领,西汉时称为仆射,东汉时改称祭酒,相当 于今天的大学校长,由德高望重的博士担任。
Page 3
教育史的研究对象
整体上看:教育制度、教育思想
LOGO
具体而言:教育制度、教育事件、教育实 践、教育人物、教育论著、教育理论、教 育思潮等。
二、教育学的分类
教育学原理
课程与教学论
Page 4
学习教育史的意义
LOGO
学习教育史可以使我们了解教育制度和教育思 想发展的源流,有助于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扩 大知识视野。尤其是我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
LOGO
二、古代文教政策是统治阶级总的统治政策的组 成部分 三、官学、私学并行发展,相互补充 四、注意培养人才和选用人才的统一 五、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并重 六、强调教育应以道德教育为中心
Page 18
第二节:中国古代官学
一、奴隶社会的官学: 1、夏朝的官学:夏朝的官学除了 沿袭“虞舜”时期的“庠”之外, 还有“序”和“校”两种学校。 关于“序”的内容,《孟子·滕 文公上》说:“序者,射也。” 即“序”是习射的场所。除具有 教育的职能之外,“序”后来发 展为奴隶主贵族议政、祭祀和养 老的场所。“校”是在地方设立 的学校。 “校”也是一种以习武 为主的军事训练场所。
Page 20
LOGO
四羊方尊
商朝青铜尊
Page 21
商朝青铜觚
西周的官学
LOGO
在文化教育上的特征是“学在官府”(或称“学 术官守”),即在宫廷设立学校,用典章作教材, 聘官吏为教师(即“官师合一”)。 西周的教育制度就是适应上述政治、经济和思想 文化统治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西周的官学分为 两类,即国学和乡学。 1、国学(设在王都)
Page 2
教育史的性质
2、教育史是一门研究教育发展历程的学科
记载教育发展的历程 总结教育发展的经验教训 发现和揭示教育发展的规律 为教育理论发展提供历史素材
LOGO
1、教育史是教育的发展历程,即关于教育发生、 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
为教育实践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对未来教育发展做出某种预测
Page 32
LOGO
二是由郡国县地方选送到京都,标准是:“好文 学,敬长上,肃政教,出入不悖。”作为非正式 的特别生。正式生可免除赋役并享受一定俸禄, 特别生则待遇较差。 太学初创时由于学生少,采用个别教学或小组教 学;后来由于太学发展,学生数以万计,采用集 体授课制或次第相传的形式。此外,太学允许学 生自由研讨学问和向社会名流学者请教。
Page 10
第二节:学校教育的萌芽
LOGO
一、学校萌芽的传说: 关于学校的萌芽,在古籍中记载颇多,而且众说 纷纭。这里主要介绍两种: 1、成均 最早见于《周礼》:“大司乐掌 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 合国之子弟焉。”西汉时期的董 仲舒认为:“成均,均为五帝之学。”东汉时期 的郑玄解释说:“均,调也。乐师主调其音。” 即“成均”是古代乐师作乐的地方。“成均”以 音乐教育为主。
Page 8
原始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原始社会时期的教育 内容
LOGO
生产劳动教育
道德和社会传统教 育 原始宗教教育 军事教育 原始艺术教育
Page 9
原始社会时期教育的特点
LOGO
1、生活同教育 紧密联系,教育活动 在生产劳动中进行。 2、由于分工不 同,男女教育有所区 别 3、教育没有专 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4、教育方式是 言传身教、口耳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