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四章 女性主义与大众文化

第十四章 女性主义与大众文化

第十四章女性主义与大众文化课时:1周,共2课时教学目的:理解女性主义与大众文化的关系,解读当代大众文化中的女性形象教学内容和过程:先了解什么是女性主义,再讨论女性主义与大众传媒的关系,最后了解我国大众传媒中的女性形象。

第一节:女权运动与女性主义提问:男生对当代女性地位的理解?反过来,女性对自身地位的理解?女性主义历史女性主义(feminism)一般翻译为女权主义和女性主义。

这也是女性主义的早期和后期的称谓。

18世纪和19世纪是女性运动的早期阶段,这一时期通常称为“女权运动”,早期女权运动的特点是带有很强的政治色彩,女性要求获得和男人相同的政治和经济权利,“同工同酬”、“婚姻自由”,妇女谋求政治和经济解放的运动一直持续到20世纪。

到20世纪60年代,随着文化研究的兴起,阶级、种族和性别问题受到关注,“女性主义”再次成为热门话题。

不过,这一时期“女性主义”更侧重于社会和文化层面,而非仅仅是谋求政治权利,女性主义者认为不平等不仅是政治和经济问题,更重要的是,隐藏在文化中各种潜在的男权中心思想,使得女性处于不平等位置,“女性主义”的目的就是要挖掘隐藏在文化深处的性别歧视。

这一时期女性主义在理论上也取得了进展,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和存在主义等多种思想。

女性主义也形成了三个比较大的派别:自由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和激进的女性主义。

自由女性主义思想主要是在美国,“自由女权主义理论认为理性精神的发展是人类最高的理想,国家应该采取行动确保所有人有平等机会追求这个目标及相关的东西。

”马克思女性主义把女性受压迫的原因归咎于父权社会和资本主义制度,马克思主义的女性主义主张通过社会变革彻底改变女性地位(譬如在中国)。

激进女性主义把女性的悲剧命运归咎于男权制社会传统,主张只有完全摆脱男权制度的控制,女性才能获得完全独立。

20世纪80年代以后,女性主义研究受到其他社会理论影响,摆脱了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影响,出现了多元化趋向,譬如后殖民女性主义、后结构女性主义等等。

“女性主义”实践、理论和批评的共同支点是确立不同于男权世界的“女性意识”,这种“女性意识”包含三个层面:一是生理-心理结构上的女性意识。

二是社会-群体层面结构上的女性意识,三是历史-文化结构上的女性意识。

“女性主义”要追求的是在生理-心理、社会-群体和历史-文化中全面的平等,因为女性主义首先认为在男权制度下,女性的生理-心理上、社会-群体和历史-文化上全面处于被支配地位。

女性主义的评价女性主义是在实践、理论和文化中都得到深刻的体现,在实践中,各种类型的妇女解放运动蓬勃发展,第4届世界妇女大会在中国召开后,中国的女性主义也开始发展起来。

其次,女性在理论和文化方面,女性主义也力图使自己区别于男权社会。

但是也有许多人蓬勃发展的女性主义表示质疑,譬如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1、我们能够像女权主义者认为的那样称西方社会-以及其它广为人知的社会是父权制社会吗?2、父权制传统怎样为那些对反抗和推翻父权制价值观感兴趣的人所进行的批判提供了基础?我们到哪里去寻找这种反抗的起源、记录以及证据?妇女如何能够既是父权制社会的产物,又是它的批判者?3,最后,讨论存在于一定层面的“妇女文化”,将其作为复杂社会中一种可行的反抗性(或适应性)的“亚文化”是否有意义?1第二节女性主义与媒介文化女性主义与“文化工业”马特拉特认为正是在现代资本主义的文化工业中,基本的性别歧视被表现出来:“正是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基本的性别歧视被表现出来——即公共与私人、生产与再生产的分离被表现出来。

公共机构与生产领域被指派给男性,私人生活和再生产领域被指派给女性。

等级制度的价值观通过赋予男性的时间(由行为、改革和历史所规定)以肯定价值、赋予女性的时间以否定价值的方式得以表达,女性的时间尽管具有潜在的巨大价值,但在我们的社会中却遭到绝对歧视,人们已经习惯把它看作平凡的日常生活、重复和单调的时间来理解和度过。

”2在马特拉特看来,这种男性和女性的社会分工由不同社会机构(教堂、学校、媒介)传播、加强和重新阐释的关于男性和女性品质的定义中表现出来。

女性应是听话、顺从、纯洁、文雅、拘谨的,她们应该玩一些温和的游戏并喜欢室内活动。

相反,男孩在性别上应该是主动的,易于炫耀其体力等等。

由此可见,大众媒体对于女性地位具有重要影响。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大众传媒的兴起,女性主义研究也从妇女运动、到女性主义通俗文化,再到大众文化研究领域的变化。

人们常常把这样的媒介研究成为“女性主义媒介批评”。

女性主义媒介批评几种探讨女性在大众媒介中的形象与地位,尤其是探讨大众媒介中的“女性歧视”问题,即大众媒介是如何用一种不平等的态度看待和表现女性。

1978年,美国传播学女学者塔奇曼与他人主编出版了《炉床与家庭:媒介中的女性形象》论文集,标志着女性主义媒介研究正式成为传播学研究的一个分支。

其他的文章还有克里斯·纽伯尔德的《女权主义媒介研究》、H·莱斯利·斯蒂夫斯的《女权主义理论与媒介研究》、玛丽·艾伦·布朗的《女权主义文化电视批评-文化、理论与实践》、安妮特·库恩的《快乐机器》等等。

