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理论第一章文化与大众文化第二章“文化与文明”传统第三章文化主义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第五章精神分析第六章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第七章女性主义文化研究第八章后现代主义第九章大众政治By Antlin~第一章文化与大众文化一、文化雷蒙德·威廉斯:第一,文化可以指“智力、精神和美学发展的一般过程”;第二,文化指“一群人、一个时期或一个群体的某种特别的生活方式”;第三,文化指涉“智力,尤其是美学所创造的作品和实践”。
二、意识形态1.意识形态可以指“为某一特定人群所接合的观念系统”;2.意识形态是某种掩饰、扭曲或欺骗,用来描述某些文本和实践如何呈现对现实加以歪曲的图景;(经典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常用的定义)3.用意识形态指代意识形态构成,理论前提是:社会的概念建立于互相冲突而非彼此赞成的基础之上,是围绕着不平等、剥削和压迫被建构出来的,在冲突中,文本总是有意无意地偏袒着一方,即所有文本都带有意识形态的意味;4.罗兰·巴尔特:意识形态主要在内涵层面发挥作用,是文本或实践所承载的或可能承载的、间接的、常常是无意识的含义。
文本将原本特殊的东西普世化、合法化,让观众误将文化之物当做自然之物;5.路易·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并不是简单的观念的集合,而是一种物质实践,这意味着意识形态存在于日常生活的实践之中,而不仅仅存在于日常生活的观念之中。
在此意义上,意识形态完成了对资本主义经济条件和经济关系所必须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再生产,使其继续运行。
三、大众文化1.大众文化是指那些被很多人所广泛热爱和喜好的文化;(无法解释为何很多权威人士认可的“高雅文化”也有很大的销量)2.大众文化就是除了“高雅文化”之外的其他文化,即大众文化是一种低等文化。
大众文化是为了满足乌合之众而批量生产的商业文化,高雅文化则是个体创造活动的结果;3.将大众文化等同于群氓文化,大众文化不过是一种无可救药的商业文化,是为大众消费而批量生产的文化,其受众是一群毫无分辨力的消费者;(1)在过去一直存在着一个黄金时代:有机社区或民间文化;(2)群氓文化不仅具有欺骗性且毫无营养,是美国的舶来品;(3)大众文化的文化事件可以被视为公众幻想的形式,是人类的梦幻世界;(4)结构主义者认为大众文化是一架意识形态机器,轻而易举地对宰制性的权力结构进行着再生产;4.认为大众文化是来源于人民的文化。
大众文化仅属于人民的本真文化,等同于民间文化,乃是一种民治、民享的文化;(这种观点无法分清究竟谁是人民,忽视了大众文化生产的商业属性)5.“葛兰西派”学者认为,大众文化是一个富含冲突的场所,在这里,被统治集团之抵抗的力量与统治集团利益对被统治集团的“收编”力量进行着斗争。
大众文化的文本与实践在这种均势妥协中流动,这一过程既是共时性的,又是历史性的;6.后现代主义:后现代文化已经不再具有高低之分。
第二章文化与文明传统——群氓文化意识形态理论背景:城市化阶级与阶级居住地的分离,工业化雇佣者与被雇佣者之间的关系,加之法国大革命引起英国统治阶级的恐慌,工人阶级得以在统治阶级之外发展出了一种独立的文化。
这种文化有两种来源:(1)文化企业家以赢利为目的而生产出来的文化;(2)思想激进的匠人,新兴城市无产阶级和倡导革新的中产阶级生产出来的、旨在鼓动政治变革的文化。
前者通过将文化变成商品的方式瓦解了文化的凝聚力和权威性,后者则通过对所有形式的政治及文化权威形成了直接的挑战。
代表人物:马修·阿诺德、利维斯主义以及美国的群氓文化理论家一、马修·阿诺德(1822—1888)英国诗人与文学批评家。
