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背诵全文。
二、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掌握“绝、假、闻”三个多义词的义项,积累四个通假字,两个文言虚词。
三、德育目标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方法1.提纲式教学法。
以板书为提纲带动各个教学环节,利于学生背诵、理解。
2.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分解比喻句含义,分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教师示范分析第二段,用图示法教会学生方法,然后以三人为一组用此方法解决其他句子的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推理能力,提高他们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
3.探究拓展法。
设计一些探究性思考题目,如:“《劝学》到底劝人们学什么?”“有人说,《劝学》是一篇具有浓厚人文特色的文章,始终把‘人’放在重要位置上进行论述。
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等等,训练学生探究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课时安排2课时要点联系:积累文中文言现象,不断提升文言阅读能力,从而达到高考大纲中对学生提出的文言文鉴赏阅读的能力。
教学步骤预习提纲1.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掌握重要词语的音、形、义。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荀子其人其作品及其主张2,掌握积累第一段和第二段中的文言实词、虚词,活用、古今异议等文言现象和特殊句式。
3,理解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了解荀子论述学习的思想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
高尔基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
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
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
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
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应有的方法、态度,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佳作。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板书文题)二、教学目标展示: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本节课我们要达成的目标三、检查预习:【多媒体展示】1、作家作品、字词正音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出示一些重点字词,来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出示内容见导学案预习内容)四、解题《劝学》中的“劝”起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是“劝勉”的意思。
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
而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五、文本内容研习探究(一)朗诵点拨(1)学生读课文一遍(个体展示)(2)教师简要点拨朗读时的注意事项(字音、节奏、语气等)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读说能力(3)齐读课文思考:找出本文论证观点设计意图:考察同学们对全文内容的了解(二)师生共同研讨课文1.研习第1段(1)学生齐读第1段(2)师生共同讨论第1段中出现的难以理解的字词句(3)再读课文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上面提到的五个比喻都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它们是平行并列的,还是依次排列的?请分析说明。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分两层:①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
”这两层非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拓展的。
(4)学生齐读第2段,以词语提纲为线索背诵第2段。
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②有③就④中。
设计意图:1。
学生积累相关的文言知识,培养他们古文阅读的能力2.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研习课文,从课文中找答案,深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比喻论证的作用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2.研习第2段(1)学生齐读第2段并质疑其中的字词句(2)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提问:作者选哪些比喻来论证这一观点的?在段落提纲的基础上扩展增附词语提纲。
明确:跂而望登高博见登高招见者远顺风呼闻者彰假舆马致千里假舟辑绝江河(3)要求学生模仿第2段的思维推理模式,前后桌四人为一组讨论分析本段的推理过程。
学生讨论。
教师引申: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每个同学都具有一定的外在环境和条件,有顺境,有逆境。
关键在于每个人自身的努力,发扬主观能动精神,不但会利用现有的条件,而且要学会创造条件改造环境。
英国首相丘吉尔本来口吃,后来成为演说家,就是把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条件的一个典型例子。
(4)学生齐读第2段,对照词语提纲,尝试背诵。
教师强调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跂②致③绝④假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通过团队合作来解决问题的习惯3.学生朗读背诵1、2段。
六、总结好了,这节课就先讲到这。
我们已经初步地了解了本文,下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地进入课文,请大家下去复习今天所学的内容,同时借助注释预习还没有学到的课文,并且要背诵这篇课文。
下节课,老师会抽背七、家庭作业:1.背诵课文。
