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九章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

第九章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

第九章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上)课时:1周,共2课时教学目的:理解什么是后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的关系教学内容:先了解什么是后现代思潮,再了解后现思潮、后现代思潮的特征,再了解后现代思潮与大众文化的关系,以及在中国当代文化中的体现。

第一节后现代主义思潮后现代文化思潮尽管很多人谈论后现代文化,但什么是后现代却很少有人能说得清楚。

约翰·R·霍尔说这种悖论的出现有很好的理由。

“因为‘后现代’一词已被用在不同的语境如建筑、电影、艺术、政治、哲学等等之中,而且它也吸引了热情的支持者和激烈的反对者。

于是后现代的意义就极有赖于谁以及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该词。

”1后现代思潮到底在什么时候开始出现,谁也说不清楚,一个大致的看法是在20世纪60年代。

20世纪之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让迷恋科学的人对科学,乃至整个现代社会产生了怀疑,后(post),即指就现代之后,或者对现代的批判。

其次,随着科技、城市消费和媒介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似乎不再以工业生产为中心,而转变为以消费享乐为中心,工厂车间不再是人们的生活重点,街道、广场、消闲中心成为人们更多逗留处所。

20世纪60年代,大型超市、广告、摇滚和大众传媒带来了一些新的文化景观和文化体验,原先,韦伯等人关于现代社会的诸种理论似乎不能解释新的现象。

所以丹尼尔·贝尔等人提出了一些新的词语。

有人用后工业社会,有人用后结构主义,也有人用后现代主义,詹姆逊则把后现代文化看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三阶段——“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支配或文化逻辑”。

不管如何,后现代文化大概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股文化思潮。

但是“后现代”一词有学者考证在20世纪30年代便出现,“当时奥奈斯用它表示一面反映现代主义的镜子。

”2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则指出“后现代”的概念出现在二战后:同现代时期相决裂的“后现代”概念,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D.C.Somervell)为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Arnold Toynbee)的《历史研究》之前六卷所撰写的一卷本的概论中。

此后,汤因比本人也在他的《历史研究》的第八和第九卷中采纳了这一概念(1963a and 1963b;)。

萨摩维尔和汤因比建议用“后—现代”时期这一概念来描述西方历史从1875年以来的第四阶段,……。

按照这种说法,西方文明大约从1875年起就已经进入了一个汤因比称之为“后现代时期”的新的转型时期,这是一个剧烈变动的时代,充满了战争、社会骚乱和革命,与现时代形成了断裂。

3按照这种说法,“后现代”概念在1875年前后就已出现,但那个时候的“后现代”概念和如今的后现代意义不完全相同。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出现目前意义上的后现代概念。

尤其到了20世纪60年代,巨大的社会变化受到了丹尼尔·贝尔等哲学家的高度关注,他们意识到西方社会处于了一个重大的转型时期,贝尔将之称为“后工业社会”,战后的社会虽然再次趋向稳定,可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恐怖感没有消失,人们觉得一切都虚无缥缈,中产阶级开始沉迷于声色犬马的享乐中;大量的媒体、电脑以及新的技术的诞生使人眼花缭乱,无法应付;各种新的文化形式使人们意识到传现代社会的结构和理论框架已经不起作用。

到了1(美国)约翰·R·霍尔、玛丽·乔·尼兹:《文化:社会学的视野》,周晓红、徐彬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44页。

2(英国)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0页。

3(美国)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著:《后现代理论》,张志斌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7-8页。

60年代,美国爆发了青年亚文化运动,大学生通过游行、吸毒、性狂欢、群居的方式表达对现代社会的憎恨,1968 年法国出现了骚乱事件,青年学生模仿中国的“文化大革命”进行激烈的实践行为,社会和文化开始出现了新的转型,巨大的社会转型意味着过去时代的结束,正如贝尔在那时发出的感叹“我相信,我们正伫立在一片空白荒地的边缘。

现代主义的衰竭,共产主义生活的单调,无拘束自我的令人厌倦,以及政治言论的枯燥无味,所有这一切都预示着一个漫长时代行将结束。

”4现实状况迫使大批的哲学家开始思考新的历史境遇中的人类文化,因此在西方文化史,六十年代出现了“现代社会”以来最大的一次反叛潮流,它不仅反叛“现代”的诸种理念,破除“现代”关于社会、文化和自我的基本定义,而且对亚里士多德以来的整个西方文化的理性观念进行了反思,这个思潮就是“后现代思潮”。

到了七十年代,“后现代”概念已经被广泛地运用到文化理论领域,借以描述同现代话语相对立的各种社会和文化现象,1976年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召开了题为“后现代的表现”的大型学术会议,1978年,美国现代语文学会(MLA)在纽约召开了“后现代主义问题”(The Question of Postmodernism)专题研讨会,八十年代后,后现代的理论和话语迅速扩散到非西方的国家中,形成了一股强大的世界文化思潮。

“后现代”思潮的中心在美国和法国,代表人物是: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鲍德里亚(Baudrillad)、利奥塔(Lyotard)、伊布·哈桑、巴塔耶(Bataille)、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詹姆逊(Jameson)、德里达(Yacques Derrida)、希利斯·米勒(J·Hillis Miller)、德勒兹、赛义德(Edward W·Said)等。