代表作《文化与无政府状态》主要观点:1.文化与文明是相对的,文化指人类的精神生活层面,文明指人类的物质生活文明是外在的机械的;2.文化是世人所思所表的最好之物:获知最好之物的能力,最好之物本身,将最好之物运用于精神和灵魂,对最好之物的追求过程;3.英国社会分为三个阶级:贵族阶级是野蛮人,他们是精力充沛的正人君子,但他们闭目塞听,墨守成规,没有创新意识;中产阶级是非利士人,是市侩,坚守信仰,但一味沉溺于物质文明,唯利是图,缺乏文化的熏陶;工人阶级是群氓,是乌合之众,粗野愚昧,贫困肮脏。
4.无政府状态是大众文化的代名词,文化的社会功能在于指引贵族与中产阶级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同时为那些还存留一丝人性的工人阶级提供道德标准,使他们尊重权威,克服自身的无政府倾向;5.国家是文化概念在制度上产生的必然结果,要恢复昔日的文化传统,必须有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不管政府属于哪个阶级,我们都应该遵守秩序,克服无政府状态。
;6.教育是通向文化的大路:通过教育,让贵族接受自身早已在历史中衰落的事实,让工人阶级温顺地接受剥削和统治,让中产阶级为将来获取权力做准备,从而建立一个由新兴城市中产阶级统治的社会。
评价:阿诺德的观点来源于浪漫主义者对工业文明的批判,企图动员文化的力量对大众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加以管控。
这种观点调入了精英主义的陷进,声称只有小部分精英才能获知文化,其余人都是一知半解,不愿参与政治实践,所反对的只是工人阶级的异见政治与对抗政治,是对现有统治秩序的维护。
二、利维斯主义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影响力大约持续了40年,代表作:F·R利维斯《大众文明与少数人的文化》,Q·D利维斯《小说与阅读公众》,F·R利维斯与丹尼斯·汤普森合著的《文化与环境》主要观点:1.文化始终是少数人的专利,但如今,他们的权威受到了挑战,权力的拥有者不再是知识权威和文化的代表,代表权威的坍塌是伴随着大众民主的兴起而到来的。
为此,利维斯主义主张在学校教育中加入抵制群氓文化的训练,在学校之外,少数人武装起来,主动出击,自觉采取各种抵抗形式。
2.群氓文化的不同形式皆具有极大的破坏性:通俗小说和电影诱发了受众的心理安慰和精力分散的成瘾性,广告以及对广告的消费是文化衰落的主要症候;3.深切缅怀故去的文化黄金年代——孕育了莎士比亚戏剧的伊丽莎白时期:黄金时代的标志不是单纯的文化整体性,而是建立在权威制和等级制原则上的文化整体性,而毁灭这种文化(有机社区与民间文化)的罪魁祸首便是工业革命。
4.劳动的质量也因有机社区的消逝而受到了侵蚀,标志就是休闲娱乐正在社会中占据日益重要的地位,工人置身于自己创造的文化之外。
5.必须在对古老秩序的追忆之中建立一个新秩序,尽管有机社区已经不复存在,但人们可以通过阅读伟大文学作品来体味其标准与价值。
向各所大学派遣文化传教士(文学精英),捍卫文学与文化的传统,让孩子们从小便武装起来,抵制群氓文化的侵蚀。
评价:诚如弗朗西斯·穆勒恩所言,利维斯主义的核心是一种小资产阶级的反抗,反抗一个它无以从根本上加以改变或者替代的文化秩序。
采用居高临下的姿态俯视大众文化,难逃精英主义的窠臼,是对马修·阿诺德思想的部分继承。
但是,利维斯主义第一次将原本属于严肃作品的分析方法用于大众文化样式的分析,其理论体系颠覆了当时的美学评判标准,对后世产生了激进的难以预料的影响。
三、美国的大众文化——场战后的大讨论二战之后知识分子的文化权威在美国领袖地位的确立得益于这次关于大众文化的大讨论。
(安德鲁·罗斯)审美自由主义:认为即使民众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也仍然更亲睐大众文化;企业自由主义:大众文化发挥着温和的社会化功能,它使人们逐渐适应由新兴资本主义消费社会带来的消费愉悦;激进主义或社会主义阵营:视大众文化为一种社会控制的形式或工具。