2.翻译第1段和第2段中的特殊句式板书设计:提高自己: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中学习的重要性木受绳则直知明而行无过矣心(正面设喻)改变自己:輮木为轮金就砺则利论学习的作用弥补自己不足:登高博见登高而招点(反复设喻)顺风而呼善假于物也↓假舆马假舟揖学不可以已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研读课文第3段,整理本文的文言知识,归纳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教学要点]师生共同研习第3段,背诵第3段;分类归纳文言知识,小结全文。
[教学难点]归纳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进行探究性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学过程]一、检查背诵学生齐背一遍,再抽查两名学生独立背诵。
二、师生共同研习第3段1.学生齐读第3段,并共同研讨其中的难懂的字词句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共同探究扫清阅读障碍,积累文言知识2.请学生列出本段的词语提纲,并用图示法展示本段的推理过程。
学生讨论分析。
教师明确3.借助词语提纲、思路推理图示,学生按图索骥,尝试背诵。
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跬②镂③一④焉⑤至对“至”作重点分析:下面两个句子中的“至”和“致”有何区别?①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至”在《说文解字》中本义是“鸟飞从高下至地也”,引申为“及,达到”,①句强调指出自身积累“跬步”达到的结果,用“至”突出了第3段的中心。
“致”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送诣也,送而必至其处也。
”含有“使……达到”的意思,②句强调“善假于物”的重要作用,用“致”恰当地表达了语意。
4.学生齐背第3段。
三、分析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提问:本文作为一篇议论文,写作特点是什么?学生从课文中选择相关句子作答。
明确:①比喻说理,形象透彻;②正反对比论证,灵活而富于变化;③气势充沛,说理流畅,多用对偶、排比句式。
要求学生在朗读中反复体会。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进一步了解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和作用四、探究性阅读训练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增加看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1.提问: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呢?学生可能会回答:学习文化知识。
教师否定,点拨并引申:课文中,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从上句的“故”字看,这是荀子通过一组比喻得出的结论。
从这一点看,荀子劝学是“劝”人们首先要学习做人。
另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德,圣心备焉”这一句同样着眼于品德的养成。
在荀子看来,学习可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所以,学习的对象是明确的,也就是品德的学习。
《劝学》中未选入本文的语句有“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这些语句也可以证明荀子劝勉人们学习就是让人们完善自己,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历史和现实无数的事实证明,只有立德才能立人,只有尚德才能治国。
时至今日,先贤的宏声巨音仍回响在现代都市和乡村的上空,引领着人们求美、求善。
以德治国,公民道德规范的实施不正印证了这一点吗?刘海洋伤熊事件确实值得我们深思,让我们深刻地领悟到现代教育的些许缺憾。
当然,荀子讲学习要积累、坚持、专一的方法和态度,对我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也具有启发意义和指导作用。
2. 提问:有人说,《劝学》是一篇具有浓厚人文特色的文章,从开篇到结尾始终把“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进行论述,“人”实质上是本文反复咏唱的主旋律,透过文字,我们可以发现文中写了哪些人呢?学生明确:“君子”“吾”。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知明而行无过”“善假于物”;吾“尝终日而思”“跂而望”,知道“不如须臾之所学”“登高之博见”,知道“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的效果,是“知假物”的人。
但“吾”比“君子”低一个境界。
教师适当引申: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主张用教育来陶冶,用礼法来约束,才能抑“恶”扬“善”,避“恶”就“善”,所以文中向我们展示了两种不同境界的人,突出学习的重要性。
3.请把“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两句插到本文各自最适合的段落中去,并简要说明理由。
学生思考。
教师略作解释:冥冥:精诚专一,埋头苦干。
昭昭:明显的样子。
惛惛:同“冥冥”。
赫赫:显著盛大的样子。
应从词语的照应关系来着手解答问题。
“蓬生麻中”点出外部环境,与“善假于物”的“物”是合拍的,而且《劝学》第2段论述“善假于物”的作用,故应放在第2段末尾。
第3段中的“积”“锲而不舍”“用心一也”同“惛惛”相呼应,故第1句应放在第3段段尾。
(这样分析,把课文内容的理解上升到哲理美的层次,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五、文言知识整理(见本文导学案)六、总结:《劝学》这篇文章是以荀子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
他认为人的聪明才智、道德品行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后天获得的,因此,他特别重视学习。
在课文中,他强调的“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就是他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体现。
七、家庭作业:《伴你学》上面的练习附:板书设计劝学提高自己: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中学习的重要性木受绳则直知明而行无过矣心(正面设喻)改变自己:輮木为轮金就砺则利论学习的作用弥补自己不足:登高博见登高而招点(反复设喻)顺风而呼善假于物也↓假舆马假舟揖学要积累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不不积跬步不积小流可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要坚持不懈骐骥驽马以(正反对照设喻)朽木金石已要专一蚓:用心一(积的保证缺一不可)蟹:用心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