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城市格局

中国古代城市格局


诸子百家
《周礼考工记》 《管子度地篇》 春秋 《管子乘马篇》 《商君书》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纬 高勿近旱而水用足, 低勿近水而沟防省 因天材就地利 城郭不必中规矩, 道路不必中准绳 城乡关系 “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鲁国曲阜 战国 济南城 吴国 赵国 江南淹国 秦 西汉 发展“象天法地” 周代礼制为核心 曹魏邺城 三国 孙权建业城 咸阳
完全按周制造城 打破严格的对称格局 伍子胥提出“相土尝水,象天法地” 高台建设,壮丽 城与河浑然一体,自然蜿蜒,利于防御 强调城市方位 “独尊儒术” 功能分区布局,结构严谨, 城市交通干道与城门对开。 尊重自然,“形胜”, 即有利形势可致胜 改进汉长安布局松散, 宫城与坊里混杂问题 对周礼城市形制理念有重要发展 突出与自然的结合 复道,甬道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开创性意义 充分考虑江南水乡特点 与城市防御功能相得益彰

继承发展 周礼考工记思想
元大都
外城,(皇亲国戚住) 中间为皇城(太子住) 内为宫城(皇帝住)
唐 五代后 周时期 北宋
周礼考工记思想
长安、洛阳 东京汴梁 开封城
宇文恺
整个城市布局严整, 中轴对称,分区明确,官民不相参 有规划地改建扩建
出现里坊制, 宵禁制,朝开夕闭 奠定宋代开封城基本格局, 开始城市中居住区组织模式的改变。 里坊制废除,街巷制诞生, 北宋中,轴线对称,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
时代
夏 周
思想
地点
河南偃师商 城 郑州 湖北盘龙城 洛邑
著作
主张
使用陶制排水管 夯打土坯筑台技术 有步骤有计划建设
影响
影响后世数千年的城市基本形制 中国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城市规划时 间, 已出现此后都城建设特征 成为此后封建社会城市建设基本制度 提出城市选址、供水、消防 因地制宜思想 解决道路、农田、山陵丘谷间 比例的合理分配问题 大小套成模式出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