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系统科学方法论.
功能:功能是指系统具有的活动能力以及系统 在达到预期目的的过程中与外部环境相互联 系和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能力和功 效,是系统内部相对稳定的联系方式、组织 秩序及时空形式的外在表现形式。
环境:环境是指系统以外并与系统发生联系、 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客观事物或事物组成的整 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3、系统的描述
统一体所表现出来的基本特性。用系统效应(SE) 衡量整体性。一般说来,系统效应有三种情况:
⑴ 正效应 :这种效应表示系统效应大于各要素
效应之和,即
SE>AE+BE+CE+ ……。
其中AE、BE、CE、等分别表示要素A、B、C等 的效应。
⑵ 0效应: 这种效应表示系统效应刚好等于各 要素效应之和,即 SE=AE+BE+CE+ ……。
(2)一般信息论:也是研究通信问题,但包括 了噪声理论、信号滤波与预测、调制和信息; 理等问题;
(3)广义信息论:不仅包括1.和2.,而且包括 所有与信息有关的领域。
1、信息论的产生与发展
对信息论的产生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美国数 学 家 申 农 ( C.E.Shannon ) 和 维 纳 (N.Wiener)的研究工作。
关系如下式: 情报∈ 知识 ∈ 信息
3、熵理论—熵增熵减
信息熵的理解—热力熵与负熵
(1)信息熵的提出: 概率相等:H=logn 个体信息:H=-log pi越小,H越大! 平均:H=-∑Pilog pi→热力熵→即信源的平均信息
量。 (2)信源—热力熵H(X)
信源输出的平均信息量;系统无组织程度的度量 (3)信宿—负熵H(Y)
H(Y)=H(X)-H(X/Y)-条件熵
3、熵理论
A、无干扰:I(P)=H(Y)能全部消除 信宿的不定性。 B、有干扰:I(P)=H(X)-H(X/Y) 信宿对信源的不定度不能完全消除。 C、完全干扰状态:H(X)=H(X/Y)
I(P)=0
4、通信系统的理论
通信系统的简单构成 仙农的信息通讯模型
系统的稳定性是整体的稳定性,不是个别要 素、部分、层次的稳定性。系统的稳定性是 系统在非平衡态下的保持自身有序性的特性。 系统的稳定性是相对的,而发展是绝对的。
4、系统论中的基本原理
相关性(关联性)原理 :是指系统中要素 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结构 与功能之间的相互倚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信息论:研究信息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 理论。信息论是研究通讯和通讯系统中的 信息传递的共同规律的科学,是一门应用 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信息和信息传递和变换 的科学。
控制论: 研究各种系统的控制规律的科学。
系统科学理论的包括:“新三论”
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超循环 论)
二、老三论
(一)系统论
2、关于信息含义特性等
在认识论研究中,由于强调认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所以把信息定义为“认识主体所感知(或所表述) 的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
小结:信息概念的多样化,使人们很难为信息下一 个反映全部内涵的定义。只要知道某个功能是指哪 个层次的信息,就不致在信息研究和应用中产生歧 义。
在本体论研究中,由于研究信息与物质运动的关系, 故把信息定义为“事物运动的状态及其存在方式”。
马克思:把复杂社会大系统划分为三个基本子系 统,即生产结构系统、政治法律系统、意识形态 系统,深刻分析这些系统及各系统内诸要素之间
的相互作用,揭示了社会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1、系统论的产生与发展
(1)古代的系统思想:古代医学:脉象、经脉、 气血、阴阳互补说;病症、病人、环境联系起来。
农事:种子、土壤、肥料、灌溉、季节之间的辩 证关系;
消息
信 号
信号
消息
信源
编码
信道
解码
信宿
噪声
4、通信系统的理论
(1)信源、信宿问题 (2)信道理论:
A、有效性(信息的数量出发) 信息传输率=以最大通信速度传递最大的信息量。 处理技术有:
a、压缩信源 b、信道复用:
时分多路通信 频分多路通信
4、通信系统的理论
B、信息传输的可靠性处理——质量指标 信息传输的质量下降原因 处理技术有: a、均衡技术: b、抗干扰技术: 内部:抑制设备内部的噪声影响;
2、系统论的基本范畴
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层次
系统 :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 若干组成部分组合而成的、具有 特定功能 的有机整体。 系统的基本特征:
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 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倚赖; 由于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使系统作为一个整 体具有特定的功能。
