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轮胎设计力学

轮胎设计力学


X
0
Y: F , F , M
X
Y
Z
X: s , ,
Y
返回
0
X
图1-16 轮胎的动力特性曲线
轮胎坐标系
地面
ɑX
Y
行驶方向
Z 图1-17 无侧倾时的轮胎坐标系
返回
动力特性曲线
侧偏示意图
α
返回
图1-18 轮胎侧偏示意图
R C O T轮廓的张力分布 原来轮廓的张力分布
返回
图1-2 RCOT轮廓和帘线张力分布
思考题
?1 :若进一步减小胎侧曲率半径,增大胎圈 部曲率半径,是否会使轮胎性能更加改善?
?2 :RCOT是否适合低断面轮胎? ?3 :还有什么方法可提高带束层张力?
返回
受力特点
• 自然平衡轮廓:对子午胎来说,胎体帘线受 均匀张力;(斜交胎是胎冠部最大)
设计变量(举例)
• 非结构因素:气压、载荷、速度、环境温 度等
• 非参数化的结构因素 :轮胎规格;帘线规 格;带束层结构形式、钢丝圈截面形状和 方位 ;橡胶材料的分布(包括种类、用量、 位置、形状等) ;胎面花纹形式
返回
返回图1-8
未完,接下页
续上页
• 可参数化的结构因素: (1)几何参数:内、 外轮廓形状的表示(目前一般将胎冠、胎 肩、胎侧和胎圈部分别研究);胎体的形 状与位置,尤其是反包部位的形状和高度; 钢丝圈的位置;每一带束层的形状、宽度 及厚度方向的位置;帘线的排列方向和密 度 ;(2)材料参数: 应力与应变关系、 强度、疲劳性能;热学参数;老化性能; (3)工艺参数
《轮胎设计力学》
wwwli@
第一讲 绪 论
—轮胎设计力学的发展、内容、任务 和研究方法
参考资料:《充气轮胎性能与结构》 P157-187;P1-12
§1.轮胎设计力学的发展
➢ 经典设计理论——解析方法 ➢ 现代设计理论(第一阶段)——引入有
限元分析技术 ➢ 现代设计理论(第二阶段)——引入优
车外噪 声
固有频率、胎面花纹、 断面轮廓形状等
图1-11
其 高速性

足够的带束层张力
返回
图1-12
使用性能
• 基本性能:承载性能、耐久性能(耐磨耗、 耐疲劳损伤、耐老化等)
• 动力特性:牵引性能、稳定性能、操纵性 能、抗侧滑和抗湿滑性能等
• 环保性能:低滚阻、低噪声、舒适性等 • 其它性能:如高速性能等
• 可对局部性能进行改进设计;
• 可针对性地根据使用要求设计出不同性能的 轮胎;
• 拓宽了轮胎结构设计的空间; • 不具有普适性,难以掌握 • 不能完全代替轮胎实验,但可以减少轮胎试
验,缩短产品开发的周期。
返回
上页
面临的问题-现代设计理论(第一阶段)
• 目标性能的力学量描述(依赖于对结构性能 及其受使用条件和设计参数影响的规律性认 识,目前这种规律性研究的积累太少);
• 不足: – 过于简化(如:不计橡胶受力;不计帘线 的变形等),不适合描述结构中的局部力 学特征;
– 仅适用于充气状态
返回
现代设计理论(第一阶段)
• 最佳滚动轮廓理论RCOT (Rolling Contour Optimization Theory)—BS公司(1985)
• 最佳张力控制理论TCOT (Tension Control Optimization Theory)—BS公司(1988)
础和方法
转§2
转§4
§4.轮胎设计力学的研究方法
• 理论研究:进行较为基本的、普遍的规律 性研究;理论模型一般仅考虑少数最主要 的因素;应用方便、效率高。
• 数值研究:分析层次深入,注重局部力学 特征的研究;数值计算模型仍然需要对实 际问题进行一定程度的简化;需要非常专 业的技术,效率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 有限元计算量更大,以至于无法实现(即 使只对部分参数进行优化设计);
• 目标函数很难确定; • 总之,目前这种优化设计理论实际上还没
有充分发挥作用,它是人们努力的目标
返回
§2.轮胎设计力学的内容
① 轮胎材料力学 ② 轮胎结构力学 ③ 轮胎实验力学 ④ 轮胎操纵力学 ⑤ 轮胎工艺力学 ⑥ 轮胎噪声
• 办法:采用有限元分析技术;减小胎侧部 曲率半径,加大胎圈部曲率半径(图1-2)
• 效果:改善了轮胎的行驶性能。被誉为 “划时代的新设计理论”
返回
思考题
轮胎接地部分模拟图
翘起(翘曲现象)
图1-1 “皱曲”现象示意
返回