四、结语以利维斯主义为代表的文化与文明传统一方面将大众文化纳入教学研究的范畴,一方面也始终在竭力阻止大众文化成为一个学术研究领域,他们始终认为大众文化不仅仅是文化衰退和潜在政治秩序的象征,而是有更多更深层次的意蕴。
他们先天地认为大众文化是有问题的,目的在于为文化的衰退和文化多样性寻找证据,并主张对文化加以驯服、规范和控制。
这种传统归根到底是期望普罗大众能够做到既维系文化与社会的多样性,又对高雅文化保持尊敬和服从。
第三章文化主义一、文化主义传统文化主义:指理查德·霍加特、EP·汤普森、雷蒙德·威廉斯的人类学和历史主义文化研究方法。
所谓人类学,主要是指威廉斯的文化概念聚焦在了日常生活的意义上面,抽象的价值和具体的规范,物质的和精神的产品,都被纳入了文化研究的视野;文化主义注重在历史流程中追踪意义的展开,即是说,在物质条件的生产和接受的语境中,来探讨文化的意义。
特点:1.具有批判意识和民主精神,大众文化得到较为友善的分析和对待;2.文化主义从两种批判性对话中产生,一是利维斯主义的精英文化路线,一是不满对马克思主义的机械理解,特别是经济决定论的理解;3.强调文化的日常生活性,关注大众积极建构共享意义和实践的能力,还可以见出英国经验主义传统的遗风;4.文化主义在伯明翰传统的表述中,更可视为一种历史的文化唯物主义形式,文化的阶级基础,因此成为文化主义关注的一个重要对象。
代表人物:理查德·霍加特(《识字的用途》),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漫长的革命》《文化社会学》)、EP·汤普森(《论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以及斯图亚特·霍尔(与派迪·维诺合著的《大众艺术》)。
二、霍加特论工人阶级文化——《识字的用途》全书分为两个部分:古老秩序与新的转变。
其笔下“过去的文化”来源于个人经验,而对“新文化”的批判则是一种学术研究活动。
(一)主要观点:1.抨击目标并非工人阶级文化在道德上的颓败,而是社会加诸工人阶级文化的“道德严肃性”的衰落,坚信工人阶级对群氓文化的接受是有选择性的;2.工人阶级的美学是对日常生活之精确细节的兴趣高于一切,只对现实的生活感兴趣,认为文化应该是观赏的而不是钻研的(学术),但20世纪50年代大众娱乐的不负责任和逃避现实则对这种美学构成了威胁;3.30年代的工人阶级文化恰如其分的表达了丰富而充实的生活的含义,其主要特征是强调社区的重要性,基本上完全由人民所创造,而50年代的大众文化使生活失去了丰富的内涵,一切都已变的清浅浮躁,商业文化日益强大,无情攻击传统的工人阶级文化,彻底沦为群氓文化;4.20世纪50年代的群氓文化之所以拙劣,是因为它们缺乏道德基调,绝大多数人沦为逆来顺受的可怜虫。
(二)评价:出身于工人阶级家庭的霍加特在写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深切的怀旧情绪,没有意识到30年代的文化与50年代的文化其实是一脉相承的;但是与利维斯主义相比,霍加特并未视工人阶级为乌合之众,而是对其充满信心,对工人阶级文化表达了充分的专注和热爱,是在批判的基础上对利维斯主义作出的更为学术化地推进。
三、威廉斯:文化分析1.文化的三种定义类别:首先是一种理想的文化,意指人类的某种尽善尽美的状态或过程,文化分析的使命在于发现并描述那些永恒的秩序或特殊重要性的真理和价值;其次强调其记录的功能,意指某种文化现存的文本和实践,文化分析的目的在于对上述文本与实践进行评估,以批判的目光审视文化,直到找出所思所表的最好之物;第三种强调文化的社会性,文化是对某种特定生活方式的描述:(1)要以人类学的视角看待文化,将其视为某种特定文化、生活方式之中或隐或现的意义和价值搞清楚;(2)文化表达了特定的意义和价值;(3)文化分析需要完成的工作就是把特定的文化、特定的生活方式之中或隐或现的意义和价值搞清楚。