2、系统论的基本范畴
4、系统论中的基本原理
开放性原理 :系统具有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 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性质和功能,系统向环 境开放是系统得以向上发展的前提,也是系统得 以稳定存在的条件。 在当今的社会,任何一个系统都不可能把自 己完全封闭起来,否则它将无法生存。但如果不 加选择地对外开放,那么这样的系统最终会被其 他的系统取而代之,自己也就消亡了。
孙子兵法:政治、天时、地利、将帅、法制全局 去制定作战方案。
(2)初期的系统理论 :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 明确提出系统管理的思想。
1、系统论的产生与发展
(3)现代系统论的产生 :贝塔郎菲(美) 1945 发表论文:“关于一般系统论”,1968年编著 出版了《一般系统论的基础、发展》,全面阐述 了其系统论思想。
信宿为能够排除不定度的最大信息量I(P); 用其描述系统的运动过程,是反映系统由无序向 有序状态运动。
3、熵理论
(4)二者关系: H(X)是系统混乱程度的度量,而负熵恰
是解除不定度所需信息的度量;要使混乱的系 统有序化就需要一定量的信息,系统从无序到 有序所增加的负熵的量也恰好就是系统热力熵 所减少的量。
4、系统论中的基本原理
目的性原理 :组织系统在与环境的相互作 用中,在一定的范围内其发展变化不受或少 受条件变化或途径经历的影响,坚持表现出 某种趋向预先确定的状态的特性。
稳定性原理 :在开放的环境下,系统具有 一定的自我稳定能力,能够在一定的范围内 自我调节,从而在变化的环境中保持和恢复 系统的有序状态,保持和恢复系统的结构和 功能。
(4)现代系统论的发展 : 贝塔郎菲的一般系统 论,普利高津(比利时自由大学教授)1969年 提出的耗散结构理论;哈肯(西德)1976年提 出的“协同学”理论;法国数学家托姆于1972 年提出的“突变论”。
(5)系统工程学的研究 :美贝尔公司“系统工 程学”,兰德公司“系统分析”方法——系统工 程的产生与发展,也为系统理论的创立作出了重 要贡献。
1、信息论的产生与发展
度量信息量的公式: H(x)= -k∑ni=1P(xi)logP(xi) 式中H(x)表示信息事件x的平均信息量,k为
常数,xi表示信息事件,P(xi)表示信息事件发生 的概率,n表示信息事件总数。
申农于1948年发表的《通讯的数学理论》一文, 标志着信息论的正式诞生。
1、信息论的产生与发展
一、系统科学理论的产生
“老三论” “新三论”
又称信息科学理论方法,都是围绕系统 这个对象,但是又是以信息为研究手段的 分析研究方法。
系统科学理论的产生
二战以后,产生把对象作为系统来考察 的系统理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
六十年代,耗散结构论、协同论、超循 环理论又相继问世。
系统科学理论的产生
在数学上,所谓传递函数是指输出拉普拉斯变换 与输入拉普拉斯变换之比。
3、系统的描述
结构描述和功能描述的关系:一般地说, 系统的结构描述与功能描述可以相互转 化,既可以由状态方程求出传递函数, 亦可以由传递函数求出状态方程(这种 变换称作系统的实现)。
4、系统论中的基本原理
整体性原理:整体性是系统各要素作为一个有机
要素:要素是构成系统的不可缺少的必要成分。 要素有一般要素、基本要素和最基本要素的区 分。
联系: 联系是指要素构成为系统的媒介。系 统论中比较注意耦合联系,甚至把联系与耦合 相互通用。
结构:结构是指系统内部各个组成要素之间 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方式、组织秩序以及时空关 系的内在表现形式。
2、系统论的基本范畴
2、关于信息含义特性等
通讯理论中,申农把信息定义为“事物不确定性 的消除程度”抓住了信息的随机性和统计性这一 本质。
在控制论研究中 ,维纳把信息定义为“系统组 织程度的标记”,这实际上反映了信息的组织结 构特征和反馈控制功能。
在系统论研究中,着重考虑系统的开放性和封闭 性的关系,把信息与熵联系起来,定义信息为负 熵,揭示了信息的有序性本质。
第二篇 信息资源管理方法论
第五讲 系统科学理论与方法
(一)教学目的:掌握系统科学基本概念、 基本理论及方法,了解系统工程方法。
(二)教学重点:通信理论、自组织理论 (三)教学难点:系统工程理论方法 (四)课时安排:6课时 (五)作业:见后
(六)教学内容
(六)教学内容
一、系统科学理论的产生 二、老三论 三、自组织理论(新三论) 四、系统科学方法 五、系统工程方法
⑶ 负效应:这种效应表示系统效应小于各要素
效应之和,即
SE<AE+基本原理
层次性原理:由于组成系统的诸要素的差异包括 结构方式上的差异,从而使系统组织在地位与作 用、机构与功能上表现出等级秩序,形成了具有 值的差异的层次性。 从发展的眼光看,系统的层次性即是系统发展 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正确地把握和运用系 统的层次性原理,把它转化为认识方法,具有重 要的现实意义。
难→人—机系统。
系统科学理论的产生
(4)信息的作用明显增强,只靠人脑来 处理信息不能适应“信息爆炸”。→信息 理论和方法迅速发展。
(5)二战要求以最新技术、最短时间生 产大量新武器,人自然地接触到系统的特 征和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