帘布层张力分布(径向)
R C O T轮廓 原来轮廓
带束层张力分布(周向)
受力特点
• 实验研究:为理论和数值研究提供必需的 参数;对理论和数值研究成果进行验证; 需要理论和数值研究作指导以提高效率。
转§1
转§2
转§3
习题
• 用自己的语言尽可能多地指出自然平衡轮廓 理论的重要性和不足之处。你认为用解析方 法对自然平衡轮廓理论是否还有改进的必要 性和可能性?
• 总结RCOT、TCOT和SEMT设计理论的共 同点和不同点。
返回
上一页
返回图1-8
现代设计理论(第二阶段)
• 大统一轮胎理论GUTT (Grand Unified Theory in Tire)——BS公司(1995)
• 优化杨氏模量 • 将各种优化理论和方法引入设计中,如神
经网络理论、遗传算法等 • 特点
返回
特点-现代设计理论(第二阶段)
• 引入了优化设计思想和方法,理论上可获 得最佳或接近最佳的设计方案;
contact displacement, (mm)
返回
图1-13 重力负荷下的P-δ曲线
返回
图1-14 轮胎印迹法向压力分布
胎面位移
图1-15 重力负荷下胎面位移
返回
(水平面上的投影)
Magic Formula:
Y=S +D sin[C tan-1{B(X-S )(1-E)
Y
X
+E tan-1B(X-S )}]
联(1988)
返回
特点-现代设计理论(第一阶段)
• 要借助于有限元分析技术; • 提出了非平衡轮廓形状设计理论,但仍需要
利用平衡轮廓理论作初步设计; • 超出了形状设计的范畴,可以考虑更多的设
计因素,如局部构件的结构形式、不同部位 选用不同性能的材料等;
未完,见下页
(续上页)
• 可考虑各种工况下的轮胎载荷;
• 轮胎的使用性能有哪些?设计变量有那些? • 预习《材力》P1-88,不包括其中的
§2.13
30000 25000 20000
frictionless wm1 wm3 wm4
frictional wm1f wm3f wm4f
contact load, P (N)
15000
10000
5000
0
0
5 10 15 20 25 30
返回
牵引性
FX 、纵向刚度CS
操纵性
FY 、侧偏刚度
稳定性
MZ 、回正刚度
抗侧滑
FYmax
抗湿滑
接触面的摩擦力
图1-10
低滚 阻


性 舒适


低噪 声
返回
应 变 能 损 耗 ELOSS , 胎面 摩擦
振动特 性
固有频率、激 振频率
包容、 带束层及胎体 缓冲性 刚度
车内噪 声
固有频率、胎面花纹、 断面轮廓形状等
转§1
转§3
使用性能
力学性能
(目标性能的力学描述)
设计参数和使用条件
桥梁作用
返回
图1-8
承载 性能 基 本 性 能 耐久

返回
(规格确定时)P-δ 曲线(径向刚度)
耐磨耗
耐疲劳 损伤 耐材料 老化 图1-9
胎面接触压力分 布的均匀性
薄弱部位E(应 变能)
损耗的应变能 ELOSS、温度
动 力 特 性
• 效果:维持其它原有性能的情况下,大幅度 提高了胎圈及带束层的耐久性
返回
TCOT
传统轮廓
图1-3 充气后轮廓形状的变化
返回
(两者初始形状不同,充气后形状接近)
轮辋
轮辋
位移 TCOT
位移 传统轮廓
图1-4 充气时胎圈部位的变形
返回
负载时应变能最小化理论SEMT
• 针对问题:钢丝载重子午胎的耐久性 • 思路:承载状态下力求同时减小带束层端
• 负载时应变能最小化理论SEMT (Strain Energy Minimization Theory)—横滨(1988)
• 其它设计理论 • 特点 • 面临的问题
返回
最佳滚动轮廓理论RCOT
• 针对问题:轿车子午胎侧偏时发生“皱曲” 现象(高速情况下)
• 思路:改变断面轮廓形状来提高带束层张 力
返回
返回图1-9
原来结构
新带束层结构
大角度钢丝带束层 零度尼龙帘布层
图1-7 SEMT的带束层新结构
返回
其它设计理论
• 动态模拟最佳轮廓理论DSOC、DSOC-S (用于轿车)和动态稳定性最佳接地面理 论DSOC-T-东洋公司
• PSP(1987)、PSP-F理论-住友公司 • 轮胎综合技术理论(I理论)-大津公司 • 最佳应力应变周期设计理论CSSOT-前苏
部和胎体帘布层反包端部的应变能 • 办法:采用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手段,得到
了合适的轮廓形状(图1-5)以及四项新 技术(图1-6、图1-7) • 效果:降低了应变能;提高了耐偏磨性能 和操纵稳定性
返回
1
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