女性主义媒介文化研究中所采用的方法基本上有以下几种:1、内容分析法、精神分析批评和意识形态分析。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实证主义学术研究方法,强调客观性、系统性和定量性。

(1)主要步骤是确定研究的问题,(2)抽取分析样本。

(3)制定分类标准。

(4)检验分类标准的可行度;(5)对内容进行量化评分;(6)统计分析;(7)得出结果、撰写报告。

譬如通过统计报纸对堕胎的报道,来反映女性的反抗问题。

2、精神分析批评是从弗洛伊德学说理论出发,考察在大众传媒,这些理论往往认为大众传媒再现了社会不平等,这些媒体往往把女性表现为依附于男性,女性杯男性观看的。

我们可以看任何一部好莱坞电影或者中国电影《芙蓉镇》、《夜宴》之中,大量的电影都是把男性塑造为主体者。

即使在《茉莉花开》这样的一部自号为“女性主义”的电影中,女主人公仍然是在家庭中,并且还要洗衣服和刷马桶,而男性被塑造在工厂和车间里。

3、意识形态分析主要是运用符号学和阿尔杜塞的意识形态理论,通过文本的阅读寻找意义。

在运用符号学分析方式所进行的文本分析中,麦克卢比对少女杂志《杰基》的代码解析堪称经典。

她认为,诸如浪漫代码、个人生活代码、时装和美丽代码以及波普音乐代码之类的代码,有助于确定一种以未来作为妻子和母亲角色为基础的少女意识形态,而受众不可避免地要屈从于这种意识形态的力量。

我们下面继续讨论女性主义在大众媒介的体现,女性主义主要对各种具体的媒介文本分别进行了个案式的解读。

我们下面就肥皂剧、电影和广告等媒介具体探讨女性主义与媒介关系的话题。

1、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1安德烈·普雷斯:《霸权过程中的阶级与性别:女性理解电视现实和认同电视人物的阶级差异》。

2米歇尔·马特拉特:《女性与文化工业》,劳拉·穆尔维写于1975年的《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是一部探讨电影中女性主义的重要作品。

这篇文章提供了一幅精神分析视角的新图画。

她认为,观淫癖与恋物癖是好莱坞电影用以建构观众的机制,男性观众因为视淫本能(即观看而产生的快感)而成为一个观淫者,电影中的所有女性的躯体都被“恋物癖化”了;而如果观众是一个女人,她不得不假定自己处于男性的位置从而参与到观淫癖和恋物癖这两种机制中去。

她说:“女人在她们那传统的裸露癖角色中同时被人看和被展示,她们的外貌被编码成是具有被看性的内涵。

”有人甚至对西方电影中的东方女性形象也做了类似的探讨。

他们认为这些电影中的女性一样被观赏者置于窥视的地位,而且由于“白种男人从棕色男人手里拯救棕色女人”的故事已成为一种电影寓言,而使东方女性处于双重窥视(西方看东方,男人看女人)的情境中。

2、女性主义与肥皂剧《达拉斯》对妇女与电视剧的经典研究,是1985年伊恩·昂对美国电视连续剧《达拉斯》所作的研究,1985年《达拉斯》曾经在90多个国家播放。

伊恩·昂试图解释这部电视剧的走红原因。

大哪个是荷兰媒体认为《达拉斯》走红是因为电视剧的“文化帝国论”主题。

而伊恩·昂主要是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她认为是女性主义主题导致了这部电视剧的走红,电视剧表现了女性的乌托邦幻想,在这个世界男性不再凌驾于女性之上。

而如果我们从女性主义视角看刘晓庆所演的角色很有意思。

第三节:中国大众文化中的女性形象媒介与性别再现我国的女性主义研究热潮大概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首先是在文化和文学领域,然后,女性主义批评逐渐从文学领域转到大众传媒领域,成为大众文化和大众传媒研究的重要视角。

女性主义媒介研究最大的特点就是关注性别在大众文化和大众传媒中的再现。

而总的来说,我国媒体和大众文化对于女性的展示和塑造,可以说经历了三次大的变化,一是女性从传统的温柔端庄型向开放的美丽漂亮型,然后,再由美丽漂亮型向中性文化的审美趋向。

在20世纪80年代。

80年代的大众传媒中,女性多是以温柔善良的面貌出现,譬如在《少林寺》、《霍元甲》这样的电影和电视剧中,女性多温柔体贴。

她们往往都是隐藏在男人的背后,从事家庭等日常事务。

而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许多电视剧开始塑造一些具有独立和自我意识的现代女白领,这些女白领往往精明强悍,甚至比男人还要厉害,譬如《公关小姐》等等。

但是到了新世纪,我国大众传媒对于女性的塑造又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在网络和电视文化中,中性化的女性广受欢迎,《超级女生》可以说是一个典型。

《超级女生》2005年湖南卫视的《超级女生》电视节目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对社会性别的重组,制造出了中性化的社会风潮。

连续两届的“超级女生”对女性进行了重新定位,传统的那种女性被否定,而新的女性形象也不是人们所希望的那种漂亮、前卫、时尚。

而是带有中性化的倾向。

《超级女生》被认为真正渴望在现实生活中模糊男性和女性别的企图。

思考题:1.什么是女权运动,你觉得女性意识中最重要的应该是什么?2.你喜欢超级女生,你认为超级女生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女性意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