几种后现代思潮:解构主义六十年代在法国崛起,七十年代以后风靡美国,成了后现代潮流中影响巨大的一部分,德里达、保罗·德曼、乔纳森·卡勒、希利斯·米勒(J.Hillis Miller)这些解构主义大师,从文本的内部对结构主义的逻各斯(Logos)中心主义思想进行了解构,乔纳森·卡勒说:“结构主义者以语言学为模式,试图发展‘语法’即作品诸要素的系统排列及其被组合的可能性,以此说明文学作品的形式和意义;后结构主义者则审察同一模式为文本本身的运动颠覆的过程。

结构主义者相信系统的知识是可能的;后结构主义则声称,所知的唯是这一知识的不可能性。

”5因此解构主义专注于从边缘入手,甚至从文本的脚注发隐索微,以说明文本没有恒定的结构和确定的意义。

德里达是解构主义理论的先驱,在《播撒》、《论文字学》、《文字与差异》等著作中,德里达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卢梭、黑格尔以及胡赛尔等人的逻各斯思想进行了解构,德里达的目的是针对柏拉图以降的西方理性主义传统,反对“一元二分”的哲学思想,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双重性,因此文本的意义永远无法得到确证,解构主义的特点是从文本入手,解构结构主义的话语理论。

福柯则更进一步的通过知识话语本身的历史考察,解构理性主义传统,他把自己的研究谓为“知识考古学”,他的著作很多,包括《疯癫与文明》(1961)、《词与物》(1966)、《知识考古学》(1969)、《规训与惩罚》(1975)、《性史》。

福柯意识到了形而上哲学传统的局限,因为“思想、知识、哲学、文学的历史似乎是在增加断裂,并且寻找不连续性的所有现象,而纯粹意义上的历史,仅仅是历史,却似乎是在借助于自身的无不稳定的结构,消除事件的介入。

”6福柯关注的是历史断裂处所显示出的历史真相。

他仔细研究了西方文明史,通过对性、政治、文明、权力、规训与惩罚等事物以及其制度的考察,福柯发现了隐蔽在知识话语中的权力思想,比如精神病人是如何被确认和隔离?依据什么标准对精神病人进行诊断和医治?规训与惩罚制度由谁来确定?通过对知识和权力关系的历史研究,福柯深刻地认识到整个文明史都是一部权力史和压抑史,在这样的历史中,人的主体性不复存在。

“福柯对现代4(美国)丹尼尔·贝尔著:《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蒲隆、任晓晋译,生活·新知·读书三联书店1989年第1版,第40页。

5乔纳森·卡勒著:《论解构》,陆扬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13页。

6福柯著:《知识考古学》,谢强、马月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第1版,第5页。

性和人本主义的批判,对‘人已消亡’的宣告,以及他所发展的新的社会、知识、话语和权力观点,使他成了后现代思想的一个主要源泉。

”7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注意地是历史断裂之处,在边缘和断裂的地方,福柯注意到权力话语对人本身的自在状态的强大压制,所以在无处不在的权力体系中,人的主体实际已经死亡。

整个后现代思潮所确立的攻击目标是整个“逻各斯中心”的哲学传统,只不过各自的角度不同。

利奥塔也对“知识”形成的过程很感兴趣,但和福柯不同的是,利奥塔关注的是知识合法化的问题。

他发现,知识话语为了证实自身的合理性,越来越需要借助“叙述”获得。

在后现代社会中,知识话语的合理性受到了质疑,利奥塔对后现代的关注表现在他的著作《后现代状况》(The Postmodern Condition)里,在书里,利奥塔对分析了“宏大叙述”(grand narrative)的衰落原因,利奥塔分析了在后现代社会的话语模式(modes of discourse)里,说者、听者和所指的固定模式发生了变化,说者不再拥有绝对的权威,听者缺少了评价标准,所指成为了商品信息。

利奥塔认为这种“宏大叙述”的解体是人的认识的进步,但另一方面,“宏大叙述”的解体导致了现存知识合理性的危机,如何才能重构合理的知识话语呢?利奥塔意识到了重建的必要,必须建立一个超越性的后现代理论。

在后现代的思潮中,詹姆逊更为关注现实的后现代现象,詹姆逊早年研究马克思与语言学之间的关系,自70年代起他开始关注后现代的现象,但他与大部分解构主义理论家不同,他更关注社会文化的“后现代”转向。

消费社会的兴起意味着“后现代”社会将把人们带入一个新的景观世界中,在《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里,詹姆逊借助于马克思关于生产方式的理论,对后现代的各种文化现象进行了深刻思考。

詹姆逊注意到在新的后现代景观里,大众的趣味发生了根本改变,人们无暇去看评味高雅文化,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之间距离的逐渐消失,文化不再是逃避现实的一种方实,相反文化开始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同商品一样成为消费品。

詹姆逊还比较早地从后殖民的视野考察第三世界和帝国主义之间的关系。

他接着马克思和列宁的思路,把资本主义划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对应着相应的艺术形式,第三阶段的艺术就是后现代主义,在后现代主义了,不但出现了文化工业,而且还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分层,甚至在同一个区域或国家里,也会出现交叉的现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